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搶司機工作的不是 Uber,而是無人駕駛

April 5th, 2017

雖然交通部成功的讓 Uber 停止營運,但司機們其實只是暫時保住飯碗。

因為再過 5 年,多數新款車輛都會配備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計程車也會因此開始普及。

前年將旗下數萬台智慧車啟用自動巡航的 Tesla,累積電腦駕駛里程已跨越一億英哩。執行長 Elon Musk 日前更宣布,全自動駕駛將在 2018 年實現,屆時 Tesla 將可在閒置時間出門載客貼補家用。

Uber 則已經在匹茲堡推出自駕租賃車,並預測到 2030 年,全車隊都將是自動車。去年從 MIT 獨立出來的 nuTonomy,也已經在新加坡市中心營運自動計程車。

而就當網路與科技公司大舉入侵的同時,傳統車廠也紛紛起身捍衛領土。最積極的 VW 設定 2019 推出全自駕車,Toyota、Ford、GM 將緊接其後,在 2020 上路,接著 BMW 也要在 2021 年推出全自駕車。

換言之,未來五年,電腦軟硬體將迅速入主汽車,自動駕駛這個讓人等待 30 年的尖端科技,終於有機會實現。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伙計載你一程台灣還等什麼?

目前業界預估,10 年後,世界各國的相關法規會陸續上路。屆時,人類司機將很難靠抗爭去驅逐自動駕駛。

為什麼?

這次的 UberX 與計程車之間,畢竟是人類司機與人類司機的比較,成本、安全很難有太大差距,所以只能從有沒有繳稅、保險去比。

但未來的自動駕駛與運將之間,不是人與人的比較,而是機器與人的比較。相對於人類,機器表現穩定性超高、可以 24 小時工作、不需要休假、沒有情緒、每單位里程的耗能遠低於人類,因此自動駕駛無論在運輸成本還是安全上,都將遠勝於人類,而且恐怕是數量級的差距 ─ 想像現在 150 元的計程車資,未來可能只要 15 元,比捷運還便宜。

更有甚者,自動駕駛所帶來的成本節省、效率提昇,將會影響各國商品、服務的國際價格競爭力,屆時政府為了與全球拼出口、拼觀光,也很難盲目的去偏袒運將。幾年前為了推行 eTag,還是得讓 700 位高速公路收費員失業,是類似的道理。

因此,趕走了 Uber,司機們也只是換來 5 年、10 年的喘息空間。未來,大家還是必須面對來自機器駕駛,極度不公平的競爭。

10 年聽起來很久,但如果知道後天有超颱要來,今天總要開始準備防風、囤糧吧?

而其實受影響的也不只是司機而已,事實上,當今人類社會的 80% 工作,20 年後恐怕都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

你該怎麼準備?

面對這場 21 世紀工作大洗牌,人類該如何準備,如何應對?我先前在天下專欄幫大家整理了四個重點:

在既定規則、輸入與輸出清楚的邏輯決策工作上,人工智慧已經能超越絕大多數人類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

海水不斷上升,人類不能停在原地,必須往更高海拔的山上遷徙。其中,我認為以下幾條路徑是這場遷徙的關鍵:

一、對軟體與程式的充分理解:人工智慧是基於演算法、類神經網絡、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而成的軟體,因此,要成為比 AI 優越、能夠駕馭 AI 的物種,我們必須對軟體與程式有深入而廣泛的理解。

二、對機器學習的掌握:就像人類小孩一樣,基於類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主要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與負向反饋,學習如何判斷。因此,AI 的發展會取代很多人類工作,但也會創造許許多多「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工作。所以,掌握機器學習是人類佔據制高點的另一個關鍵。

三、揉合特定領域的能力:想訓練機器下圍棋、處理理賠,除了要理解軟體與機器學習,還必須對圍棋、保險有豐富的研究。而在圍棋、保險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領域,未來將被 AI 陸續接管。因此,對一、兩個領域深入研究,並且能將之與 AI 揉合,也將非常有價值。

四、不斷學習:最後,當機器日以繼夜努力地練習我們今日的能力,我們也只能同樣用功地吸收明日的新知。因此,除了上述三個已知高地外,我們還必須持續看清局勢、不斷力爭上游,才能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AI 搶工作 人如何往高處爬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認真看待這個即將到來的職場大海嘯,在那之前努力充實自己,準備好乘風破浪越飛越高,而不要被海水衝壞了家園。

__

為了幫助有決心學好程式的朋友,AppWorks 提供三個月免費集訓班,AppWorks School / iOS #4 歡迎你加入

PS. 近期在美國考察新創、創投生態,寫作時間會是這邊的清晨,台灣的夜晚,長期讀者若有不方便處,還請見諒

(Photo via Bruno, CC License)

騙錢是可恥的,賺錢是可敬的

March 29th, 2017

在我看來,騙錢是可恥的,賺錢是可敬的,因為:

騙錢是一方損失一方收穫,賺錢是雙方都有收穫。

騙錢提供一個表面的價值,賺錢提供很多實質的價值。

騙錢只能騙你一次,賺錢讓你一直想再回去。

騙錢不做真有價值的產品,賺錢只做真有價值的產品。

騙錢利用你的盲點,賺錢滿足你的感官。

騙錢是一時的,賺錢是長久的。

騙錢基於少數人的無知,賺錢基於全人類的知識。

騙錢創造問題,賺錢解決問題。

騙錢來多用於享樂,賺錢來多投資在資產。

騙錢讓你對人性失望,賺錢讓你讚嘆活著的美好。

騙錢多不繳稅,賺錢不僅繳稅,還與員工、股東分享。

騙錢是自私的,賺錢是共好的。

騙錢讓人不安,進而變得暴戾,賺錢讓人踏實,進而變得祥和。

騙錢做公益是為了贖罪,賺錢做公益是為了回饋。

騙錢帶給社會惡性循環,賺錢推動社會走向美好。

騙錢其實比較簡單,賺錢則難很多。

騙錢靠小聰明,賺錢需要大智慧。

因此,我認為創業者該認真看待賺錢,不容許自己墮落去騙,尊敬誠實賺錢的同儕,與他們為伍,向他們學習,不齒行騙江湖的術士,遠離這些小人。

___

不想錯過我認真為你準備的文章?歡迎訂閱電子報

(Photo via walmartcorporate, CC License)

如果你有一個主意,就去試吧!即使最終不成,還是會得到很多

March 22nd, 2017

大家都知道 1969 年,美國太空總署把 Neil Armstrong 等人成功送上了月球。

但多數人應該不知道,長約 13 年的阿波羅計畫,至少為現代社會帶來了 13 種重大產品的開端 [1]:

  1. 電腦斷層掃瞄器:當初用來檢查火箭、登月艇等太空零件的結構缺陷
  2. 電腦晶片:現代晶片的濫觴,可以說是當年阿波羅導航電腦中的集成電路
  3. 無線電鑽、無線吸塵器:原先設計來幫助太空人取得月球地質樣本的
  4. 耳溫槍:紅外線測量工具一開始的用途是在太空中觀察新星的誕生
  5. 冷凍乾燥食品:為了減輕食物重量、延長保存期限,並鎖住營養
  6. 搖桿:我們打電動的搖桿,當初其實是為了控制登月車所設計
  7. 記憶床墊:為了火箭座艙而設計,幫助乘坐的太空人吸震
  8. 防刮鏡片塗層:當初是為了讓太空頭盔上的護目片更耐用所開發
  9. (銀離子) 濾水器:為了幫帶上太空的水過濾、殺菌所開發出來
  10. 消防衣:1969 年阿波羅一號失火後,NASA 重新打造了防火太空裝
  11. 石英鐘:當初為了任務時間的精準所設計
  12. 太陽能電板:為了登月車在月球上充電需要所開發
  13. 泡綿 (Foam) 球鞋:從能吸震,減少太空人足部負擔太空鞋而來

整個阿波羅計畫,美國政府當年約投資了 194 億美金 [2]。但根據一些統計,後續延伸出來的現代化產品,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就高達 1,300-1,500 億美金 [3],還不提因此拯救的地球人命。

當然阿波羅計畫當年成功了,但假使在另一個平行時空,Armstrong 等人的登月最終是失敗的,我想這結果也不會減損阿波羅科技對今日人們生活所帶來的改變。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阿波羅計畫對全人類的真正貢獻,遠遠超過登月成功這一件事。

事實上,在 13 年的過程中,NASA 的總預算是 566 億,高達阿波羅的 3 倍。這些 NASA 的其他計畫,我們幾乎都沒聽過,也不知道哪些成功、哪些失敗。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有更多現代科技、現代產品,都源起於這些嘗試,即使世人根本沒注意。

講了這麼多,只是想提醒大家一點,嘗試一件事情,除了本身的成功與失敗,絕大多數時候,你還能在過程中,學習到很多道理,甚至發現在其他時空下,非常有價值的知識。

這個道理,無論在 NASA 一年 30 億預算的大嘗試,或是在我們創業、求學、生活中,用有限的時間、資金做的小嘗試,都是相通的。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想法,那就去試吧!我幾乎可以跟你保證,無論結果成功失敗,你的收穫都會遠大於付出。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收聽更多有啟發的故事

[1] via NASA, Telegraph

[2] via Wikipedia

[3] via Computer World

(Photo via remix-man,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