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版權:只是一種商業模式,過時的

November 21st, 2011

媒體上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撻伐「盜版」,講得好像是傷害了某種基本人權一樣。這些人都忘了,在印刷機還沒有被發明前,儒道百家恨不得你多抄幾本他們的書,因為你越抄,他們的影響力越大。在樂譜、唱盤還沒有被發明前,作曲者恨不得你多傳唱他的音樂,因為如果你不唱,這些歌就被人們遺忘了。族裡的長者更是鼓勵你多跟年輕人說我們的故事,因為這些珍貴的教訓,絕對不能失傳。

然後,工程師發明了各種的「量產拷貝」技術,接著,聰明的商人又發明了「版權」這個商業模式。商人告訴你,你的創作應該被「保護」起來,因為這些東西很有價值,所以必須要跟人們收錢。他們沒有告訴你,因為收錢,他們才能夠把「量產拷貝」的成本賺回來。因為收錢,他們才能夠有利潤、才能夠分你錢 — 一本 300 元的書,扣掉了成本、利潤,商人會大方的分給作者 30 元。

「量產」一開始是好事,因為它讓資訊的供給成本大幅降低,讓每個人都買得起書,學得起知識,直到網路降臨。「拷貝」的商業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複製的成本變成了「零」。一本拷貝的成本是零的書,怎麼還是賣 300 元?因為商人跟你說這是在保護你的「版權」。

但當你還卡在這個過期的商業模式時,早已有人開始喊出「版權沒有翻印不究」。為什麼?因為這讓你的創作可以接觸到更多人,也影響到更多人,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 — 演講、顧問、表演、演唱會、周邊商品。我們又回到了手抄書的時代,越多人傳遞你的思想,它的價值就越大。

而版權,就留給那些 losers 吧!

本周五 (11/25)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10 @ Marsala 來了,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917press, CC License)

網路股 IPO 大退潮,熊市來了嗎?

November 19th, 2011

自從今年的 5 月號開始幫《創新發現誌》寫網路投資專欄之後,一方面想要藉由它來記錄、探討北美這一波的網路股 IPO 復甦,研究這些成功網路公司的商業方程式,一方面也想追蹤觀察這樣的趨勢,能夠延續多久。

果不其然,居然真的沒有很久。不過半年的時間,今年九月份,整個北美網路股 IPO 已經出現今年來的第一張空白考卷。首先,是美國、歐洲接連的國債風波開始衝擊公開市場。緊接著,本來準備要跟著上市的兩支重量級網路股 Groupon 和 Zynga 接連出現問題。Groupon 先是出現緘默期不夠安靜的事件,CEO Andrew Mason 發給公司全體員工的 email 遭到華爾街日報公布,引來美國證交所的關注。緊接著,又傳出 IPO 文件中的會計準則遭到 SEC 的駁斥,要求 Groupon 發回重編,並且必須要少認列一半以上的營收。屋漏偏逢連夜雨,搞得 Groupon 的 IPO 定價節節敗退,從原先預估的 250 億美金,大幅下降至 30 億 (註: Groupon 最後以近 300 億美金的市值,成功掛牌。)

Zynga 也沒有好過到哪裡去,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 2011 年第二季使用者成長停滯,營收較第一季下滑,盈餘更是大幅下跌 90%,這下讓所有的投資人開始緊張了起來。緊接著跟 Groupon 一樣,也爆出會計準則使用的問題。原來為了讓營收成長曲線平順,Zynga 居然把收到的錢分 4-6 個季度認列,也就是說當 Q2 營收開始出現微幅下滑,這裡面其實包含前幾季收現,尚未認列的營收,也就是說事實上 Zynga 當季的表現可能還要更差。

已上市網路股近幾個月的表現,則更是令人擔憂。首先是麥考林居然在 10 月初時市值跌破 1 億美金關卡,把不到一年前上市時近 10 億美金的價值幾乎通通都吐了回去。5 月初才剛成功掛牌的網秦也在 10 月初跌破 4 塊美金一股大關,市值只剩 3,000 萬美金,讓不少 IPO 投資人都慘遭滅頂。

而剩下無論是當當、土豆、人人、世紀佳緣等紅極一時的「China Stories」,也沒有一個倖免 — 每家和上市時相比,股價都下跌了 20% 至 70% 不等。市場一片哀鴻遍野,原本說好的中國故事,現在全都成了噩夢。

而追根究柢,會發生今天這樣慘狀的原因也不難解是,那就是這些公司根本都還不是體質健全的事業。事實上,其中的許多根本還離上市條件還非常遙遠,不僅公司本身尚未獲利,有些甚至連產生「正毛利」都有問題。這樣體質的公司拿去上是,一旦碰到熊市,當然被殺個片甲不留。

一個世紀以來的 MBA 教育,讓現代管理者每天把「股東利益最大化」掛在口上,一看到 IPO 市場熱絡,就急著把公司拿去上市,給大家創造「退場」的機會。問題是急就章的操作,一旦市場反轉,肯定招來更多問題。

無論是創業、創新、創造,重點都是在找到廠商、消費者雙贏,甚至加上夥伴三贏的長期、可重複、可規模化、可持久的商業模式。這點,我想比任何「退場」機會對一個公司的發展都來得重要好幾百倍。現在大浪退去了,裸泳的人也現身了,看完了熱鬧,咱們就回去好好的創造一番偉大的事業吧。

(Image via geekwire, Zynga S-1, 本文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10 月號的《創新發現誌》上)

Amazon 成功的秘訣是…

November 18th, 2011

從任何的標準去看,今日的 Amazon,都是一家超級成功的企業 — 它的線上書城和其他 B2C 電子商務業務,全球第一,年營業額超過 200 億美金。它的 AWS (Amazon Web Services) 雲端服務,市占率超過 95%。它的 Kindle 電子書城,年營業額達 55 億美金,獨步全球。它最新推出的 Kindle Fire 多媒體平板,被譽為最有機會挑戰蘋果 iPad 的競爭對手。它的市值近 1,000 億美金,僅次於 Google,是全世界第二值錢的網路公司。

所以為什麼 Amazon 這麼成功?秘密就在創辦人 Jeff Bezos 的這一段話裡面

1997 年,我們 (上市後) 給股東的第一封信,標題是「重點都在長線」。如果你在做的事情需要三年的時間,那你必定和一大堆人在競爭。但如果你願意投資七年的時間,那你的競爭對手只剩下一小撮,因為很少公司願意這樣做。僅僅是把你的時間拉長,你就能夠做一些別人沒辦法做到的事情。在 Amazon,我們喜歡做 5-7 年的事情。我們願意播種,然後讓它們慢慢長大 — 我們非常的固執。我們的座右銘是「固執的願景,靈活的細節」。

許多時候,一些事情的發生是必然的,難就難在你不知道它需要多少時間。但你知道如果你有耐心,它必定會發生。電子書一定會發生;IaaS 雲端服務一定會發生。 所以你可以堅持你的信念,只要你想的夠長線,有耐心的話。

沒錯,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都聽過,鴨子滑水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也不是第一次聊唯有累積沒有奇蹟。但真的能夠花 5-10 年的時間去實現一個願景的人,事實上少之又少。你或許忘了,Steve Jobs 花了七年的時間,才把 Apple 從谷底翻身。Mark Zuckerberg 也花了六、七年的時間,才讓 Facebook 成為世界第一的網站

這些人或許都是天才,但這個世界上也從來沒有缺少過天才。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創業的重點不是在爆紅,創業的重點,是在當全世界都瞧不起你的時候,勇敢的繼續嘗試、繼續進步、繼續累積、繼續 Iterate、繼續 Pivot,直到你成為領導品牌的那一天為止。

你不孤獨,因為你前面的偉人,都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加油!

(Image via josefstuef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