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Trove — 跨足新媒體,《華盛頓郵報》從 Facebook 學來的藏寶箱

April 21st, 2011

說到北美的老牌報紙,《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就好像台灣的《聯合》與《中時》一樣,是多年來的死敵,也是互相最尊敬的對手。在 95 年開始的網路化競賽上,目前為止 NY Times 似乎是占了上風,網站人氣比 Washington Post 高很多,在社群媒體上也多有斬獲。可惜流量不代表營收,NYTimes.com 讀者雖多,一直以來也苦於找不到商業模式這件事情。賣廣告賺不了幾個錢,賣內容消費者又不買單,於是付費牆蓋了又拆,拆了又蓋。

而 WaPo 這廂,雖然處於落於追趕,但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多了解新媒體,他們首先在 2008 年讓董事長兼CEO Donald Graham (唐諾‧葛蘭) 大老遠橫跨整個美洲大陸,遠赴矽谷去 Facebook 當董事,以便觀察這個社群龍頭的發展,順便學習取經。吸收了兩年多的日月精華,領悟到新媒體的未來在編輯力,WaPo 終於在去年 7 月出手買下了新聞彙整網站 iCurrent。接著又讓早先從創業圈挖來的首席數位官 (Chief Digital Officer) Vijay Ravindran 帶頭,在今年初設立了專門研究新媒體的 WaPo Labs

而到了今天,WaPo 的這些種種鋪陳終於正式化為果實,他們宣布推出 Trove 個人化新聞平台,要成為新時代的新聞入口。

Trove 是什麼?

說穿了,Trove 就是 nytimes.com 的相反。NYT 要錢,Trove 完全免費。NYT 全都是自製新聞,Trove 則彙整了網路上所有的重要新聞。NYT 由編輯幫你排列新聞的順序,Trove 則讓讀者自己決定什麼新聞重要。或者這麼說,nytimes.com 是從舊媒體出發的半調子新媒體,而 Trove 則是從網路出發的 100% 原汁原味新媒體。

所以與其跟 nytimes.com 比,還不如看看 Trove 和 Google News、Google Reader、Flipboard 有什麼不同。首先,是「頻道」這個概念。在 Trove 上,新聞被分類為成千上萬個主題頻道,除了傳統我們熟悉的「政治」、「財金」,連「Google」、「Facebook」、「Lady Gaga」、「World of Warcraft」,都可以是頻道,這點很像網誌的 tags (標籤)。另外,網路上每天有那麼多新聞,品質常常良莠不齊,所以 Trove 有一個人為的篩選機制,哪些新聞被主打是經過編輯群篩選過的。最後,是雲端的概念,無論你在 Web, Mobile 還是 Tablet,看到的全都是一致的個人化新聞。(還不了解?沒關係,跳轉後附上壹動畫幫 Trove 製作的中文示範影片。)

所以,我收回以前的話,老狗是學得會新把戲的。經由 Facebook,Donald Graham 和 WaPo 挖到了 Trove 這個藏寶箱,而且目前看起來,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新媒體平台。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使用者的反應,以及 WaPo 能不能藉由它,在和NYTimes 這場百年戰爭,再度扳回一城,占據上風吧!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本周五 (4/22)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為什麼你的 Art 做不出好 UI?

April 20th, 2011

最近常常在和創業團隊們討論 UI (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我發現很多人對於這個東西的誤解很深。想到要做 UI,大家的直覺往往就是先參考「國內外知名網站」 — 這很好,你不應該重新發明輪子,更不能重蹈覆轍。可惜許多人的「參考」,就是去偷人家的設計,卻沒有好好去檢視別人為什麼這麼做,哪些是該學的,哪些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這兩個網站:

同樣是財經雜誌、幾乎一樣的排版方式,甚至連選用的色調都沒有差別。很明顯的,當初一定是其中一個人先做好,然後另一個人就說,既然他們都這樣做了,一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就直接拿來抄吧!天啊!你沒有發現這樣的 UI 根本就是使用者的夢魘嗎?請問我一進到這樣一個網站,到底應該要把眼光放在哪裡?是左邊不停跳轉的圖片、中間的「最新出刊」、還是下面的「頭條要聞」?請問「最新出刊」跟「頭條要聞」,又有什麼不同呢?這根本不叫 UI,頂多叫做小學生的美術「著色板」,你把整個畫面塗得滿滿的,可是對使用者來說卻一點功能性也沒有。

最反差的例子,就是本文一開始附上的圖片。那是從 Dropbox 首頁擷取下來的,人家有幾百個功能,累積了 2,500 萬用戶,首頁卻還是嚴守著簡單的原則,非常清楚的讓每個進來的使用者知道,你該點哪裡,這,才配叫 UI。

「可是 Dropbox 是工具軟體,前面兩個是雜誌,不能蘋果比橘子。」你說。

好,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沒關係,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Huffington Post 是北美最成功的網路媒體,綜合性的新聞網站,每天有上千則報導、評論,這是人家的首頁。看到了嗎?清楚明白,這,才配叫 UI。

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我常常說是把「排版」和「使用者介面」搞混了的結果。以前雜誌的篇幅有限,所以要把版面填滿,免得浪費紙張。問題是當我們進入了網路時代,這個限制早就消失了,可惜很多的 “Art”,卻還是停留在舊時代的框架當中。

但我一直懷疑還有很多更深層、我沒想到的理由,剛好昨天讀到一篇文章「Why Johnny can’t build a decent user interface.」,給了我很多靈感,所以,以下就是加入了我的經驗,幫大家整理的列表:

為什麼你的 “Art” 做不出好 UI?

  1. 自我感覺良好 —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認為這個版面就是應該要這樣設計,這樣才有品味、這樣才叫美。我們在這裡還用上了最酷的 HTML5 動畫效果,你看,是不是超炫的?」天啊,先生,你不是在做一件要拿去展覽的藝術品好嗎?
  2. 太聰明 — 「拜託,這明明就很方便,你看,所有你可能會需要用到的功能通通在一個畫面上就可以找到,是不是很方便?什麼?User 不會用?怎麼可能?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類?」– 真的,這世界上 99.9999% 的人,就算有你的智商,也跟你的產品不熟,麻煩你還是將就他們一下吧!
  3. 沒能力 — 說真的,要設計一個「藝術與科技的結晶」,美觀大方又好用的 UI,非。常。非。常。難。所以 1 和 2 的背後,往往就是其實這個人也沒有正確的觀念和知識,
  4. 不重視 — 1~3 還是可以改善的,最慘的莫過於你的組織文化中根本沒有對 UI 優化的重視,從頭到得都沒有去注意消費者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也沒把不斷的改善視為永恆的任務。
  5. 忘了從使用者出發 — 再難用的 UI,當你用了 1,000 次,也變得很好用。往往在我們瘋狂的測試產品的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使用習慣。等到產品推出去了,你也把這樣的 UI 視為理所當然,忘記了大多的使用者其實是比你少用 999 次的。

最後我再說一次,網路業是一個講求轉換率最大化的行業,能夠把最多流量轉換成客戶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所以當你在設計 UI 時,第一個必須要考慮 Conversion,然後才是美觀和舒適。能夠全部做到當然最好,如果不能的話,請把轉換放在第一位。至於你的 Art,既然每個都那麼崇拜 Apple,那就請他們好好從研究人家的 UI 設計準則開始吧!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本周五 (4/22)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創投,是服務業!

April 19th, 2011

最近在和申請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面談,由於申請件數眾多 — 總共有 78 隊,我們又想要跟每一個團隊都有機會聊聊,於是每天下午都是滿滿的面談時間,午餐之後立刻開始,一路到晚上七、八點才結束。雖然每次跑完這場馬拉松之後身體都很疲累,但是精神卻是非常的飽滿,因為這些對話的內容極度有意義,除了可以給我們很多關於創業、網路的啟發,也讓我們越來越了解創業團隊都在想什麼、都需要什麼。

剛好昨天我在紐約的創投朋友 Fred Wilson (佛萊德‧威爾遜) 在他的網誌上發表了一篇「Recycling Capital」 ,他說:

有人跟我說美國的創業、創投活動是讓全世界羨慕的。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這些其他國家應該要好好研究的,是美國創業家如何「再利用資本」。大型創投或許對我們的科技產業貢獻良多,但是這一切都是從創業家和天使 (早期投資人) 開始的。因為絕大多數的 VC 不會在創業第一年投資你,所以新創公司必須要去找別的資金來源,而這就是美國創業文化如此成功的秘密。是 Andy Bechtolsheim (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寫了第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給 Google, 也是 Peter Theil, Mark Pincus, Reid Hoffman 和 Sean Parker 這幾個成功的創業人最早支持 Facebook。這些創業家從先前的成功中賺到錢,立即「再利用」這些資本,把它投入創業圈子。是的,這些投資或許會有挺好的回報。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創業團隊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

沒錯,重點是在創業團隊最需要幫忙時候,挺身而出。為什麼?因為創投是服務業,不是金融業。因為創投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創業團隊成功。因為唯有團隊們成功,創投才有機會成功。近幾年來有太多的 VC 陷入了「算豆子」的陷阱,把創投當作金融業在經營,花很多的時間計算財務、股權,卻沒有在其他地方好好協助團隊們成功。你說,這不是全世界晚期創投都在做的事?不,Fred 的 Union Square Ventures 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是中晚期創投,但也是全美國表現最好的創投,IRR 是驚人的 >50%。觀察 Fred 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讓創投回到「服務業」的本質。

而這也是一年多前我們四個創業人聚在一起設立 appWorks 的用意,我們要再利用資本,當你們的超級天使,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因為我們知道唯有這麼做,才能有一天讓台灣的科技、創業、創投,再度在世界上發光發亮。所以,我再說一次:創投,是服務業!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本周五 (4/22)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allaboutgeorg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