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成功與失敗

July 21st, 2011

這兩天讀到 Cisco (思科) 全球大裁 1 萬人的新聞,心裡不勝唏噓。想當年,正當第一次達康熱潮時,Cisco、Sun、Oracle 和 EMC,被合稱為「新經濟四劍客」(Four Horsemen of New Economy),當人家在瘋蛋塔,他們剛好在賣烤箱,根本就是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多麼風光。

可惜好景不常,當十二點鐘聲一響,派對正式結束,所有創投資金的魔法通通失效,達康公主們全都變回了醜小鴨。灰姑娘終究是買不起法拉力的,於是 Toyota 等級的替代品開始興起,Juniper、PC Server、MySQL、NetApp 成了新新經濟的劍客,而舊的劍客,從此開始迷失了方向,其中的 Sun 更是在前陣子宣布投降,賤價賣給 Oracle。

關於 Cisco 這場悲劇,RRW 今天寫了一篇很棒的分析。他們說:

Cisco 現在的困境,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被自己成功害死」故事… 一直到 2007 年 3 月,Cisco 都還擁有 70-90% 的交換器市場,但是投資人想要看的是更多的成長…  所以 Cisco 開始用併購的方式,試圖跨進不熟悉的社交網路和消費相機領域 (Cisco 花了 32 億美元買 WebEx,又花了 6 億買了 Pure Digital)… 到了 2008,Cisco 在網路設備領域的市佔率開始下滑… 併購派對才終告結束…

這讓我想到了 Bill Gates 的那句,被郭台銘先生奉為圭臬的:

Success is a lousy teacher. (成功,是一個差勁的老師。)

當還沒有成功的時候,你很虛心,因為你只能向失敗學習,從中間不斷找尋出路。一旦有一天你開始找到成功,尤其當一切突然容易了起來,你會開始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以為你的團隊所向無敵。漸漸的你發現錢可以買人才、買產品、買經驗、買市場,久而久之,你開始養成花錢解決問題的習慣。然後你變成了那個曾經被你自己打敗的大傢伙,你一直花錢,卻再也沒辦法找到下一個成功。

而這一切的關鍵,不是成功害的,而是因為你自己,你忘了虛心、忘了學習。很多創業者問我:「為什麼有人說要向失敗學習,有人說要向成功學習,又有人說成功是最差勁的老師?」答案其實就在這裡,如果你能虛心受教,它們都是很好的老師。一但你開始自大,那就是失敗的開端。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darcym, CC license)

重點真的不在 Apps

July 20th, 2011

最近接連出席了好幾場辦給「雜誌」和「出版」人聽的「數位出版研討會」,然後就聽到現場各路的「專家學者」開始在那邊講他們做的 iPad Apps 有多神奇,「互動」、「360 度」、「影片」、「EP 同步」(電子版和紙本一起上市) 是一定要出現的關鍵字。

我聽得又氣又好笑,這就好像一部電影裡面,一群外星人來到地球,觀察了三天之後,發表了一個結論:

啊,地球的主宰是交通工具,然後有很多渺小的人類,寄生在這些交通工具裡面。所以身為外星人,為了要融入地球的生活,我們要注意的是車子的造型、馬力、顏色和迴轉半徑。

親愛的出版業朋友,我真的很希望你們的觀察是對的,因為做雜誌跟做 Apps 還有點像,這會讓你們很快可以適應地球的生活。但很可惜,就像地球的主宰是人類,車子只是我們的交通工具一樣。網路業的主宰是商業模式、是社群,Apps,說穿了只是我們的一個通路罷了。

還好後來讓我看到一絲絲曙光,先前勇敢推出比雜誌便宜 6 折的 iPad Apps、台灣 GQ/Vogue 總經理 Sophia Liao 上台就說:

重點不是 App

接著她說:

因為了解到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公司鼓勵團隊裡面每個員工都去學如何玩網路、玩 Apps 製作,如何想整體、全載具 (包含活動) 的內容和行銷策略。為了幫助他們學習,GQ/Vogue 甚至願意把他們原本負責的製版、排版等這些實體出版工作 (Day Jobs) 外包給外面的人做。

這,才是真正融入地球生活的過程。

親愛的出版業,網路是一個整體的通路,一個嶄新的服務環境,iPad、iPhone、Android 其實都只是其中的一環。在這個新通路上,好處是你再也不用畏懼 7-11 的威力。但相對的,你也多了成千上萬和你一起在競爭使用者的目光和口袋的網路業者。你有什麼樣的品牌策略、產品策略、內容策略、行銷策略社群媒體策略,如何應用每個次通路的特性,才能讓你成功的勝出,這些,你必須要去了解,必須要想得很清楚。

無論如何,千萬別再搞多媒體光碟了,那件事情我們早就試過了,並不 work,okay?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創造「價值」,不是「市值」

July 19th, 2011

2004 當我剛搬去美國時,如日中天的社群網站不是 Facebook、不是 Twitter,而是 MySpace。打開收音機,DJ 和歌手固定上演的戲碼:誰的 MySpace 朋友比較多?

你以為現在 Facebook 很紅?甚至一直到 2008 年初,大家口中講得都還是 MySpace, MySpace, MySpace,沒有人認為一個校園網站有一天能打敗當時已經賣給新聞集團 (Newscorp),資源豐富,又開始賺錢的 MySpace — 你想想,那也不過是 4 年前的事情,這說明了網路業的板塊移動有多麼的快速。

我很喜歡講 MySpace vs Facebook 這個故事,因為它裡面有太多的創業教訓。不過我畢竟是旁觀者,怎麼講都沒有親身經歷那個過程的苦主來得有感受。而感謝 Google+ 的出現,它讓當初 MySpace 的創辦人、大家的第一個朋友 Tom Anderson,自己跳出來講了這個故事,他說:

當我們處在一個網路公司估值按分鐘在上升的世界,「什麼時候該賣?」這個問題開始越來越受重視。很多人跟我說我當初很聰明,搶在 2005 年 7 月用「高達」美金 5.8 億的價格把 MySpace 賣給了 Newscorp,因為他們聽到 MySpace 最近被該集團以僅僅 3,500 萬的價格拋售。我也很想說那是我的功勞,但實際的情況是我根本沒有權決定 — MySpace 被母公司 eUniverse 控制,他們自己做了那個決定。

個人來說,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 我賺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還過了一段非常刺激的日子,真是有夠幸運的。但如果真的要我說的話,我認為 MySpace 當初要是多等一兩年再賣,身價可能還要再翻個好幾倍。更重要的是,當初如果我們沒有賣掉的話,我們就不會被 Newscorp 壓著趕快開始賺錢,而失去了長期的競爭力。

回過頭你可以看看 Mark Zuckerberg,他堅持掌舵 Facebook 這麼久,抗拒上市的誘惑,最後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我甚至覺得他根本一點也不在乎「市場」是如何「評價」他的作品的,他給自己唯一的任務就是去改善這個世界,而我非常高興他做到了。

沒錯,身為一個創業者,你其實沒辦法控制「市值」的創造,因為那要看資本家買不買單。但是你絕對有辦法控制「價值」的創造,因為那就是不斷的去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不斷的優化公司的組織、流程,和不斷的 Hack everything。你千萬別搞錯了,這絕對不是一件兩、三天就完成的工作 — Facebook 從 2004 年創立,花了整整 5 年的時間才真正打敗 MySpace。

為什麼 Mark Zuckerberg 可以撐那麼久?你問。因為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之前,他先找到了 Passion Market Fit。沒錯,唯有熱情,才能在一個又一個的深谷中,支撐你渡過這漫長的過程。而創業說穿了,也就只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ZirtaMashabl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