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App Internet 革命

October 21st, 2011

Apple 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3 個月賣出了破紀錄的 3,500 萬台 iDevices (iPhone, iPad & iPods)。Google 公布最新數字,全球有 1.9 億支 Android 已經被啟用。大家很興奮「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革命終於來到,我卻隱隱感覺到另一件更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所熟知的「網路」,即將經歷另一次大幅度的轉變。

1960-1995: The Original “App Internet”

在瀏覽器普及之前,也就是 80 和 90 年代前期,網際網路其實存在了好一陣子。那時候的「上網」,代表好多不同的意思 — 如果要上 BBS,就要用 Telnet 軟體;要抓檔案,就用 FTP 軟體;要找人聊天,那去 IRC 頻道;找文件,那就用 Gopher;要收發 Emails、要即時通訊… 每件事情都有一種自己的「Apps」,而這些 Apps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  它們的背後都是 Internet。

1995-2010: The “Web Internet”

90 年代中期,Windows 95、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  的相繼出現,帶來了瀏覽器的普及,讓「Internet」發生了第一次的大革命。大多數的使用者,從這時候才開始接觸網路,那之後的 15 年,Internet 漸漸和 Web/HTTP 劃上了等號。上網,漸漸的就只是打開瀏覽器,搜尋/輸入網址/點選我的最愛,接著和「Websites/Web Apps」互動。

2010-2020: The New “App Internet”

但近幾年來,由於 iOS/Android 等「智慧裝置」的普及,鐘擺又漸漸從瀏覽器主導的 Internet,盪回 Apps 主導的 Internet。使用這些裝置的人們,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PC 上面,也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Browser 上面,而他們「上網」的主要通路,漸漸的又變成了 Apps。

也就是說,有很大的可能,再過 10 年、甚至是 5 年後,瀏覽器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將變得非常不重要。很有可能到那時候,當我們想到「Web」,會好像我們現在想到「PTT」或是「MSN」一樣 — 你還是偶爾會用它,但已經不是不能沒有它了。光想到這一點,我就開始打冷顫,當你想到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URL, SEO, Referrals, Pageviews… 這些東西,很快都將成為「歷史」,這,是很恐怖的體會。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正在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改變著。在這過程中,行動緩慢的大企業將越來越難維持領先,而靈活、應變能力好的創業者,將會有數不盡的機會。我們很幸運,生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

Update: 有些留言者顯然誤會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通路的改變,不是背後技術的變革。消費者跟你接觸的管道,正在從「打瀏覽器、連到你的網站」,變成「打開桌面、點選你的 App」;他們發現你的管道,正在從 SEO/入口網站,變成「App Store/Android Market」。這跟背後的技術無關,而是智慧型裝置普及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image via laihiu, cc license)

別蓋「蚊子雲」

October 20th, 2011

搬回台灣的這一年多來,我參加了很多「雲端服務」產業發展政策座談。這些活動的立意很好,廣邀產業界來對軟體/網路業的未來發言,建議政府能夠幫什麼忙。但可惜討論常常牛頭不對馬嘴,明明要發展「雲端服務」,卻老是把「高科技製造業」的那套邏輯直接拿來套用。

最常討論的就是要政府建設「政府雲」,供服務業者運用,就好像蓋「科學園區」支持製造業一樣。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首先,「雲」根本不是用「蓋」的。Amazon 的 AWS,全世界最成功的「雲」,2006 年剛開始時根本只有兩三個功能,只有一個機房,「產能」也常常用盡。但這 5 年來他們一路緊貼著網路/軟體產業客戶的需求進步,不斷的更新、擴張、優化,漸漸的才發展成今天上百項功能,橫跨三大洲,世界第一的「雲」。

也就是說雲沒辦法蓋,而是要發展、營運、不斷優化。換句話說,雲不是「製造業」,雲是「服務業」。但以政府目前的採購模式,是沒辦法發展、營運、持續更新、服務一個「雲」的。真的發包出去「建置」了,最後大概也只是搞來一堆「蚊子雲」。

所以要發展「雲端服務」產業之前,政府可能要先把「製造業」的邏輯、架構、腦袋換掉,好好發展一個「服務業文化」,如此,或許才能真的幫助到網路/軟體業的發展。

想多了解台灣「雲端服務」的發展近況?歡迎 10/28 (五) 1:00PM 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 來看看 24 個創業團隊所開發出來的超強 Web/Mobile Apps。

(image via balt-arts, cc license)

appWorks 育成案例:5945 呼叫師傅

October 19th, 2011

我永遠都記得一年半前,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召募團隊,Brian 和 Micheal 來面談時那青澀模樣。

Michael 是木工師傅,會寫一點程式,自己還創過業,所以很想解決「找人修馬桶」這個大問題 — 身為消費者,你通常不只要打 2-3 通電話,師傅可能愛來不來,真的來了有時候還敲你一筆。不過 Michael 後來私底下跟我說當初對 appWorks 其實是半信半疑的,因為他在 2006 年的時候去「加盟連鎖」被騙過,所以對人的不信任感比較重。Brian 則是典型的工程師,安安靜靜,話不是特別多。

就這樣,「5945 呼叫師傅」加入了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然後就看他們在過去這 18 個月中持續的成長,終於在最近開始找到一些好的商業模式。這段故事,我們請到 Michael 自己跟你說:

喜歡文字的人,這裡有內容的節錄:

進 appWorks 的時候,我對網路是陌生的,我對網路可以對這個產業帶來甚麼的應用跟改變也是沒有太大頭緒的,我那時候每天都在收集商家資料庫,每天都在寫關於水電廠商的網誌,我常跑去問 Jamie,問他這樣做 OK不OK,Jamie 常跟我說: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有個架構去追蹤你的努力是否市場要的。讓市場決定你 OK 不 OK。

我當時不是那麼了解 Jamie 的意思,但現在我慢慢懂了。回頭看績效,當年我花兩個月寫水電商家介紹的產值超低,但是如果我能夠早點透過追蹤成效,多花點時間去問問 user 這是你們要的嗎? 那我會更早意識到這個工作產值是很低的,我可以趕緊去做別的工作,推進其他的進度。

但是沒做過、沒錯過,我想我是不可能有那麼深切的體悟的,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學習跟累積。這樣的犯錯、學習、累積的模式也同樣發生在我們 5945 的方向,我跟 Brian 當初只是想去 copy 國外網站 RedBeacon,想說 copy 完成那天,我們就成功了,事實上,創業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時 5945 對於市場的痛點或是 5945 要做甚麼,基本上我們都沒有比較明確的方向,但隨著時間,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想法跟方向,這讓我們更有效的聚焦我們資源,投注在對的事情上面。經過過往學習的經驗,我總結整個 5945 想要解決市場的痛點:

惱人的裝修問題,真的很苦惱。5945 發現,消費者有以下的困擾:

1. 找不到師傅
2. 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
3. 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懼。師傅會不會因為我不懂就騙我、會不會偷工減料…

對準上述 user 的需求,剛開始,5945 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服務:

1. 優質店家資訊:5945 提供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兩年商家的資料,讓您就近迅速找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
2. 5945 嚴選師傅:透過實地拜訪師傅、拍攝師傅工地現場跟作品,5945 幫大家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
3. 裝修百科 wiki:詳細整理了各種裝修資訊,消彌了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透明價格,避免消費者被當肥羊當凱子。

推出之後,根據市場的反饋,5945 又做了以下 Pivot

1. 需求單:有些消費者連花時間找師傅都嫌麻煩,希望 5945 根據專業為他們推薦師傅,為此5945 推出需求單服務,讓消費者一單解決找師父的麻煩跟惱人的裝修問題。

2. 5945 室內設計:除了裝潢修繕,5945 發現很多消費者在「室內設計」這個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 5945 決定接著也擔負起為大家篩選室內設計師的責任。

另外,5945 正在強力徵求人才:實習生一名,正職員工一名,請直接呼叫師傅

以上就是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的 5945 呼叫師傅。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就快一年半了。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成為參天大樹,但我知道只要他們繼續進步,有一天一定會為裝潢修繕市場帶來一些變革。更重要的是,回想這段時間,看著他們成長,我覺得種下了一個很棒的種子。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幫所有人解決各種惱人的問題。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