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品味:腦力激盪後,Post-It Plus 讓便利貼繼續活在手機

October 3rd, 2014

Post-It Plus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很多人喜歡在會議中使用 Post-It Notes (便利貼) 來協助討論,它的好處是用顏色鮮明,一眼就能分辨類別或是貢獻者,以及可以快速被移動,讓相關的主意可以被集合、分組。

但使用 Post-It Notes 也有壞處,就是在會議結束後,往往只能拍下靜態的照片作為記錄。拍完照後,便利貼雖然成功數位化,但也同時被定型化,失去了再重組的彈性。如果由一個同事負責把它們收集起來,在會議室之外的另一個牆面上重現原貌,也要花上一番功夫。

生產 Post-It Notes 的 3M 似乎看出了它的用戶們普遍有的煩惱,在日前正式推出了一個名為 Post-It Plus 的免費手機應用,要幫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3M 為它製作的解說影片。

Introducing the Post-it® Plus App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在會議結束後,只要用 Post-It Plus 拍下所有的便利貼,這個 App 就會自動透過圖片辨識,把照片中的每個 Post-It 切割成為獨立可以活動的虛擬便利貼,接著你可以繼續分類、重組,並且與同事、同學分享這些專案。

實際使用起來如何?從 Phone App 的這支介紹影片看來,似乎真的相當好用。

透過一個好用的 App,3M 聰明的幫使用者把從便利貼會議到後續協作,這個原本斷掉的迴圈有效的整合了起來。如此一來不僅用的的問題獲得解決,也會讓便利貼更獲大家的喜愛,3M 與Post-It 品牌創新、服務的形象將深植人心,真是個一舉多得、令人激賞的線上線下整合案例。

PS. 唯一美中不足的,Post-It Plus 現在只有 iOS 版,Android 版據說仍在趕工中。

___

正在創業?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讓我幫助你

生活中遇見的美好,我分享在 Instagram

即將吹破的科技泡沫

October 2nd, 2014

Tech Bubble

從很多方面來看,美國都正處在一個不小的科技泡沫。A 輪估值從三、五年前的 US$ 5M,已經漲到現在的 US$ 10-30M。房租過去幾年翻了好幾翻,商辦擁有者們都忙著與企業租戶簽 10 年長約,要鎖住現在的高殖利率。員工的薪資也漲得很快,資工應屆畢業生起薪已經從幾年前的 US$ 75-100K,漲到現在的 US$ 100-150K。

當然泡沫是結果,身為創業者,我們應該要去深究事物形成的原因。

以下,就是我認為這次泡沫幕後推手:

需求成長快過供給

泡沫會形成,背後當然是需求成長快過供給。

資料顯示,北美創投在 2014 年第二季,總共投出的資金規模高達 130 億美金,創下了 2000 年 Web 1.0 泡沫破滅後的新高,也展現了與 1999 中泡沫開始時相同的力道。更重要的事,平均每筆投資金額來到 US$ 12M,只差一小步就要追平 2000 年泡沫高峰的平均值,更是顯示了「新創公司股票」這個資產價值水漲船高的現象。

Total US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95-14Q2

IPO 市場大好

而這個需求成長的背後,是科技股 IPO 的大好,包括阿里巴巴、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在內的數十支網路陸續登板,多數上市後表現強勁。下游出口順暢,VC 們在上游的投資胃口當然大好。

LP 的再平衡效應

另一方面,在整體市場方面,Nasdaq 指數正在搶攻 2000 年高峰,S&P 500 (下圖 INDEXSP) 近來更是不知道已創下了多少次歷史高點。

Nasdaq & S&P 500 95-04Q3

公開市場的表現,理論上不該影響創投的投資意願。如果有影響,也應該是逆向的影響 ─ 創投的投資多半要 5-8 年後才有機會上市,公開市場屆時轉向的機率遠大過於持續大好的機率。

但在北美特殊的資本市場結構下,公開市場的表現事實上會推動創投的投資幅度。

其邏輯如下:北美創投多半向退休基金、校務基金等所謂 LP (Limited Partners) 募集資金,而這些 LP 通常被要求佈署固定比例在創投之上。(註) 當 LP 們的公開市場投資組合五年內成長了 300-500%,帳面上顯示佈署在創投的比例就會偏低,因此推動 LP 去投入更多資金在新募集的創投基金上,以加速再平衡他們的投資組合。

也因此,當公開市場大好,創投新基金的募集就會跟著大好。翻開資料,在 2014 上半年,北美創投基金募集的數量較 2009 同期成長了 2.2 倍,募得的金額更是成長了 2.4 倍。

1H09-1H14 US VC Funds Raised

新募集的創投基金往往需要在 3-5 年內把資金佈署出去,才能有機會趕在 10 年的期限內產生投資回報。也因此,最終,當公開市場市況大好,它會間接造成創投資金的過度投入。

高買高賣

當大量新錢因為結構性因素湧入,新創公司估值的通貨膨脹是無可避免的。但這個通貨膨脹是不健康的,因為新創公司們的成功機率,或是成功後的期望值並沒有增加,因此投資人等於是犧牲自己的期望值去購入這些資產。沒辦法低買高賣,只好被迫高買,希望還是有機會高賣。

下檔與選項

當然創投也不會完全犧牲自己去照亮創業者。在高買的前提下,投資人也會尋求更多的下檔保護。

以多數創投投資條款中都有的所謂優先清算權 (Liquidation Preference) 為例,當 A 輪投資額是 US$ 1M 佔 20% 時,這代表著公司如果能以 US$ 1M 以上的價值被併購,創業者就能從中獲得資金的回報。如果以 US$ 5M 以上被併購,則併購的收益就能按持股比例分配。

但當 A 輪估值成長至 US$ 5M 佔 20% 時,這代表著公司必須要以 US$ 5M 以上的價格被併購,創業者才能有任何資金回收。而如果想拿到持股比例的收益,則併購價值必須要做到 US$ 25M 以上才行。更高的估值雖然代表著更低的稀釋,或是更高的募資金額,但同時間也代表著創業者將犧牲不少未來的選擇。

成本膨脹

更糟糕的是,這些犧牲換來的好處並不多。當周遭的公司都募得更多的資金,結果只是造成「原料」的價格上漲。也因此,員工的薪資、租金紛紛水漲船高。到最後,創投犧牲了期望值、創業者犧牲了未來的選項,只是回饋了地方的經濟。

終將陷入的惡性循環

當成本不斷墊高,公司就必須在營運上不斷擠出效率去抵消。一開始,這會逼著大家更有效率。但日子一久,為了撙節更多開銷,大家會開始節省客服、換用更低廉的零組件、更便宜的供應商,最後把事情推入惡性循環。

當大浪退去

更糟糕的是,某一天公開市場將會開始修正。舉例來說,當聯準會在明年中左右開始升息,按照歷史慣例,大盤指數將會受到衝擊。這時候,LP 的再平衡現象又會出現。當新創公司的成本已經墊得半天高、陷入效率無法提昇的惡性循環,後續創投資金再斷炊,當然就會出現大幅的泡沫破滅。

所謂大浪退去,誰沒穿泳褲,看得非常清楚。

___

所以事實是,市場最壞的時候,才是創業最好的時候,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註:正確的來說,退休基金被要求佈署固定比例在「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 之上,而在另類投資中,對沖基金 (Hedge Funds)、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s),以及創投基金 (Venture Capital Funds) 所分配到的比例,也通常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

(Photo via tr4nslator, statista, CC License; WSJ)

創業 CEO / 限制的藝術是冰桶挑戰的最大啟示

September 30th, 2014

Jamie Taking Ice Bucket Challenge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8 月中的週六晚上,剛與家人用完晚餐,正悠悠往沙發移動,準備繼續沉入 Michael Lewis 新作 Flash Boys 的精采故事中,手機突然傳來一則 Facebook 推播,iCook 創辦人 Fox (蕭上農) 在某個影片上標籤了我。

打開影片一看,Fox 往自己頭上澆了一大桶冰水,接著指名了我、數位時代社長陳素蘭以及繆思媒體蔡牧民導演接受同樣的考驗。啊!在美國朋友圈流行好一陣子的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終於傳來台灣。

還不知道這個運動的朋友,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是一個純網路、純社群的連結活動,目的是為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患者募款。遊戲規則很簡單,每個被挑戰者有 24 小時可以回應,選擇被整桶冰水潑身,體驗一下「凍人」的感受,否則就要捐款 100 美金。當然,很多人兩個都做。完成挑戰的人,可以再指名三個朋友,把善心一棒接著一棒的傳出去。

如此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當然一定要參與。第二天正在思考該如何張羅時,手機又傳來素蘭的訊息:「今天下午會一起在研華的 TiC100 當評審,要不直接在那裡把事情解決?」兩個人有伴也不錯,於是抓了毛巾與衣物便出門去。

炎炎夏日,一桶冰水潑身我其實沒什麼問題。重點是潑了以後,我該再把棒子傳遞給誰。選擇身邊的朋友當然是最簡單的,但我心想應該要玩大一點,趁著這個機會把一直與網路格格不入的台灣政治圈拉進來,讓他們體會一下 Internet 平行擴散的力量。如果成功了,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運動也有機會在台灣更上一層樓。

最瘋狂的當然是去拉總統或是行政院長來參與,那麼得到效果應該是最好的。不過我一介莽夫,他們應該不願意理會。跟我近一點,又比較有理由回應的,大概就是戰局緊張的市長候選人。於是,當天晚上,我挑戰了冰桶,並且在影片中指名了連勝文、柯文哲,管中閔三位先生。

第二天一早,我把影片與說明文在網誌上貼出,剩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三位先生很快在半天內完成了他們的挑戰,接著火苗開始延燒,冰桶風潮在幾天內迅速席捲台灣,政、商、影劇名人一棒棒接力,讓台灣的漸凍人社群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關注與善款。

當然這是有心插柳,不過如果不是靠著網路的力量,這柳也很難如此迅速的形成巨蔭。不只如此,細細回想起來,這桶子裡面其實還隱含了不少新時代的管理啟示。

限制的藝術

冰桶挑戰限制被點名者要在 24 小時內回應,只有被潑水或是捐款兩個選項,也只能指定三位朋友接棒。遊戲規則的簡單,讓參與變得容易。時間的限制則讓參與者來不及精心張羅畫面,因此拍出來的影片往往不修邊幅。但在當今的社群媒體時代,越是這樣真誠的畫面,反而越能打動朋友,贏得更大的認同與分享。與此同時,24 小時限制也把病毒的世代壓縮在一天,大大加速了繁衍。另一方面,只能指名三個朋友也是巧妙的設計,它讓參賽者更珍惜手中的選票,推使你更偏向投給有傳遞力的下線。

公然出糗的體驗

挑戰 Ice Bucket Challenge,不但等於要在人前表演,也幾乎是註定要出糗,這對於很多人,尤其是企業的主管來說,大概是少有的體驗,極富有學習謙卑的意涵。而由於冰桶淋身為的是喚醒弱勢關注,當老闆願意身先士卒挑戰,也多半可以贏得同仁們的尊敬。

利他的力量

最後,冰桶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席捲,還得歸功於它大體上所代表的「犧牲自己、照亮別人」意涵。在社群媒體普及的今日,利他的力量遠比過往龐大。自古利他、多贏本就是王道。來到網路世界,這門學問對管理者而言,恐怕是加倍重要。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跟我們一起研究行銷的藝術

(本文編輯後刊於《30》雜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