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幸運的人」有什麼不同

April 12th, 2011

啊,這位宅男運氣真好,是嗎?(不,和展場的 Show Girls 合照並不是東方 Otaku 的專利。)

「運氣」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身邊會有兩種人,一種,條件不怎麼好,學歷也不怎麼樣,但是真是他X的運氣好,工作、事業、家庭、人生似乎通通都很得意。另一種,從小到大都是都是資優生,條件也很不錯,但是他偏偏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工作也是一個換過一個,好像這個世界總是不給他好日子過。奇怪,難道人生就是這樣的不公平?

幸運的人有什麼不同

原來,這件事情根本就很簡單。今天因緣際會下發現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的心理學權威 Richard Wiseman (聰明人威斯曼) 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得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結論。其中一個研究裡面,他先把研究的對象分成兩組,一種是認為自己「幸運」的人,一種是認為自己「不幸」的人。

接著,他分別給兩組人一份報紙,一模一樣的一疊報紙,請他們算算這裡面有幾張照片。最後統計,「不幸」的人,平均花了兩分鐘來算,但是「幸運」的人,每個卻只花了幾秒鐘就完成。你說怎麼可能?幸運的人只是幸運,又不是有超能力。沒錯,他們並不是有超能力,而是 Professor Wiseman 偷偷的在報紙的第二頁,寫了這麼小小的一段話:

別算了,這份報紙裡面有 43 張照片!

大多數不幸的人,並沒有注意到這段話。相反的,大多數幸運的人,都發現了。

哇,這真是驚人的發現。原來,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差別在於他們做事的態度。根據 Wiseman 自己的分析:

不幸的人常常錯過機會,因為他們太專注在找那個唯一的答案。他們總是懷著要找到跟自己完全契合的另一半,這樣的心態,於是錯過了許多交到好朋友的機會。他們不斷的在找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工作,於是忽略的其他的好選擇。相對的,幸運的人心態很放鬆、眼界很開闊,他們心中沒有答案,先看到底有什麼選擇,再決定要怎麼做。

換句話說,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根本就只是「人生態度」的不同。當你對這世界有過度的期望,一定要找到那個心目中的答案時,那你注定要失望,當然覺得自己不幸。相對的,當你放開心胸,後退一步,讓這個世界自己來找你時,因為你必須要考慮所有的選擇,當然更能夠抓住機會。也因為你沒有既定的答案,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覺得自己運氣很好。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個邏輯也能用來解釋「精實創業」為什麼這麼有效。當你一心一意想要做心目中的那個產品時,你就忽略了過程中市場給你的種種訊號,而錯過許多 pivot 的好時機,結果當然非常不幸。當你敞開心胸,讓市場來告訴你答案時,那不但你的產品將會更符合他們的需求,你也更能夠抓住每一個應該要 iterate 和 pivot 的機會。

所以,資訊展的宅男為什麼幸運,因為他們並沒有一定要找到遙遙本人,任何一個 show girl 願意合照,他們都覺得很爽,這樣,你懂了嗎?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Image via nathaninsandieg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為什麼軟體工程無法估算時間?

April 11th, 2011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要開發一個東西,請工程師估算時間,大概要五天。結果過了一個禮拜,東西還沒出來。一問之下,碰到了原先完全沒有預期的情況,否則就是某個套件原來不能這樣用,必須要換一個,否則就是一個莫明的錯誤,找了一個下午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久而久之,工程師開始習慣在回報的時間裡面灌水,預留空間給這些「未知數」,而我們也常常把他們給的時間乘以二,來得到最壞情況的數字。問題是這樣的方法之下,最後整個組織開始習慣用最龜的速度前進,因為估算精準、動作快,在這中間一點好處也沒有。更壞的情況,是叫九個女人去生一個小孩,那才是災難的開始。

為什麼軟體工程無法估算時間?

要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你必須要先知道為什麼軟體工程是無法估算時間的。我以前常常喜歡用「常態分布」來解釋軟體工程時間的花費 — 上述的情況,讓大家慢慢從 Average 變成 (Average + 3 STD) 估算,最後平均浪費了 3 STD 的時間 — 不過這只是統計學上的解釋,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直到我前幾天看到這篇文章:「Why Can’t Developers Estimate Time?」,才給了我超大的一個領悟。(文章有點難,不過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去讀讀。)

作者 Ashley Moran (愛許麗‧莫倫) 說:

我們無法預測軟體開發中每一個項目的時間,是因為這些工作的本質就是「創造新知識」。開發軟體的目的是創造「自動化的流程」,一但目標達到,自動化後的流程就可以重複的被執行,在可預測的時間裡面。所以一個軟體就像是「食譜」一樣,而電腦就是「廚師」,輸入的資料是「食材」,而輸出的資料是「晚餐」。

因此,我們在做的事情是讓未來從不可預測,變得可預測,讓大哥小弟、老爸老媽、只要想煮飯的,人人都可以當食神,給他三十分鐘,都可以弄出一鍋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所以,「開發食譜」這件事情的本身,是一個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時間上當然很難預測。

如何管理

因此,軟體工程用硬體工程的模型去管理,從出發點就是錯誤。一個建築案是先有了「藍圖」,才去估算每個細項需要的時間。當我們在做的是藍圖本身,怎麼能夠沿用他們的模型?如果是這樣,一個創業團隊該如何「管理」開發的時間?

我的答案是你沒辦法 — 你怎麼能夠控制臭蟲什麼時候要出現?但是你可以管理「生產力」,也就是確認團隊總是在高效率的情況下工作,那最後你會得到的是 Average 的工作時間,比起前述 Average + 3STD 快上了 3 STD,這前後有可能就快了 2-3 倍。

而要管理「生產力」,一個現代化的軟體開發團隊,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好工具可以用:

  • Pair Programming (兩人小組) — 一個人寫程式常常會有盲點,兩個人一起則可以看到對方遺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會從對方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技巧,彼此都會成長。而當兩個人都了解一組程式碼,日後的維護也有了兩個選擇,不會因為一個人請假、離職,這些 code 就變成孤兒。記得給他們兩個鍵盤,實務上這會比鍵盤移來移去有效率。
  • Daily Stand-Up Meeting (每日早會) — 每天早上固定開一個快速早會,全部人都站著,每個人依序報告昨天的進度,碰到的問題,和溝通彼此程式間該如何傳遞資料。這讓團隊明確的知道彼此的進度,也省去很多溝通不良的麻煩。
  • 高效率的工作環境 — 開放、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或許讓大家換上拖鞋,確認團隊成員們可以取得他們需要的飲料、食物,但是不會吃得過飽、或是喝下過多的咖啡因。當其中一個成員困惑時,確認有人可以幫助他。
  • 隨時找得到使用者 — 代表「使用者」的那個人 (通常是 PM),最好是使用者本身,必須要隨時在現場,幫團隊解釋開發上細節不明確的地方。
  • 設定上線時間 — 雖然你沒辦法知道每一個子項目會花的時間,但是你可以設定一個上線的時間,然後所有的人通力合作在那個時間之前,盡可能做出一個可以推出的版本。當然,如果第一個版本推出時你不會覺得丟臉,那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

以上,希望可以幫助你們重新思考軟體開發該如何做,也希望對你們正在做的網站、行動應用有幫助。(當然這不是完整的列表,歡迎大家提出你們喜歡用的工具。)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都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創業者應該關注的資訊,歡迎追蹤

(Image via purecaffein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Google AdSense vs BloggerAds vs 酷比 — 廣告聯播平台表現大評比

April 9th, 2011

雖然我常常說身為一個網站經營者,「放廣告」是最沒辦法的辦法,在那之前,你應該要想的是如何做出使用者會喜歡,喜歡到願意付錢的產品。但是總有某些時候,你會需要廣告,因為它可以讓你立即開始有些收入 (不過現金要 1-3 個月後才會收到),要放置也往往不需要花太多力氣 (除非你要自己養業務團隊)。

而如果你自己不想養業務團隊,那就必須要挑選一個好的廣告聯播平台。所以最近這幾個月來,我開始把 mrjamie.cc 放上各種聯播網的廣告,除了我自己想要了解這些平台差異和表現,也想取一些數據和大家分享。所以以下,就是三月份三個平台 — Google AdSense, BloggerAds, 酷比 — 的表現。

(點圖放大)

要比較這些數字的不同,大家必須要先了解這些廣告擺放的位置,大家可以看到我把 AdSense 擺在每篇文章的下方,BloggerAds 和酷比則是放在右方邊欄的最後 (酷比本在 BloggerAds 下方,現已移除)。所以對於大多數的讀者來說,他們應該都是先看完文章,才會注意到廣告 (或者是根本忽略)。AdSense 在本文和留言的中間,所以或許被注意到的機率會高一點,但它沒有擺放在首頁,所以也比別人少將近 20% 的瀏覽量。由於以上這些因素,這個比較並不是完美的,你們實際會得到的數據還會跟你們的社群有關係,不過至少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我們可以看到 BloggerAds 的表現明顯的比其它兩個平台好,eCPM 是 AdSense 的 5 倍,酷比則是完全被打趴在地上 (再次提醒,這只是本網誌的情況,不代表整體市場)。分析為什麼,是因為 BloggerAds 是一個 CPM + CPC 雙重付費的系統,所以當 Mr. Jamie 社群的人很不愛點廣告的情況下 — AdSense 都只有 0.05% CTR 大概比平均少了一半,BloggerAds 的 CPM 成份讓它還是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所以,比較的結果是如果你的社群是一般消費者,比較會點廣告,那你可以考慮選擇 AdSense,因為無論是 CTR (廣告品質) 和 CPC (廣告價值),它都比酷比好上許多 (再次提醒,這只是本網誌的情況,不代表整體市場)。相反的,如果他們比較是科技人,不愛點廣告,那你可以考慮從 BloggerAds 開始,因為它的 CPM 元素可以在沒有點擊的情況下還是幫你帶來一些營收。

以上,就是目前為止的比較心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 月份我寫了兩篇文章推薦書,總共幫書店賣出了 198 本,產生了 NT$ 51,072 的營收,也就是可以分得 NT$ 2,043 的分紅 (將全數捐出),又比上面的廣告聯播收益好上許多。所以,我還是堅持 CPA > CPC/CPM 這個理論。網路業的未來,絕對是電子商務,不是廣告。

4/12 更新: 為了公平起見,我在文章加入了一些說明,解釋這只是本網誌觀察到的數據,不能全然代表各產品的優劣。

(Image via modenadud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