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Steve Jobs 配音,蘋果 1997 年的「那些瘋子」廣告

October 8th, 2011

1997 年蘋果的廣告,由 Steve Jobs 親自配音的版本。

Here’s to the crazy one, the misfit, the rebel, the troublemaker, the round peg in the square hole, the one who saw things differently.

He’s not fond of rules. And he had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him, disagree with him, glorify or vilify hi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him.  Because he changed things.  He pushed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may have seen him as the crazy one, we saw genius.  Because the man who was crazy enough to think he could change the world, was the one who did.

這是送給那個「瘋子」、那個「不稱職」、那個「叛逆份子」、那個「麻煩製造者」、那個「在方洞裡的圓木」,那個用不一樣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的人。

他不喜歡規矩,對現狀沒有任何尊敬。

你可以引述他、你可以反對他、把他視為大師或是把他視為小丑。但有一件事情你沒辦法做,那就是忽略他。因為他改變這個世界,他把人類向前推進。

或許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個瘋子,我們認為他是一個天才。因為那些瘋狂到認為他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人,才是那些真正改變這個世界的人。

謹獻給我們這個時代的瘋子,那個真的改變這個世界的人 — Steve Jobs。

《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

October 7th, 2011

前前後後,來來回回,編了超過一年的書終於在今天問市了。我應該要覺得很感動,畢竟我是一個從小作文不及格,一天到晚被國文老師評為無藥可救的孩子。想不到有一天居然能夠出書,不知道是出版業真的病了 (大誤),還是我的「文采」真的因為天天寫網誌而進步那麼多 (還是大誤)。

但從昨天早上開始,我的心情就一直很沉重。說來好笑,我一天到晚在網誌上批評蘋果的不自由,想不到當賈伯真的走了,我卻這樣的失落。就像工頭堅說的一樣

真得等到他走的時候,才能發現他在這世上的身形是何等巨大

真的等到他走的時候,才發現他在我心裡的身形是如此巨大。

回過頭來,雖然沒辦法慷慨激昂,心情平靜的還是要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我得先感謝異塵行者 (電腦玩物站長),沒有他一年來的堅持、驅策、強大的編輯能力,今天就不會有這本書。我也要謝謝我的 24 位推薦人 (人數眾多就請大家詳見書封),和 3 位特別抽空幫我寫序的朋友 — 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先生、Monday 興奇科技創辦人何英圻先生、以及 EZTABLE 創辦人 Alex Chen。有他們的背書、導讀,讓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

「那到底為什麼要有這本書呢?Jamie 不是已經有網誌了嗎?」你一定會問。

確實,如果你已經把這個網誌的文章都讀熟,把裡面的創業觀念都化為己有,那你真的不需要這本書。不過萬一,就那麼小小的萬一,你需要一本循序漸進、由淺而深、從頭說來、一氣呵成的「網路創業入門書」,那我和異塵辛辛苦苦幫各位準備的這本《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正是為了那樣的需要誕生的。

而我們也嚴守我的「五分鐘精神」,刻意的把這本書的章節,切割得讓你非常容易用「吃零食」的方式閱讀。無論是搭捷運、等公車、下課時間、還是在廁所 (略) 的時候,你都可以很輕鬆的從上次讀到的地方撿起來,在 5-10 分鐘之內再推進一個段落。

就像 fOx 說的

書中的每一件事情,可能都為真,也可能是謬論,但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理解自己所需要的、要改變的,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我出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大賣,不是為了要當什麼狗屁大師,更不是為了要賺錢 — 事實上,我的版稅將全數捐給家扶基金會。我出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對「網路創業精神」有興趣的人,有不同於網誌,另一個學習的管道。讓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得到收穫,開始獨立思考。

所以,我跟異塵努力了一年多的《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終於在今天上市了,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個喜悅,希望你們會喜歡,也歡迎你們有什麼回饋,都可以留言讓我們知道。

要在網路上購買,你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

如果你想先讀讀看,應該今天開始就可以在誠品和金石堂找到。

PS. 我還蠻好奇他們會把這本書擺在哪裡,如果你在書店看到了,歡迎拍張照片,貼在下面和我們分享。

創業,你需要的是「密度」

October 6th, 2011

很久沒有寫文章的 Paul Graham 今天早上發了一篇「Why Startup Hubs Work」,嘗試著解釋為什麼在北美有少數城市成為「創業聚落」,但大多數的城市卻好像是「死亡沙漠」一樣。

PG 的理論是「環境」與「機率」,他認為矽谷的環境讓創業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相反的在其他地方,「創業者」被和「失業者」劃上等號,這往往會扼殺了許多剛萌芽的創業種子。他也認為在矽谷,你碰到其他關心創業,願意也能夠幫你的人的機率大很多,這讓創業成功的機率也大了很多。

我相當認同 PG 說的,甚至認為可以更簡化他的理論,因為結論就是一個「密度」– 關心創業和創過業的「人」的密度。由於很多人創過業、待過新創公司,所以「了解創業是件偉大事情的人」的密度高了許多,於是創業者遇到的藐視和挫折就少了許多。因為創過業的人多,「想要並且能夠幫助創業者的人」的密度就高了許多,所以創業者能夠碰到這些人的機率就大了多許。

不要懷疑,就像前幾天來台灣的人人/美團網創辦人王興在 30 雜誌辦的兩岸創新論壇上說得一樣,單次創業的失敗機率是遠高過於成功機率的,而投入創業的期望值也是小於去大公司上班的。因此在不了解創業本質的環境,大家不僅不會想要幫助創業者,甚至還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笨蛋

但創業者之所以是創業者,正是因為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個超高個人風險的舉動,還是願意去嘗試,因為他們想的是實踐理想、改變世界、改善人們的生活。光這個精神,就是值得我們鼓勵、幫助、和投資的。更重要的是,雖然一次創業失敗機率是遠大過成功機率的,但沒有人規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創業一次。所以,如果我們能有一個不懲罰失敗環境和文化,那到最後,我們就會有更多成功的創業者。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當初會以 Paul Graham 的 Y-Combinator 為借鏡,在台灣推動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出發點 — 密度,我們需要一個高密度的創業聚落。已經累積了 50 個創業團隊,110 個創業者的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cles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