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AppWorks 的真正價值

May 27th, 2015

AppWorks Accelerator

近期 AppWorks 正在招收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團隊,因此我常在文章後附上短語邀請大家來申請,結果收到很多讀者來信詢問關於申請的問題。我想今天讓我用一篇文章,把 AppWorks Accelerator 介紹得更清楚。

什麼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AppWorks Accelerator 是一個為期半年的免費創業加速計畫,每屆招收 25 支最具潛力的新創團隊加入。

加入之後,半年的時間內,你可以無限制的使用 AppWorks 位在台北市信義區的 250 坪辦公空間,享用人體工學座椅、高速無線網路、影印傳真、會議室等設施,完全沒有人數、時間的上限。

此外,每個星期都會有以下的固定活動安排:

  • Monday Weekly Demo ─ 向同學們更新你的進度,取得回饋
  • Training Tuesday ─ 學習 App 發佈、數據分析、廣告優化等網路業關鍵能力
  • Wednesday Speaker Series ─ 邀請一位成功創業家來分享他的經驗
  • Friday Happy Hour ─ 星期五傍晚的啤酒、比薩派對

以及以下經常舉辦的活動:

  • Office Hours ─ 與 AppWorks Partners、Mentors 進行一對一顧問
  • Workshops ─ Amazon AWS、Google、Facebook 等平台原廠提供的教育訓練
  • Reunions ─ 邀請先前畢業的校友創業家們回娘家,分享他們的經驗

還有最重要的兩個里程碑:

  • Mentor Day ─ 向 40 位 AppWorks Mentors 介紹你的產品,贏得他們的幫助
  • Demo Day ─ 向 1,000 位投資人、媒體、業界代表介紹,贏得合作機會

以上的服務,對於加入 AppWorks 的團隊完全免費,不硬性要求任何股權、未來營收、優先投資的回饋。[1]

但免費得到上述這些服務、機會,我認為,不是 AppWorks 的真正價值。

對於創業者而言,AppWorks 的真正價值是:

不再孤獨

幾個人在外面創業,事實上是很孤獨的。不僅顧客、合作夥伴經常忽略你的存在,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往往無法理解你正經歷的壓力與痛苦。在 AppWorks,所有同學校友、Mentors、AppWorks Partners,通通都是創業者。大家不會因為你還沒成功,就瞧不起你,更會在你低潮失意的時候,拉你一把。

靈感

AppWorks 校友網路累積有 226 個團隊,大家都在電子商務、遊戲、廣告、行動、物聯網、O2O 服務等各種垂直領域努力尋求突破。當一個團隊在他的垂直找到了一個有效方法,往往就會立刻成為其他校友的靈感,可以拿來稍稍變形後,應用在各自的垂直上面。

同儕壓力

有運動經驗的人就知道,有同儕在旁邊可以互相比較時,最能激起自身潛力。在 AppWorks,無論你在任何領域,都有不少一流的團隊可以彼此砥礪。[2] 我們的經驗是,這是讓許多 AppWorks 創業者們每天醒來更努力積極的最重要原因。

開門

當創業者要拓展業務時,最常發生的事情就是不得其門而入。直接暴力 Cold Call,不但難以找到關鍵的決策者,找到之後也不容易贏得對方信任。AppWorks 的 450 位校友網路,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適時扮演綠色通道的角色。無論你的目標是哪家企業,幾乎都找到 AppWorks 的校友、校友的朋友,曾經、或正在該企業工作,提供你好的內部資訊,以及最珍貴的直接介紹。

平台資源

每個加入 AppWorks 的新創團隊,都會得到價值上千萬台幣的 Amazon 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 / BizSpark、PayPal、IBM SoftLayer、UserVoice 等等平台提供的免費資源。這不是 AppWorks 厲害,而是集合大家力量的結果。事實是這些大廠雖然都想吸引快速成長的新創來使用,但一個小團隊在外面,很難被他們注意到。當 AppWorks 集合了大家的力量,就能跟這些企業談一個統一的 Package,最終讓每個校友都能享受到這些福利。

人才

新創團隊徵才,非常、非常沒有效率。通常主動聯絡 100 位 104 求職者,才能有幾位來面試。面試 20、30 位,也才能有 1 位來上班。換句話說,必須耗費數百小時,才能得到一位人才。在 AppWorks,我們花很多力氣幫 AppWorks Startups 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定期舉辦線上聯合大徵才,也定期與台大、政大等一流學府舉辦新創專場的徵才博覽會,大大降低新創團隊沒有專職 HR 人員的求才痛苦。

募資

最後,新創團隊找創投,也是極度沒有效率的事情。要大量的與創投認識、交流,花很多時間互相理解,最終才能得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人。在 AppWorks,除了我們自己就可以扮演你的投資人,在 Demo Day,你也可以大量的認識創投。此外,你也可以從 450 位校友與這些創投互動、合作的經驗,去更了解他們,更早、更準確的判斷,他們與你的適合度。

誠意推薦你加入 AppWorks

因此,如果你在創業 (或是想要創業),AppWorks 這個生態系,就是為了你而建造的。我誠意的推薦你來加入,也期待能在過程中,給你最大的幫助。

開始申請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___

[1] 你一定會問,那 AppWorks 賺什麼錢?AppWorks 的商業模式是傳統的創投,目前管理共新台幣 18.2 億的創投基金,每年可收取固定的 2.0-2.5% 管理費用,以及投資回收後的約 20% 績效獎金。我們用管理費產生的現金流去支持 AppWorks Accelerator,只要 Accelerator 能產生出少數 IPO-able (有機會掛牌上市) 的企業,且因為在加速過程中與 AppWorks 建立起的信任,願意讓 AppWorks Funds 投資,則最終產生出來的獲利,就會讓創投基金股東們願意繼續支持 AppWorks,讓 AppWorks Accelerator 可以生生不息的免費提供下去。

[2] 尤其是當畢業後繼續留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創業 CEO / 爭才大戰早已開打,你的終極武器備妥了嗎?

May 26th, 2015

New Recruits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人才是根本

上禮拜提到,隨著成功網路公司不斷成長,以及銀行、電信、零售等傳統產業積極數位化,網路行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且日益擴大的供需鴻溝

在 AppWorks,我們幾乎每天都收到來自校友、Mentors,以及銀行、電信、媒體等我們 LP (基金投資人) 們的人才需求,從數位長 (Chief Digital Officer)、行銷副總、社群經理、電子商務 PM (商品經理),到 iOS、Android 工程師,大數據資料科學家等,都是常見的難補空缺。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除了專案處理,AppWorks 定期與台大在內的數家一流學府舉行徵才博覽會,也定期集合 AppWorks Network 的企業們舉行線上聯合大徵才,接下來還要添加 Recruiting Master 角色,更有系統的去協助我們的夥伴企業找到優秀的人才。

往前走,我們的預期,由於供給的彈性缺乏,人才大戰只會越演越烈。在這樣的環境下,身為 CEO,你必須把徵才、育才、留才,作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任務。

根據我這些年下來的經驗,以下是重點工作項目。

建立雇主品牌

雇主品牌就是員工與潛在員工對公司形象的感受,為什麼他們更願意選擇到你的公司上班,而不是在相同口袋徵才的其他企業 ─ 沒錯,你的競爭對手是 Google、聯發科,如果你想要贏得台灣第一流的軟體工程師的話。建立好的雇主品牌,能夠讓你未來的徵才工作事半功倍,因此是現在就必須開始努力的。

Vision / Mission

當你的企業擁有一個一流人才強烈認同的 Vision / Mission 時,贏得他們的機會就會大增。因此,定義企業存在目的時,能不能打動優秀人才,也是重要的考量。

成長

一艘快速升空中的火箭,會讓很多人想要搭上。一台原地打轉的牛車,沒有人想要跟它扯上關係。

待遇 / 選擇權

能夠的話,盡量在薪資、待遇、選擇權的給予上領先同業,短期或許會犧牲些利潤,但長期絕對會換回來很大的價值。

文化 / 環境 / 工作內容

每個人都有適合的文化、環境,與工作內容。當你設計組織,建構空間時,應該考慮你想吸引來的優秀人才,會樂在其中的體系。

福利

依照勞基法規定不是福利,是基本人權。為了吸引並留下第一流人才,你設計了什麼樣的福利呢?

員工的網路效應

一流人才只想跟一流人才工作,你有積極建立一個人才惺惺相惜的組織嗎?還是坐視劣幣驅逐良幣?

媒體聲量

最後,無論募得新資金、談下關鍵合作夥伴、達成重要里程碑,別忘了,透過媒體去發聲,而且目標對象是人才,即使現在沒有看上你,也要在往後的時間內,讓他們越來越想加入你。

___

創業 CEO,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協助你打這場百年人才大戰

(Photo via W_Minshull, CC License)

三年內,台大資工畢業起薪將破台幣 10 萬

May 20th, 2015

Mark Zuckerberg,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上星期我去台大資工系演講,大膽跟他們預言,三年內,該系畢業學生的起薪會突破新台幣 10 萬元每月。[1]

這當然不是一個空穴來風,背後有個非常、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正在快速發生。

需求不斷成長

首先,業界對於資工畢業的軟體人才需求,正在大幅成長,背後主要動力如下:

  1. Google、PChome、Momo、Yahoo! 等在台灣有研發團隊的大型網路、電商公司的業務都還在快速成長,需要更多軟體人才開發各種前、中、後端系統 (估計每年新增數千職缺)
  2. 快速成長中的網路新創公司們,在 AppWorks 為首的創投資本支持下,將更積極搶進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千職缺) [2]
  3. 所有網路與電商公司,接下來都需要同時跨桌面與行動,開發 Apps 的 QA 複雜度高,對軟體人才的需求量比之前的網站開發還大 (估計每年新增上千職缺)
  4. 傳統銀行,在金管會主委帶領下,積極追逐 Bank 3.0,需要大量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千職缺)
  5. 以 Facebook 為首的新一代國際網路公司,開始發現台灣人才的優秀,已經開始在台徵才,並將越來越積極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6. 傳統品牌、通路,都開始積極轉型電商,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7. 傳統電信,都開始積極增加 OTT,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8. 傳統電視頻道商,都開始轉型 OTT,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百職缺)
  9. 傳統媒體,都開始積極轉型為新媒體,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百職缺)

供給沒有成長

在一個自由市場,如果某樣商品的需求大幅成長,則供給也會快速跟上。但可惜的是,台灣的人才供給並不自由。

台灣的業界主要仰賴高等教育,也就是大學與研究所,供給需要的人才。台灣的高等教育,每年可以畢業約 3 萬位資工、資管相關科系學生,這個數字,在過去幾年幾乎沒有變化,而在未來 5 年,也不會有變化。

原因是高教司對於學生員額分配,陷入一個無可救藥的囚犯困境。

  1. 大結構是每年學生總人數正在減少,因此必須總量管制
  2. 總量管制下,如果要提昇資工、資管系學生數,就必須減少較冷門科系的學生數
  3. 如果減少冷門科系的學生,則該系的教授就必須相對減少
  4. 但高教司無法為這些教授安排別的出路

因此,業界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雖然大幅提昇,國際名校如哈佛雖然在過去五年大幅提高資工學生數達 3 倍,台灣絕大多數大學的資工系學生人數,在可預期的未來內,將不會有顯著成長。

需求成長 >> 供給成長 = 價格大幅上升

當需求快速成長,而供給卻沒有改變,這時唯一的結果,就是價格的大幅上揚。在過去五年,台灣一流學校資工系畢業生的起薪,已經很快從原本的 3-3.5 萬,成長至 4.5-5 萬的等級。往前走,隨著上述需求成長的加速,這個價格還會更快速的上升。

而在資工領域排行台灣第一的台大資工系畢業生,薪水成長當然會快過平均值。因此,預言這個數字在三年內突破 10 萬台幣,我認為,不是太過樂觀的推測。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資工、資管相關科系學生,恭喜你,你的前途大好。

如果你還在大學,我建議你,趁還有機會,多多選修軟體相關課程。

如果你還沒上大學、還在選研究所,請好好考慮選擇資工、資管科系。

Stanford 也一樣

其實同樣的狀況,在過去五年,也發生在 Stanford CS 畢業生身上。2010 年時,他們的起薪大約每年 10 萬美金,2015 的今日,則已經達到 15-20 萬美金等級。

但更重要的,最優秀的 Stanford 學生,根本不屑拿這個薪水,因為他們給自己的任務,是靠創業,來改變這個世界,就像 Mark Zuckerberg 一樣。

___

創業?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幫助你

新朋友,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更多的分享

補充說明:

  1. 薪資當然不是選擇職涯的唯一考量,我認為,應該至少與熱情、天賦同時思考
  2. 用「台大資工」作為標題,只是找一個比較容易切的入口,更快把內容帶到主題,也就是背後嚴重結構問題的描述,事實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當然不可能只要是台大、台大資工畢業就一定比較優越
  3. 隨著網路業的持續發展,以及各行各業的網路化,不只是軟體人才,電商商品、網路行銷、大數據、資料科學、社群等人才的薪資,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本篇針對軟體人才論述,但讀者可以自行延伸到網路業需要的其他人才
  4. 無論是本網誌,或是網路、紙本等任何這世上對現狀的論述,對未來的預測,都有其因觀察角度、文字理解、運用能力的不同,產生的誤差範圍,身為訊息爆炸時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精進自身批判思考等自主決斷能力,是在這個新世界中生存的重要基本功

Footnote

[1] 當然不會是每個人,指的是選擇去網路與科技公司上班人的平均值、中位數

[2] AppWorks 輔導的 200+ 家網路新創公司,在過去 1 年內,新增了 1,200 位員工,絕大多數是工程師

(Photo via Tim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