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那些沒打過棒球的人…

December 28th, 2011

一開始,他們當作你不存在。接著,他們嘲笑你。然後,他們攻訐你。但最後,你會獲得勝利。 –甘地

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有一天妹妹問我:「哥,棒球的全壘打,是不是打得越遠越高分,飛出了球場外就是四分啊?」雖然你覺得好笑,但也不能怪她,畢竟,她從來沒有打過棒球。講到創業,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它的邏輯,沒有真正下過場、揮過棒、三過振、上過壘的人,很難體會。

從外面看,創業好像很有趣,一群人很開心的在做一個產品,實踐一個美好的 idea,一個打出場外的全壘打。

天知道,當你真正在裡面,別說全壘打了,你根本連一壘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好不容易花了三個月把第一個產品做了出來,才發現根本沒有人要來用。接下來怎麼辦?你開始找媒體來報導、參加各種活動,接著你把一堆有的沒有的功能往裡面加,到處去談合作、想盡辦法衝流量、騙會員。就這樣努力了半年、一年、有些人甚至是三年之後,才發現完全行不通。

錢早就燒完了,每個人身上還背了一堆卡債、人情債,耗盡熱情、磨光感情的同伴開始一個個離開,你才領悟到創業不只是做產品而已。你必須做出一個市場想要的產品,而且還要找到一個可以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你開始用比較好的方法做這件事,從測試、確認市場的需求出發,反過來生出一個產品。你必須要快速的做決定、靈活的變形,所謂精實創業。你還要時時確認團隊是在同一個方向上,大家也有足夠的動力,大吵一架之後還要懂得排解。

沒錯,結果創業根本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創業根本是大公司的相反,所以做事的方法也必須是相反。如果是這樣,那沒有打過棒球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所以當你在 Hack Everything 時,你就會碰到身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你,他們甚至會嘲笑你,因為你在做的事情是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的。

可是沒有關係,你只需要專注在你的客戶/使用者上,只要你能夠讓他們愛上你的東西,而且願意跟他們的朋友講,那總有一天,你會蠶食鯨吞這個世界 — 天才如 Google、Facebook 創辦人們都花了 6、7 年,你花個 10 年也不為過。事實上,根據 Fred Wilson 的觀察,越多人嘲笑的產品,很有可能是越大的成功,從 Twitter、Tumblr 到 Kickstarter,都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那些沒有打過棒球的人,他們的話你就當耳邊風吧!

PS. 明天 (12/29) 晚上 6:30,歡迎到 Juliana 來跟我們一起 Year-End Party: TechOrange + appWorks Startup Mixer,到時候見!

(Photo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感恩

December 27th, 2011

iSpark 電子童書城的創辦人 Aaron 在他的網誌上寫到「幸與不幸就在轉念間」,聊到他從當兵、工作到創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每件事情發生都有他的原因,前面的考驗、磨練,都是為了日後的遭遇舖路。其實你去看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畢業典禮分享的人生故事,他所謂點滴的串連,也有同樣的感覺。

他說 (引用 MMDays 上 Cheers 盧智芳的翻譯):

你沒辦法預見這些點滴如何聯繫,唯有透過回顧,可以看出彼此關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這些點滴會在未來互相連結,有些東西你必須相信,像你的直覺、天命、人生、因果,諸如此類種種。這樣的想法讓我永遠不沮喪灰心,也的確塑造了我人生中所有的不同。

回想回到台灣的這一年半來,或是開始創業的這 12 年來,甚至是人生這 30 多年,一切的遭遇對我來說也是神奇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點,我都可能選擇另外一個方向,最後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舉例來說,上星期六有幸在耶誕夜去看了五月天的演唱會。為什麼?因為一個在大學理論上應該沒有交集 (大我五屆) 的台大學長。

第一次創業的過程中,因為一個案子認識了當時在 IBM 上班 Gordon。案子沒拿到,兩個人倒是從此保持了友誼。幾年前他換工作的空檔,來美國念語言學校,在我家借住了一陣子,因此知道我喜歡五月天。所以前陣子,當五月天演唱會門票被秒殺一空時,他幫我留了兩張。

換做在另一個「平行時空」,我可能在前面的任何一個點,決定不交這個朋友、不幫他的忙,或者命運也可能讓我們漸行漸遠。但是這些都沒有發生,所以有了今天這樣的遭遇。而這也沒什麼,因為我知道這只是兩個好朋友互相照顧的其中一段小故事。而這樣的情節日後還會發生很多很多次,因為我和 Gordon 的友誼已經在那邊。

更重要的是,像 Gordon 和五月天門票一樣類似的劇情,在我的人生中已經不知道發生了幾百、幾千次。我必須說我是幸運的,雖然感恩節、聖誕節都已經過了,我還是想在這裡感謝我的這些貴人、我的這些好朋友。

回想這一切,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交朋友必須要 Stay Foolish。只要聊得來的朋友,就交。朋有難需要幫忙,就幫。什麼都不必問,跑個小腿、吃點小虧、做做苦工,那又怎樣?友誼是一種感情,算得太精明,就不叫感情了。一定有人會說你這樣為了朋友付出,不求回報,很傻。所以我說你要 Stay Foolish,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點日後會連出一條什麼樣的路來。

人生的道理殊途同歸,其實這跟創投創業,或是「幸運的人」的邏輯,也都是一樣。簡單的說,就是真誠的對待身邊的人、事、物,然後感謝老天爺給你的一切。歲末年終,回顧過去 365 個日子,這就是我的感想。

真心的謝謝大家一年來的照顧。在 2012,希望能夠有更多可以幫到大家的地方。

星期四 (12/29) 晚上 6:30,歡迎到 Juliana 來跟我們一起 Year-End Party: TechOrange + appWorks Startup Mixer,到時候見!

「新」聞

December 23rd, 2011

搬回到台灣之後,越來越不看電視新聞。因為說實話打開電視,根本沒有新聞。不是翻拍自 YouTube 的「Kuso」影片,就是「網友」、「鄉民」又幹了什麼好事,不然就是誰家的大阿姨昨天出國的時候買東西被貴了 3 塊錢。有時候你還真的搞不懂,這些人新聞系念了四年,就是為了有一天在電視上播報這些五四三東西嗎?當然我知道這是「收視率導向」的自然結果,結論是觀眾沒有水準,但因此我也就不想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前幾天讀到 Seth Godin 的「Lazy Journalism」一文,倒是幫這件事情做了很好的解釋,他說:

以前,報新聞是很地區性的,所以這件事情的公式很簡單:在其它媒體上找重要的趨勢、活動或是議題,然後就報導它。因為你就是你鎮民的聲音,所以跟全世界其它 1,000 家媒體同步是很重要的,這樣你的讀者才不會錯過重要的資訊,這也會讓挖掘到這個故事的記者知道她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

這不是懶惰,這是明智。你的工作是服務你城鎮的居民,讓他們知道重要的大事,這也是所有的媒體都在做的事情。

然後我們就有了這個:

到如今,早就已經沒有所謂的「地方性媒體」,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新聞,所以「追熱門話題」這個習慣,反而傷害了新聞的專業性。

我們不需要專業媒體幫我們「retweet」(轉推),這樣做只會更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他們給我們一堆智障的隔夜加熱新聞,只是希望能夠藉此抓到一些些注意力,因為這是一則「熱門」的話題。這種東西根本可以留給那些免費媒體去做。

接下來的專業新聞,重點在於報導那些還沒有被報導的,把鎂光燈轉向還沒有被照到的地方,和講一些新的故事。

Seth 解釋得很好,追逐熱門話題這個習慣,在以前新聞媒體的供給尚未過剩時,是必要的,因為這讓人們不會錯過重要的發展。但時至今日,媒體應該要開始回到源頭,專注在挖掘沒有人挖掘的故事。從這個觀點,你就能了解為什麼壹週刊、蘋果日報會那麼成功。雖然他們是把這個精神用在八卦新聞上,但至少他們做到了大多數傳統媒體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報真正的「新」聞。

PS. 2011 年最後一次歲末大團員 TechOrange +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將在 12/29 (四) 6:30PM 舉行,先圈好行事曆,活動細節隨後就來。

(Photo via YouTubeErnst Moeksis)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