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Airbnb 事件:真實世界的殘酷

August 2nd, 2011

這次鬧得很大 Airbnb 事件,中文網誌圈似乎只有 36 氪有跟上,所以還不清楚來龍去脈的,下面是更完整的前情提要:

(什麼?你連 Airbnb 做什麼的都還不清楚,沒關係,Inside 昨天剛好寫了一篇分析。)

簡單的說,Airbnb 是一個「雲端」租屋服務,它讓屋主可以把多餘的房間按「日」租給臨時房客,賺一點外塊,也讓旅行者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享受「家」的感覺。聽起來想是個完美的世界,出了什麼問題呢?

原來有一個惡質的租戶,不但把出門在外的房東洗劫一空,完了之後還寫了一封 Email 謝謝他們這幾天來的「招待」。等到房東回家發現大事不妙,當然氣得半死。但事件到這裡還沒結束,這個房東向 Airbnb 抗議,Airbnb 居然沒有第一時間正面回應,反而給了一些官僚的答覆。房東氣炸了,於是開始向媒體、部落客求救,結果當場鬧成了一個公關事件。

搞到最後連 Paul Graham (Airbnb 是一家 Y-Combinator 育成的公司) 都跳出來和 Michael Arrington (TechCrunch 的主編) 打筆戰 — PG 先指控 Arrington 嗜血,扭曲事實,想也知道 Arrington 的回應:「你家的公司不會處理公關事件,怪我咧!」

直到昨天半夜,Airbnb 終於跳出來「無條件道歉」並且提供所有屋主「50,000 美金損害保險」,這事件才可以說告了一段落。

這裡面的教訓是什麼?

  1. 網路創業絕對不只是寫出一個大受歡迎的產品而已
  2. 你跟客戶的關係絕對不只是 UX (User Experience) 而已
  3. 重點在客戶服務:誰都可以複製你的網站,但他們沒辦法複製你的客服
  4. 媒體:成功的媒體從定義上就必須嗜血,否則早就都倒光了。你得先認清這個事實,然後正面處理、明確溝通任何公關事件。
  5. 投資人:我個人認為 PG 這次真的不該插手,他並沒有在事件中,任何發言只會讓人家覺得他想保護自己的投資。況且對 Arrington 做人身攻擊,並不是最明智的回擊方式。當然,除非他只是想幫 Airbnb 轉移注意力,買一些時間讓他們好好精算保險金的額度。

所以,各位小朋友,創業真的不只是產品而已。麻雀雖小,你還是必須要有五臟。而這次的 Airbnb 事件,就是你最好的一課。希望你們永遠都不會碰到,但如果不幸真的發生了,請一定要處理得比他們好。加油!

沒錯,appWorks 不只是教 Lean Startup 而已。在這裡,除了創業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案例,像是公關、行銷、管理、財務,都是我們可以幫助你地方。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隨時跟超過 100 個第一流的創業者切磋、學習、互相幫助,這,就是我們提供的價值。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幾天後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

August 1st, 2011

Xdite 的網誌最近真是好文連連,繼上周的「需不需要一開始就 Scale」之後 (我也因此寫了什麼時候 Scale),昨天又寫了一篇很棒的「Startup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在文章裡,他說:

我發現,這些玩垮的網路公司,幾乎所有的問題點出都在於「燒錢不會痛」… 沒有活命壓力就沒有 “deadline” ,然後有天就很難看的直接 dead 了…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當然需要。只不過我的想法偏向「注意資金」的定義是「嚴格注意資金的運用」,而不是「去募到一堆錢然後亂花」。錢太多,十之八九會讓公司在一開始就滋養出一堆奇怪的病症…

寫得真是太貼切了。就像我說的,尋找新商業模式,和開發軟體一樣,都是一種「創造新知識」的過程,9 個女人也沒辦法在 1 個月生出小孩,所以這樣的過程你多砸更多「資源」下去,速度不但往往不會變快,甚至常常只會有反效果。

倒是 Xdite 的文章最後,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Lean Startup 由創投來教又是更詭異的一件事。創投的存在基本上就是投注給你「很多資金」。而仔細回想,其實只要你很缺錢,自然就會很 Lean,所謂 Lean Startup 只是當你很缺錢時會自動產生的一連串決策成果。你會變得很 Agile,很注重投資效益,很注重 Pivot,很注重 deadline,因為不重視就會直接死。拿了很多錢又怎樣 Lean 呢?我也想不通。

聽起來的確蠻衝突的,創投不是希望你拿錢的人,這回怎麼又叫你要 Lean Startup 呢?Jamie 也說自己是創投,那他一天到晚寫那些精實創業的 MVPPivotPMF,到底什麼意思?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麼複雜,我稱它叫做「演化」。演化是「天擇」的結果,而創投這個「物種」,近年來碰到的巨大環境變遷,就是「創業成本」的不斷降低 — 主要來自於開源/自由軟體、AWS 等雲端服務、行動裝置 (App Stores) 和社群媒體的普及。

在我看來,現在的網路創業,跟 99 年我們創辦碩網資訊時相比,成本至少差了 10 倍,甚至將近 100 倍。想當年我們要先花好幾百萬台幣自己打造一個 B2C 電子商務平台、再花好幾十萬買主機、最後一個月的 co-location 還要好幾萬。時光快轉 12 年,在 2011,你隨便 Google 都可以找到幾十種 Open Source EC 平台可以用,再懶惰一點的去商店街,一年才 1 萬塊租金,三兩下店就開張了。

所以當創業變得「便宜」,新創團隊的勝負關鍵就不再是誰的「本比較粗」,而變成一場「效率」和「生產力」的戰爭。相對的,當錢不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管錢的 VC 卻想要成為 Startups 的股東時,那我們就必須要能提供錢以外的「資源」和「價值」,來協助創業團隊找到更多效率和生產力。「超級天使」因應而生,有人說,這是「創投產業的革命」,對我來說,這就只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所以,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因為我們希望服務到我們的客戶,也就是每一位辛苦的創業者。當我們能提供錢以外的價值,創業者才會更願意和我們成為一起奮鬥的夥伴。或者說,無論在矽谷還是在台北,創投都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變種過程,大家努力的演化,就只是想成為最後生存下來新物種,如此而已。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對於創業團隊都是好事,因為天平已經倒轉,讓創業者從弱勢的一方,變成了強勢的一方。讓創投必須要更用功,提供更多的價值。這,只能說是更美好的世界,是吧?

而你千萬別懷疑,appWorks 絕對不只是教 Lean Startup 而已。在這裡,除了創業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案例,你還可以隨時跟 50 個第一流團隊切磋、互相幫助,這,就是我們提供的價值。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幾天後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kk, CC license)

不,創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 不信你自己看《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

July 30th, 2011

2006 年,當我們在紐約開始創立旅遊網站 Sosauce 時,我的共同創辦人 Sean 推薦了《Founders at Work》給我看 — 一本由 Y-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 Jessica Livingston (現在是 Paul Graham 的夫人) 寫的創業書,裡面收錄了 32 個網路公司的創業故事。

雖然當時我已經在網路圈 7 年,參與了好幾家公司的創立,但這本書還是大大震驚了我。倒不是因為書裡面有什麼劃時代的神奇發現,而是我才知道原來無論是在台北還是在矽谷,大家的創業故事這麼的接近。原來,根本沒有一個團隊是照著學校老師教的那一套,一步步從計畫、研發、推廣、行銷,然後找到成功的。原來,所有人的故事都是意外。原來,一切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因此,當我知道悅知文化要把這本書翻成中文版時,當然一定要毛遂自薦替它寫一篇推薦序:

不,創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人對於創業的概念一直停留在 2000 年 — 想出一個偉大的主意,找到一個「完整」的團隊,寫一份 60 頁的商業計劃書,最好再申請幾個專利,接著去跟創投募資,等拿到了錢,再花一年的時間埋頭苦幹把這個偉大的產品做出來,最後再想辦法行銷給全世界。

也不是說這樣的方法沒有成功的機會,只是它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市場變動的速度。看看現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社交網路 (Facebook)、智慧型手機 (iPhone / Android) 和正在到來的平板電腦 (iPad),這些大大改變消費行為的「平台」,它們席捲全台也不過是近 2 ~ 3 年的事情。所以就算你想到再好的主意,當你經歷過上面那個 2 年標準「創業程序」,好不容易把產品做出來時,市場往往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而《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裡的 32 個「成功」創業案例,就是在告訴妳,創業,往往不是那麼一回事。一而再,再而三,書中的這些創業者,在完全不知道這會帶他們到哪裡去的情況下,跳過「計畫」,直接開始「做」創業。也一而再,在而三,在開始執行不久之後,他們才發現市場的需求和喜好,跟他們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有些人因此從一個平台,跳到了另一個平台 — PayPal 本來是要做一個 Palm Pilot 掌上電腦付費系統,最後卻因為更多人用網路使用 PayPal,轉而專注在網路版的服務。有人因此做了一個跟當初想做的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產品 — Ludicrop 本來是想要做一個萬人連線遊戲,卻因為發現很多人用他們的聊天室來分享照片,因此產出了 Flickr 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社群。更有人因此幫公司開出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產品線 — Gmail 本來只是 Google 內部的一個不經意嘗試。

其實,從 2006 年我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 (Founders at Work) 之後,它就成為了我最喜歡的一本創業書籍,不僅它的實體書經常被我放在床邊,它的電子書版我也每天帶在身邊,好在捷運、高鐵、旅遊時,常常回顧裡面的教訓。在很多演講場合中,我和大家分享故事,也有不少來自這本書裡面。

所以,當我知道《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即將被翻譯成中文,實在興奮不已,因為這 32 個故事,會讓很多很多正在創業、想要創業的年輕人,得到許多非常珍貴的啟發。非常高興能夠在這裡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希望你們會像我一樣喜歡它。

有興趣的人,這本書已經可以在博客來讀冊生活買到。

想創業、想學 Lean Startup、想跟 50 個台灣的一流網路團隊一起奮鬥?歡迎來 appWorks —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