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技術到底重不重要?

July 18th, 2011

昨天下午我去參加了 Gulu.com 的產品發表派對,結果被我的好朋友,Gulu 的創辦人兼 CEO Jimmy Chen 直接在台上點名,說:有一次 Jamie 跟我說技術一點都不重要,讓我好難過。可是我覺得 Jamie 錯了,技術根本就很重要!

啊!我們又回到這個敏感的問題了。

我常覺得技術就有點像是身高一樣,身高重不重要?問這個問題,高個兒都會說:「應該重要吧!」但是如果你退一步想,當然是先看你要打什麼球啊!

不過光這樣講也太混,今天的文章當然不能只有這樣。要討論這個話題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只要把「技術」先解剖一下,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技術其實大略可以分為兩大類:

A) 功能的技術 — 這類型的技術讓一個網站可以做到你想要它做到的功能,所以像是 PHP, JSP, HTML5, CSS3, SQL 等等,大略可以被歸入這一類。

B) 規模的技術 — 這類型的技術讓一個網站可以從 100 個人同時使用,長大成 100 萬人同時使用,所以像是 Load-Balancing, Clustering, Fail-Over, High Availability, CDN 等等,大略歸入這一類。

也就是說,A) 就是我們常說的「程式開發」(development),而 B) 則比較像是「軟體/系統工程」(engineering)。

硬底子技術

再來,近年由於「開發」工具日趨成熟,所以 A) 類型的技術也越來越平民化,最好的例子就是 Ruby on Rails 的入門課,就是寫一個 Twitter,於是乎 A) 也越來越少被人稱作「技術」。相對的,雖然一樣有越來越多的工具,但是 B) 其實仍舊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即便是 Google、Facebook 這麼成功的公司,花了那麼多錢去請最頂級的工程師,還是常常會碰到網站掛掉的情況。所以,到後來,當我們說到「技術」,越來越是在討論這些最難的規模化理論和實施細節,越來越少是在討論做出一個可用產品的過程。

成本/時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A)  相對於 B),是非常便宜的。你可以請一個稍微有一點功力的開發人員,只要懂得運用市面上的工具,多多少少都可以把你想要的網站雛形做出來給你。但是要做到  B),沒有花大把鈔票,雇用經驗豐富的一流工程師,使用第一流的設備,是很難達到那個水準的。另一方面,A) 相對於 B),也是比較快的一個實作過程。

風險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回到「B) 規模技術」重不重要這個問題。答案是當然重要,當你確定有 100 萬人同時要用你的網站時。問題是你要怎麼確定?當然是先用 A) 功能技術做出一個雛形 (或稱 MVP),去確認市場的需求。為什麼?因為 A) 比較快,也比較便宜。沒有必要在還不確定市場的需求前,就投資珍貴的時間和成本在 B) 規模技術上。

而這,就是 Lean Startup 的最核心精神。所以,當我說「技術不重要」的時候,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規模技術一開始不重要」。這樣,清楚了嗎?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消費者,你到底贏了什麼?

July 15th, 2011

1940 年代初,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的高峰,主戰場雖然在歐亞,但參戰的美國仍進入了全國動員的狀態。此時幾乎所有大型工廠的製造,都從自由經濟轉變成計劃生產,由政府來統一主導以便產出軍備和補給,支援前線作戰使用。

由於是計劃經濟,所以勞工的薪資也是常年固定的,這讓辛苦工作的工人相當不是滋味。於是,當大戰的情勢逐漸明朗,工人們便開始組織工會,透過集體的力量去跟政府談判,要求薪資的調整。但戒嚴畢竟是戒嚴,政府的勞委會也沒辦法改變戰時的法令,於是兩邊腦力激當之下,想出了用員工福利來做為另類的貼補,因而生出了後來為世界效法的退休終身撫恤和建保制度。

大戰後來結束了,但是這些工會並沒有因此解散,反而勢力越來越龐大。一次又一次的勞資衝突中,工會往往是最後勝利的那方。他們總是告訴勞工們:「我們贏了!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工會為你們鞏固了最多的福利。」

時序快轉到 2000 年代末期,面對日、韓車廠的激烈競爭,偉大的美國三大車廠居然敗下陣來了。通用、福特被迫變賣祖產,而克萊斯勒更是以形同倒閉的價格被賤賣。這造成了美國數十萬名的汽車工人失業,無數家庭的破碎。深究背後的原因,原來,在工會幾十年下來的強勢爭取之下,美國三大車廠的員工福利節節高升。所以,這三家公司每生產一台車,平均就要多花美金 3,000 元在員工福利之上,這樣的成本結構導致他們無法在價格或品質上與日、韓對手競爭,最後當然無法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我為你們爭取了最多的福利。」這句話說起來很好聽:

但是各位消費者,請你記住,我們處在的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必須要靠著 (某種形式的) 薪水過活。而薪水怎麼來?企業必須要賺錢,才有辦法付給員工薪水,才有辦法付給政府稅收,財政部才有辦法支應公務人員的所得。所以,政客們的話可以講得很漂亮,但是你千萬要想清楚,這些人到底是在幫你,還是在害你。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plorp, CC license)

真、誠、實 — 群聯電子潘健成先生的創業故事

July 14th, 2011

一個月前,《天下》的 Shirley 寫了封 Email 給我,說想請我推薦一本創業書 — 《為自己爭氣–群聯電子十年318億元的創業故事》。剛開始我有點狐疑,群聯是 IC 設計、快閃記憶體模組的 OEM 公司,他們的故事應該多跟跑業務、搞規格、壓低製造成本有關,這裡面會有很多值得網路創業者參考的嗎?

收到書後的周末,我隨意的翻開了。這一翻,天啊,我完全迷上了這個故事。原來群聯的開始,跟許多網路創業故事這麼像。跟我一樣,也是在大三升大四那年,潘健成先生 (以下簡稱 KS) 誤打誤撞的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又陰錯陽差的 (原本談好的工研院技術團隊結果不來了),他和幾個同學扛起了這間公司的 R&D 部門。接著他們偶然間發現技術團隊領低薪做得半死,結果管理團隊卻大把大把的把創投給他們的錢放到口袋,這時候他們決定離開。

接著靠著一股傻勁,他們決定獨立創業。這麼年輕又沒什麼經驗的團隊,當然沒有 VC 願意投資他們,所以 KS 和其他四位共同創辦人,自己從存款籌了一百萬,接著又運氣好碰到了幾個天使,於是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旅程。

從客戶來的需求

一開始他們就只是零星的接一些 IC 設計的案子,直到有一天一位客戶跟他們問能不能做出 USB 快閃記憶體控制 IC,他們花了兩、三個月把它做出來,想不到,就這樣,他們找到了第一個 Product Market Fit,這顆 IC 一出來就大賣,他們也賺到了第一桶小金 — 有沒有跟你說這一切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Pivot

但 KS 並沒有因此停下來,他發現客戶用 12 塊跟他買 IC,加上快閃記憶體後,反手居然可以就可以賺 50 塊,於是他當然決定 Pivot,更進一步去做整個模組的生意,這下讓他找到了一個真正可以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危機 → 轉機

想不到原來的公司看到眼紅了,居然找了律師告 KS 他們,想要分一杯羹。群聯面臨敗訴就會倒閉的危機,不得以之下 KS 引進了東芝這個股東來當靠山,而這,開啟了兩間公司間多年的情誼。

義氣

大家以為做生意都是現實的,但是群聯和東芝之間的關係,卻一點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日本和台灣在過去這 10 年來,各自經歷了數個不同的危機。而每次,互相伸出援手的,就是東芝和群聯。2007 年,為了救東芝,群聯甚至搞得自己也差點滅頂。這種患難與共的情誼在商場上幾乎是前所未見的,但是 KS 證明了給我們看,做生意也可以講義氣,而且這樣的關係,更能長久。

跟 KS 一見如故

而上面這些故事這麼動人,其實也只是這本書所有精華中 5%。所以你可以想見我看完之後有多麼喜歡,多麼感動。於是,我請 Shirley 幫我約了 KS,因為我想代替大家再多問問他一些問題。而上周的一個下午,我們終於在信義誠品見到面。聊了一個小時,除了「真、誠、實」,我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形容 KS。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中我認為值得分享的。

Jamie: 你怎麼定義創業「成功」?

KS: 創業就好像賭博一樣,你還沒離開賭場之前,沒辦法定義成功和失敗。很多企業今天很好,不小心明天就翻船了,這也不算成功。

Jamie: 既然是賭場,你有什麼「下注」的策略?

KS: 我常常覺得做一些決定,自己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反正就是要押下去,對錯明天就知道了,不對再改就是了。

Jamie: 創業過程最大的感覺是什麼?

KS: 用電子產品來比喻,如果是「0」或者是「1」時,那就是靜止的,很不耗電。而創業就像是在不確定下一個是「0」或是「1」的狀態,你隨時都必須要準備好變化。

Jamie: 群聯好像是一個非常重信用的公司?

KS: 我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信用,我們出去的產品,如果出了任何問題,我們一定負責到底,該賠的也賠到底。甚至連有一次,客戶聽了我們的建議下了訂單,結果 Flash 的價錢開始反轉,害他們損失不少,我們也下去負擔虧損。我覺得做生意就是互相,下次景氣好,他們也會給我多一點 margin。

Jamie: 創業者應該要有的個性是?

KS: 我常常覺得像街頭鬥牛一樣,去大公司上班,就好像配到兩個強的,你發發球就行了。但創業,就好像配到兩個弱的一樣,想贏,什麼都得自己來。

所以就這樣,KS 成為了我另一個非常非常敬佩的對象。因此,各位創業者,我在這裡非常誠意的跟你們推薦《為自己爭氣》,裡面的創業故事,我保證會給你們很多很多啟發。Enjoy!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