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雜誌社注意:Apple 與 Google 相繼宣布電子訂閱服務

February 17th, 2011

自從 iPad 上市以來,大家就一直說這是雜誌的未來,數位閱讀的開始。搞了半年多,雜誌們好不容意紛紛把東西搬上去了,才發現有一個好大的問題 — 沒錯,這玩意兒沒辦法搞「訂閱」,所以消費者只能一期一期的買。當然有人開始想一些解方,例如打開 Safari,把民眾導引到網站上去買,但整個流程就是不順暢,當然少不了中途放棄的人,雜誌們因此也損失了好多生意。

好啦,現在 Apple 終於出面解決這個問題了。想要在你的程式中提供訂閱服務 (In-App Subscription)?沒問題!金流、使用者資訊我來處理,但是要收手續費 30%。雜誌社:「什麼?30%?有魔搞錯阿。」蘋果:「不然你去用別家。」雜誌社:「@#&#%@…」

沒錯,一天前,你是沒有選擇、只能任由 Apple 宰割的。但經濟學告訴我們,只要市場有豐厚的超額利潤,新的競爭者很快就會加入,來把價錢趨向合理。而在快速變動的數位世界,這,真的很快。不到一天,Google 立刻宣布 Android 平台也將提供「One Pass」訂閱服務,金流、使用者資料我來處理,而且只收 10% 手續費。而且等等,還有更多。不只手續費低廉,Google 還跟你分享使用者資訊,這大概是 Apple 一輩子也不可能做的事情。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是雜誌社,該怎麼看這件事情?

Android 平板

首先,最重要的是 Android Pads 大軍通通都還沒上市 (打先鋒的 Moto XOOM 會在 2/24,其他大約是五月底) 。當然這些平板很有可能最終會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甚至是大幅超越 iPad。不過這種事情誰也說不準,所以,在那明朗之前,你還是得乖乖的用 iPad 的訂閱服務。但是你要想清楚你有 30% 的金流成本,所以定價策略很重要。

統一定價?轉嫁成本?撤出 iPad?

而一旦 Android Pads 上市了,你得先給它 3-6 個月,看看它們在市場上的表現。所以剛好到今年年底,你可以再次檢視你的定價策略。

如果 Android Pads 賣得不好 那你可能得採統一定價的策略,也就是在 Android Pads 上和 iPad 賣一樣的價錢。雖然 iPad 的交易成本高,但是它的使用者數也多很多,所以為了不讓 iPad 用戶因比價效應,憤而不訂你的雜誌,你必須要吸收這些成本。

如果 Android Pads 賣得跟 iPad 差不多 那你可以考慮採差別訂價策略,也就是轉嫁部分 (或全部) iOS 的 30% 成本給消費者。因為這時候 iPad 沒有量的優勢,所以你可以不用統一價格。

如果 Android Pads 狂賣 那你可以考慮退出 iPad,給蘋果一點顏色瞧瞧 — 莫名其妙抽這麼多,當老子傻瓜啊?當然有另一種可能是在 iPad 上只提供閱讀,不提供訂閱 (訂閱請上官網),那 Apple 也拿你沒轍。

當然,這些都只是非常粗略的分析,實際的策略必須要看你的刊物屬性,以及平板化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不過老話一句,辦雜誌不就是要讓更多人閱讀到有用的資訊。況且大多數的雜誌是靠廣告和辦活動賺錢的,如果是這樣,那發行量、閱讀率不是比賣一個訂閱能賺多少錢更重要?還是在這邊鼓勵大家勇敢的把自己的午餐吃掉,免得有一天連飯都沒了。

而如果你想辦的是新媒體,而不是舊雜誌,那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第三屆育成計畫目前已經開始接受申請,更多資訊請參考 appWorks 的網站,或直接開始填寫這份申請表格。期待看到你的加入!

(Image via 96205017N00@flickr under CC License)

你,適合創業嗎?

February 16th, 2011

上次聊到我跟馬克‧薩斯特 (Mark Suster) 有好多相像的地方,包括我們的背景、經歷和對事情的看法等等。今天又讀到他部落格上的新文章:「你應該要創業嗎?」(Should You Really be a Startup Entrepreneur?),更加確定我們上輩子應該雙胞胎來的。

跟馬克的經驗一樣,其實還蠻常有創業人來問我,你為什麼不繼續創業?說實話,我還真的常常看到市場上的許多問題,然後創業人的性格就會跑出來,腦子裡忍不住開始想可以怎麼試著解決,有時候甚至連創業的步驟都想好了,只差袖子捲起來,開始做就是了。好在 appWorks 本身也是一種創業,所以當我回過頭來想,如果我專心把 appWorks 做好,把育成計畫辦好,那對所有的創業人來說,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更大的貢獻,這些創業的想法,交給有興趣的團隊去做就好 — 這樣一想,那股創業的熱血,才稍稍獲得平息。

說真的,創業真的會上癮。它像心情的雲霄飛車一樣,當你坐在上面的時候,高低起伏,有時為了一點小小的突破高興了老半天,有時又為了一點小小的失敗兩天睡不著覺。當你下車的時候,你發誓下次再也不要了。但是相信我,當你離開了一陣子,你會發現全世界沒有比那個更刺激、更真實的事情,你會發現一輩子都沒辦法回去搭平凡無奇的米老鼠碰碰車了。

不過也就像馬克的文章說的一樣,這趟雲霄飛車之旅,雖然沒有身高限制,但也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他舉了幾個創業家共同的特質,我則加了一些我自己的補充:

  • 不是特別在乎地位 (或是頭銜)
  •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 不喜歡規矩,而且喜歡挑戰權威
  • 可以接受高度的不確定性
  • 不會因為不斷的被拒絕而失去信心
  • 喜歡跟別人聊你在做的事情
  • 喜歡作決定,非常快速的決定 — 即使只有 70% 是正確的 (你需要前進、然後修正,而不是原地踏步)
  • 對自己的執行力有高度的信心
  • 不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
  • 可以承受很高的風險
  • 失敗又怎樣?整裝再出發就是
  • 可以投注很長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但你不會覺得它是工作)

而且,即使你的個性是合適的,那也不代表你就就會樂在其中。我的經驗是創業的主題非常的重要,最好是你很有熱忱的事情 — 因為當你跌到雲霄飛車的谷底,全世界都與你作對時,只有你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執著,才能支撐你渡過這些難關。

而如果,你想清楚了,確定這是你要做的事情,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沒錯,我在這裡宣布,第三屆育成計畫正式開始接受申請,你們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組織團隊、確認主題,然後填寫這份表格送出申請。(更多關於 appWorks 和本次育成計畫的細節,可以參考 appWorks 的網站。)

對於這個計畫和 appWorks 本身有什麼問題,歡迎你們留言或是寫 email 讓我們知道。有什麼最新的資訊,我們也會陸續在這裡和 appWorks 的網站公布。

Good luck, everyone.

(Image via meadowsris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Google:千萬別碰「黑帽 SEO」

February 14th, 2011

網路圈子的人都知道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 搜尋引擎最佳化) 的重要性,在還沒有社群媒體之前,它是唯一可以讓你免費贏得大量訪客的方法。時至今日,即使 Facebook 等網站已經逐漸取代了 Google 的「流量來源」王位,但這只是代表著身為一個網站主,你有更多的流量管道。從 SEO 來的訪客數還是在成長,所以它的重要性一點都沒有減少。

SEO 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一篇短短的網誌根本不可能講完。況且雖然我也懂一點,但絕對稱不上是專家。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 ePromoter 小黑的《台灣 SEO 學院》等網誌,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

今天要聊的,是 SEO 的黑暗面,也就是所謂「黑帽 SEO」(Blackhat SEO)。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作弊,或者說是用「錢」去提升你在搜尋結果裡面的排名。當然不是拿錢去給 Google,就算你再有錢,他們也不會幫你調整搜尋結果的順位。但是市面上有一些黑市服務,宣稱可以幫你做到。

搜尋結果的「排名」有多重要呢?根據統計,34% 的使用者會點選搜尋的第一個結果,而只有 17% 會點選第二個,後面的結果則越來越小。所以,這也造成了廠商會想要去「買榜」,因為可以有更多的流量,也就可能會有更多的營收。而這就是前陣子發生在美國百貨公司 JCPenney 身上的故事,他們找來了一家 SEO 顧問公司,結果這家公司幫他們去地下黑帽 SEO 網路買了榜,被《紐約時報》抓包,一狀告到 Google 上,當場 JCP 排名就從 No.1 掉到第六頁。

而這,就是惹毛 Google 的下場 — 不但是打入地獄,而且是永不超生。

所以,千萬別碰黑帽 SEO。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發現你的競爭對手在用,別傻傻的跟進,趕快讓 Google 知道,相信我,很快的你就會少一個敵人。

老話一句,網路已經發展了 15 年了,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規矩、文化、歷史。準備要網路創業嗎?你需要跟大家一起,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率的把這些知識都化為己有。再次預告,appWorks 育成計畫幾天後即將開始收件,敬請期待。

(Images via Google/Search Engine Land)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