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Code Year:10 天吸引 28 萬人加入的關鍵

January 10th, 2012

上禮拜五,我寫了一篇「從今天起,開始學寫程式吧,每個人」。那篇文章除了因為 Tai (戴季全) 在 WIRED 台灣發表會上分享的誠品小故事而寫,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那就是看到 Code Year 這個一週一堂程式課的服務。除了從概念上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服務之外,從產品去看,Code Year 簡直也是 Lean Startup 中的 Lean Startup、MVP 中的 MVP。事實證明這個 MVP 還瘋狂的成功,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這個案例。

Code Year 的 Landing Page 是個名副其實的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除了因為它只花了一個小時設計,而且這整個「Product」的重點就是在確認「到底有沒有人想要一個星期上一堂程式課」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假設都沒有人願意留下 emails,那後面一整年的課程也不必做了。假設真的有人願意加入,那你收集到了 emails 之後再趕快去製作教材也不遲。這個作法跟傳統先製作課程再推廣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必先忙了 6 個月,再來發現這個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用。

而這個 MVP 最後也達到了 (某種程度的) PMF (Product-Market Fit),在短短 10 天中居然吸引了 28 萬人來加入。首先,它的 idea 簡單易懂 ─ 給我你的 email,然後就請乖乖坐在家裡等課程上門。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理解,消費者也很容易做決定。我不知道這個 Landing Page 的轉換率有多高,但我相信肯留下 emails 的,都是非常有興趣的潛在客戶。

再來,就像 Fred Wilson 說的一樣,這個服務上線的時間點剛剛好,恰好在剛過完年,人們準備好許下新年新願望的時間。但它沒有選在 1/1 或 1/2 大家剛 party 完的冷門時間上線,而是在 1/3,等人們收了心,準備好要面向 2012 的節骨眼出現,剛好抓住了大家想要積極進取的心理。

最後,Code Year 巧妙的運用了社群媒體,讓加入的人可以輕鬆的把有效的訊息發布到牆上,號召更多的使用者來加入。也因此,這個服務最後就像病毒一樣,快速的擴散開來。

說穿了,精實創業的技巧其實都沒什麼了不起,但你會發現真的懂得如何有效運用的人,少之又少。希望 Code Year 的案例,能夠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年輕人,捲起袖子,來把手弄髒吧!

January 9th, 2012

搬回台灣的這一年半來,我從南到北跑遍各大學校園去演講,幾乎只要學校有來邀約,即使是賠上時間和交通成本,我也會出席。這場網路革命來得很兇,我認為年輕人有必要知道世界正在往哪裡去,並且把自己準備好 ── 還記得前美國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的話嗎?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 2004 年根本不存在。

跑了這麼久,和這麼多年輕人對話之後,我發現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於「產業」的極度不理解。很多大學生跟我說,畢業之後要繼續念碩士。問他為什麼?因為「這樣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吧?」注意到了嗎,這樣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吧」,後面接的是一個「問號」,不是「驚嘆號」。 因為他從來也沒有確認過,念完碩士後是不是真的比較容易找到他想要工作,反正同學都在念,跟著念就對了。

年輕人,你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你最最黃金的青春年華,只因為這一個「吧」,就要浪費兩年窩在實驗室裡,當一隻任憑教授使喚的狗。更慘的是,它之所以會是一個「吧」,而不是一個「!」,是因為你不敢去面對這個事實,是因為你沒有先去確認清楚,到底,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人才。

我跟你說,每天每天,都有無數的企業跑來跟我求救 ── 他們找不到人幫他們規劃網路策略、執行網路行銷、用網路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用網路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透過網路來銷售他們的產品。為什麼?因為最好的網路人才,都想要自己創業。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學校根本沒教,上哪裡去找人才。

講到這點,你不得不佩服美國的年輕人,和他們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衣食的哲學家皇帝精神。往往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天起,他們就被趕出家裡。從此之後,學費、生活費自己負擔,也因此他們從大一的第一個暑假,往往就已經開始到企業實習。有些人甚至連學期中間,都還繼續 part-time 在公司幫忙。

千萬別小看這三個暑假、八個學期累積的實戰經驗,我從來沒有聽過美國的大學生說要繼續念碩士,只因為「這樣比較好找工做吧?」當你已經在一個、甚至好幾個企業裡面待過,那他們需要什麼人才,你一清二楚,哪有什麼好「吧」的,你要做的就只是把自己變成他們需要的那個人罷了。

所以,各位,別再窩那些沒用的象牙塔了,趕快多出來當當實習生吧!不管有薪水也好,沒薪水也好,能夠多了解一些產業的脈動、企業的文化,絕對比任何一張碩士文憑對你來得實用多了。如果有哪間公司你有興趣,那就主動去跟他們聯絡啊,大聲的說「我想成為你的實習生」,就算被拒絕,你也沒損失什麼不是。

而如果你想多了解的是網路產業,appWorks 也即將在 1/18 (三) 5:00pm-7:00pm 幫我們育成的新創團隊辦理「創業x實習 Let’s Match!」交流會,包括獎金獵人GoodLifeMamibuy 等數十家優秀的網路公司,都會釋出實習生名額,讓大家有機會一探究竟。

別再悶著頭拼文憑了,在那之前,快把袖子捲起來,跟我們一起先把手弄髒吧!

(Photo via kk,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9:「你需要堅固的技術門檻…」

January 7th, 2012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參加所謂的「創投媒合會」──若說「投資」是一場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間的婚姻,那這些媒合會就是促成彼此認識的「相親大會」。這種相親活動往往從新創團隊會輪番上台介紹創業計畫開始,接著台下的創投會針對計劃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最後彼此交換連絡資料,下次約個時間再喝杯咖啡進一步交流。

有趣的是,每當一個網路新創團隊介紹完他們的產品,有幾個問題總會一再的出現。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請問,你這個東西的技術門檻在哪裡?不是很容易被抄襲嗎?」

其實,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出自於對「網路業」的不理解。傳統的科技產業,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長、成本高──拿開一顆晶片為例,大概要花個 5,000 萬到 1 億,再加上 9 到 18 個月的研發時間,才有可能成形。所以如果你沒有建立起足夠的技術、專利門檻,一旦產品上市後熱賣,對手一定會馬上抄襲,搞得你連研發投資都還沒有回收,產品的售價就已經被市場競爭打爛。

問題是,網路業根本不是傳統科技產業。現在的網路創業講求「精實」,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短、成本低──往往運用大量的免費開源工具,再加上 2 至 4 個星期的「揉合」,便能做出雛形,所謂的 MVP。接著,我們會把這個雛型推上火線,再透過市場的反饋,不斷的修正產品,優化使用率、轉換/變現率,從那邊建立起競爭優勢。

因此,網路業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門檻,而是在速度門檻──以 Google 為例,即使已經是網路搜尋的強勢領導者,它進步的速度也從來沒有減緩下來。事實上,Google 上隨時都有 200 個實驗正在進行,用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來讓對手追無可追。

除了速度,網路產品更重要的競爭優勢來自「網路效應」,也就是讓使用者和使用者間建立起連結,用使用者來綁架使用者。Facebook 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人們打開這個網站,他們其實並不是要去用 Facebook 。當人們打開Facebook,他們根本就是要去找朋友聊天的。這非常容易證明,試想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們都不用 Facebook 了,那即便這個網站進步再快、技術門檻再高,對你還有任何意義嗎?

最後,網路產品的競爭優勢必須還來自於「行銷通路」,也就是搜尋、社群媒體和行動平台。搜尋指的是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也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排名。排名高的網站,就容易從 Google 吸引到大量的搜尋使用者。社群媒體指的是消費者主動在 Facebook 等網路社群上推薦你的頻率和強度,也就是所謂「贏來的媒體」。最後,行動平台指得是你在消費者的智慧手機、平板裝置上是否占有一席地位。

所以說穿了,網路的背後雖然是科技,但實際帶來的卻是消費行業的通路革命,因此,技術門檻其實跟成不成功沒有多大關係。這一點,有心透過網路創業的人,都必須要認清。有心投資網路的人,更要認清。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2 年 1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