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國科會宣布每年將投入 1.5 億,輔導 100 組研究人員「精實創業」

July 29th, 2011

很可惜,這不是台灣的國科會,而是美國的國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管理 68 億美金研發經費的 NSF,昨天宣布,從今年開始,除了傳統的技術轉移,他們將每年花費 500 萬美金,送 100 組國家支持的研發團隊,去接受由 Lean Startup 運動發起人 Steve Blank 親自主持的 Stanford Lean LaunchPad (史丹佛大學精實創業) 訓練。透過這個訓練,團隊們將學到最新、最有效的創業知識和思維,好讓這些 ideas 的發想者、技術的研究者,可以親自帶著他們的 prototypes 去 iterate, pivot, learn,最後化身為幫消費者解決真實問題的產品。(更詳細的資訊請參考)

比較起傳統的技術轉移,我認為這是非常棒的進化。原因如下:

  • Idea Ownership — 這些研究人員,才是當初 ideas 的擁有者,才真正了解這些 ideas 的前因後果,有什麼優點、有什麼限制、有什麼不足、有什麼可以改良的可能性。等到技術轉移後,這些細節很多往往丟掉了。如果能讓這些人員親自來主持商品化的 iteration/pivot 過程,那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
  • Scientific — 精實創業是很科學的,講求的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對於市場的假設,研究人員要學會 Lean Startup 的方法,其實非常容易。
  • Inspirations — 有了這樣的 program,國家支持的研發者中,就會有一定的比率接受過創業訓練,甚至擁有創業經驗。這樣的刺激,會讓研發的方向和結果有更多的可能性,有許多也會更容易商品化。

而比較起美國的 NSF,台灣的國科會其實也管理了高達台幣 866 億的研發基金,每年要投資千件研發案。相對起來,花 1.5 億送一群研發人員去接受創業訓練,說穿了只是九牛一毛,但我認為卻會是價值連城的投資。

所以,總統、院長、主任,任何人,什麼時候我們也跟進一下吧?

想學 Lean Startup?美國有 Stanford Lean LaunchPad,台灣有 appWorks。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有興趣一人一信推動此計畫的,這裡有相關單位的連絡方式:

(Image via nsf.gov)

辦再多秀,台灣也不會有 Facebook

July 28th, 2011

 

昨天一整天去參加了 IDEAS Show,一個由經濟部商業司委託資策會辦的一年一度創業大拜拜。

活動的重頭戲是下午 18 個創業團隊的 Demo 時間,不過早上還是安排了一些演講和座談活動。其中一場名為「The Next Web 網路新趨勢」,請來當年蕃薯藤的創辦人、現任痞克邦執行董事的陳正然先生主持,與談者有 Cyber Agent Ventures 的 Seijun Cho、中華電信代表 (抱歉忘了名字)、北京創業邦的南立新和 funP/cacaFly 創辦人、現在代理台灣 Facebook 廣告的大河馬 (邱繼弘)。

主持人一開場就語帶輕蔑的問河馬:

為什麼你要去代理 Facebook?為什麼你不正面挑戰它?

這個問題說得豪氣,但事實上給了河馬一記悶棍。天知道河馬有沒有試著挑戰過 Facebook,有一陣子 funP 甚至還把整個 Facebook API 都拿來實作了。問題是在身在台灣這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創業環境,團隊們有什麼條件去挑戰 Facebook?

這個問題聽起來只是一個問句,但背後卻隱含著政府、相關單位對於「網路創業」所抱的態度,裡面巨大的問題。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全世界的網路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網路創業,就是要做全世界人的生意。這句話說得好聽,但如果你認真一想,那就像是「全世界的水都是 H2O,所以要開礦泉水公司,就要賣到全世界」或是「全世界的電話線路都是連起來的,所以要開 1999 電話客服,就要做全世界的生意」一樣的有道理。

不,網路只是基礎建設,它跟水管、瓦斯管沒什麼兩樣,全世界的網路雖然是連起來的,但是全世界的網路相關行業市場,根本是分割的。因為大多的網路業是消費者市場,消費者市場自然就是分割的。美國人用的洗髮精、日本人用的洗髮精和台灣人用的洗髮精,本來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更大的誤會是所謂「同文同種」的中國市場,這一點昨天的座談也有點出。這種說法就像是說「美國」和「澳洲」是「同文同種」的市場一樣。天知道除了同文同種,台灣跟大陸的市場有多大的差異。別的行業不說,光是網路業,我們在用 Google,他們在用 Baidu;我們在用 Yahoo,他們在用 Sina;我們在用 Facebook,他們在用 RenRen;我們在用 Twitter,他們在用 Weibo。同文同種,有什麼用?

話可以講得很漂亮,從 30,000 英呎的高空看,一切好像都很簡單。但親愛的政府官員,很可惜的,創業不是一場秀。你覺得四年一次的選舉大動員讓你工作壓力很大,讓我告訴你,當你面對市場隨時都在變化,公司卻有 20 個員工要養,每天都要想著如何生存下去時,那就像是每天都在選舉一樣。

所以,如果你們真的要幫助創業人,那就別再自以為是的想要「引導」創業,幫大家定義什麼「全球市場」、「大中華市場」的鬼方向,真的那麼簡單你自己出來做做看好了。真正的能夠幫助網路創業的,是如果你能把人才的市場健全化。你以為為什麼 Mark Zuckerberg 要把一年大的 Facebook 從 Boston 搬到矽谷?為的就是人才、人才、人才。

如何做?

1. 改善替代役制度,讓國家花了六年學費補助訓練出來的工程師,可以光榮的去參與創業,幫社會創造價值,而不是去當兵訓練如何變笨

2. 改善移民制度,讓全世界一流人才都可以把他們的技能,和對他們國家消費者文化的理解,帶來台灣

等你能做到了這兩件事,再來跟我們談創業要做大、要做全球市場。在那之前,我跟你保證,辦再多的秀,也沒辦法從台灣生出任何一個 Facebook

而如果你是認認真真的想要透過網路開創一翻事業的創業者,其實台灣市場還有非常多、非常大的機會,成功了之後還可以試著征服東南亞、東北亞,然後再朝著世界邁進。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什麼時候 Scale?

July 27th, 2011

前陣子,在他們的產品發表會,Gulu 的 Jimmy 在台上脫口說了:「Jamie 說技術不重要!」回來之後,為了澄清這句話的前因後果,我於是寫了一篇「技術到底重不重要」。

而這個討論就從那邊開始延續了下去,除了我的文章下面出現的 75 則回應之外 (蠻精彩的,你們可以去讀讀),Jimmy 幾天前也在他自己的網誌闡述了他的想法 — Scalability Matters for Web Startup,他說:

(W)eb startup developers… should think about scale before they write their application. Building your app, for example, using scala on mongoDB and set it up to autoscale on AWS is smart, is free, and is easy!

基本上的意思就是說 Scale 並不難,也不貴,所以你應該從一開始就做。

而接下來的幾天,大家便在 Inside 討論了起來。到了昨晚,Xdite 也在他的網誌發表了「Startup 需不需要一開始就注意 Scale 的問題?」,他說:

在這個議題中,我覺得最容易混淆的點是:將 “Scalability” (擴充性)與 “Maintainability” (維護性)混在一起講… 如果不把 Maintainability 做好,很快的,你的 code 在三個月之內就會腐爛而且臭不可聞… 一個產品需要被重視「Scalability」,通常是在人為的「調整」費用高過「直接買機器」、「轉換成為另外一種架構」的成本這一類的狀況,才有可能發生…

很清楚也很棒的解釋。

其實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問題的核心根本不是「Scalability 重不重要?」,因為廢話它當然重要,只是重要的「時間點」到底在哪裡。也就是說,講這麼多,大家其實真正在討論的根本就是「什麼時候 Scale?」。而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能夠有這麼多人發表他們的意見,是非常棒的一件事。但最後你們自己要參考各方觀點之後,根據你們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去做出你們自己的安排。

未知需求 vs 成本風險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未知需求」 vs 「成本風險」問題 — 當你不確定有沒有人喜歡你的產品,先開發給 1,000 人用的 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花的時間和力氣比較少,風險相對的也比較低。

appWorks 輔導 50 個創業團隊下來,我的經驗是通常你的前面 5~10 個 MVP 是沒有人要用的,因為你對市場的理解度還很低。所以當你可以用少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開發精力去驗證你對市場的假設,如果事實證明你是錯的,至少不會那麼心痛。

接著你會不斷的 pivot,到了第 11 個 MVP,終於讓你找到了 PMF (Product Market Fit) — 也就是確定了這個產品真的有 1,000,000 人要用。這時候,你再花資源下去,把它升級成 1,000,000 人用的架構。沒錯,這裡面可能有很多code 要重寫,但是至少前面 10 個嘗試,你沒有浪費太多珍貴的資源。

假設你對市場的理解度不高,用這樣的 Lean Startup 方式去創業,11 個嘗試下來你的期望值是比較高的。當然,如果你對掌握市場的需求很有自信,或是已經有明確的通路,那就相反,應該像 Google+ 一樣,從一開始就用規劃給 1 百萬甚至是 1 億人的 Waterfall 方式執行。

另外,從 1,000 人規模化到 1,000,000 人,其實也不一定要大幅的重新寫 code。我的經驗和 Xdite 說得很像,有時候就只是把機器從 AWS 的 Micro Instance 升級到 XL Instance,或是加上 App Server Load Balancing 架構而已。唯有當這些架構升級都已經無法滿足,或是邊際成本過高時,你才會真的去大幅度的把程式碼 refactor。

以上,希望這些討論能讓你對於 Scale 這件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決定自己的規模策略,加油!

有興趣多了解 Lean Startup 的精神和方法?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敬請期待。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jdhancock,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