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流言終結者 #3:「我們要避免失敗…」

July 9th, 2011

中式的教育比較威權,所以架構往往是說一動、做一動。老師教的公式,不要問為什麼,趕快背起來。背得熟,就是 100 分,記不好、用不對,那就是 0 分。十多年這樣的體制下來,年輕人也被訓練成了盲目追求「答對」的機器,似乎這個世界除了那一個「正確」的答案,其他選項都沒有任何意義。

除此之外,幾千年下來的科舉制度,對這件事也沒有幫助。小孩子往往被父母警告,你必須要考上好高中,否則就沒有好大學,然後就沒有好工作,彷彿只要一次失敗,就足以宣告一個失敗的人生一樣。

所以當年輕人有些創業的念頭,跑來找我,往往第一個問題就是:「Jamie, 請問我們要怎麼避免失敗?」在他們眼中,創業「成功」似乎就跟考試一樣,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萬一不幸答錯,那就得遭受一輩子的恥辱。

每次碰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其實都很簡單,那就是不要出來創業。倒不是因為我不想負責,而是因為創業,幾乎保證一定會失敗。事實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創業者,是在沒有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失敗之後, 才找到一些成功的,這點在其他產業成立,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業更是明顯。Google 當初想把搜尋引擎用美金 100 萬賣給 Yahoo,想不到連這麼便宜的價格人家也不買單。在創辦 Facebook 之前,Mark Zuckerberg 做了一個校園美女評比網站,被哈佛校刊罵到臭頭。2000 達康股災後,Amazon 股價從 106 塊跌到 6 塊,創辦人 Jeff Bazos 被評為網路史上最大的騙子。像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好幾百個。

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網路公司最後的成功,其實根本是從失敗中學習之下的結果。現在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網誌平台,有 6,000 多萬人在上面發表文章的 Blogger,當初創辦的原因根本不是想要做部落格。1999 年,Evan Williams 和他的兩位夥伴創立 Pyra Labs,目標其實是想做出全世界最棒的「線上專案管理」軟體。可惜辛苦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把 Pyra 的軟體推出去後,卻發現並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一邊努力改進產品,一邊想著要怎麼辦的三個人,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把內部用來寫會議紀錄的軟體丟出去,想不到大受歡迎,最後才生出了 Blogger。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網站 Flickr,也是意外之下的產物。2002 年,當 Caterina Fake 和他的老公創辦 Ludicorp 時,本來是想做一個萬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的。想不到遊戲還沒做出來,卻發現使用者非常愛用 Ludicorp 的聊天室來分享照片。心裡雖然掙扎,最後他們還是決定把這個功能抽出來,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 Flickr。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創業能不能成功、如何成功,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說穿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市場這麼大,裡面當然有非常多的機會,只是等待你去發掘。但是這些機會你坐在家裡面想破頭也想不到的,唯有當你自己跳到海中間,才能夠體會到哪裡暗潮洶湧,哪裡魚群聚集。所以,創業其實根本不用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會教你很多事情,讓你跟成功越來越接近。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乾脆抱著多多失敗用力失敗的精神去面對它呢?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7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學校沒有教的「社群媒體經理」

July 8th, 2011

前天幾個大學研究生跑來找我,針對他們的碩士專題「行動服務」,設計了一份落落長的問卷,叫我給他們一些意見。這些問題客氣一點說叫做很「學術」 — 『請問在選擇行動服務時,可以傳輸資訊重不重要?』『提供的定位必須是準確的嗎?』『必須要在移動的狀況下也能使用嗎?』– 這種鬼問題請問有人會回答『否』嗎?有任何意義嗎?我好奇一問之下,原來是教授規定他們一定要翻文獻,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去推導題目。

問題是文什麼獻啊?7 年前這個世界根本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5 年前也才剛有 iPhone、Android,iPad 更是去年初才出的,那疊在這些新服務還沒有推出的情況下寫的「文獻」,當然會有這些蠢問題,你去參考它幹嘛呢?

但我更擔心的是背後更大的問題,我常問大學生為什麼要念碩士,通常的答案都是「覺得」比較好找工作。好,現在當企業在搞不懂社群媒體,正需要你們這群「網路原生族群」幫他們解危時,你不親自去摸熟這些新工具,了解它們在業界是怎麼被使用,實作上要怎麼最佳化,反而去跟了一群傻里傻氣、沒上過班的教授,用一些白癡的方法胡亂分析,我問你出來之後,你覺得你會比較好找工作嗎?

幾個月前,創業現場預言社群經理將橫掃職場,並引述了 Richard Riley (前美國教育部長) 的話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亦即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前陣子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有名的 Joel on Software 作者) 的文章也呼應了這個預言

在網路上建立社群是一種新的職業…  你需要的是一個聰明的經理,運用他的判斷能力,去一步步塑造出這個社群… 這個工作結合了行銷、公關和業務… 成功的人可以把一個死氣沉沉的網站,搞成一個網路上最熱鬧的酒吧,而這就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除了這個,已經在網路業十幾年的 Joel 還說:

我不期望很多人會這個工作,事實上我也不敢說我已經會了。但是我們會一起學習,每天一大早 9 點我們訂定計畫,接著 6 小時我們分頭去經營、實作、測試,之後的 1 小時我們一起學習,分享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因為網路業的變動太快了,昨天有效的工作方式,沒有人敢保證今天也有效。所以,每天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不,他們的工作中沒有翻文獻這件事,相反的,他們用每一天的實作,去創造更精準的認知,更強的獨立判斷能力。這,就是現代化的「社群媒體經理」必須要有的能力,這,就是學校永遠不會教你的東西。

所以,親愛的同學,別傻了,每年有上千名「資管碩士」從學校畢業,多那一個學歷,並不能幫你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夠告訴任何一個企業,你有能力把幫它經營「社群媒體」,把他們的品牌從石頭變成黃金,從朽木變成藝術,我保證你,所有人捧著錢求你加入,沒有人會管你是大學畢業還是國中輟學。

現在,請問你還是要念碩士,或者從今天開始學「社群媒體」?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wamibu, CC license)

社群「媒體」,不是「社群」

July 6th, 2011

感謝 Peter Gu 提供本篇文章的題目,如果你錯過之前的「你想看什麼?」,現在還可以去提問、投票,讓你想看的主題更快被我寫成文章。

最近出席了幾次關於「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的研討會、座談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高興的是大家似乎開始感覺到這個世界正在急速改變,難過的是與會的所謂「專家學者」,根本搞不懂「社群」、「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的差異。

Media (媒體)

首先,我覺得大家從根本就誤會了「媒體」。媒體是介質、是通路、是資訊傳播的管道,就像是「街道」一樣。所以,媒體是中立的、是沒有色彩的。可惜大家在討論媒體時,往往把它和「新聞媒體」、「廣告媒體」、「印刷媒體」混為一談,接著把「新聞」、「廣告」、「印刷」這些東西的「性格」通通都加諸在「媒體」上面,最後當然是極度混淆、雞同鴨講。因此,要討論「社群媒體」之前,請大家先記住一件事情,「媒體」是一個簡單到不行的東西,它就是資訊流通的管道,如此而已。

Social

Social 是什麼?Social 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家人、是朋友、是同學、是同事。或者說 Social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連結有強弱、有發生的頻率、有加速、有半衰期、有新增、有廢除。它是一個極度動態的世界,一個不斷更新的圖譜 — 所以才有 Social Graph (社群圖譜) 這個字。

Social + Media

所以當 Social 碰上了 Media,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當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成為了資訊傳播的管道。這不是廢話,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講話。對,所以這不是重點。而是近幾年來網路的發展,讓這個行為出現了什麼轉變。

實名制 + 真實人際

首先,是 Facebook 的興起,讓人們開始大規模的在網路上使用真實身份,和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互動。剛說的,Social 之間有強弱之分,這就是「朋友」和「網友」之間最大的差別。「網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很好,你可能要再多看幾篇評測才會買單。「朋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好用,你頂多再多問兩個問題就可以決定,而這,就是「社群媒體」最厲害的時候。

經營媒體,不是經營社群

所以經營社群媒體,不是在經營社群。經營社群講的是「黏性」,要的是網友常常回來,多多逗留。但是經營社群媒體,追求的是不是回來,而是出去;不是黏性,而是傳播。所以社群媒體,是讓粉絲會主動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商品和服務。因為你講一百次,講破了嘴,都沒有他們講一次有用。這,就是社群媒體和社群最大的不同,也是可口可樂行銷長口中「擁抱表達」的真正意涵。

所以,大傢伙們可以不懂這件事情,他們可以繼續傻傻的把社群媒體外包給別人經營,但是身為創業團隊,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件事情,因為這就是你打敗他們最好的開始。

再說一次,社群媒體,是媒體,不是社群。Now go hack it and hack it hard!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nairoozdotcom,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