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的曲線加速

August 20th, 2014

Business Representative Learning Curve

我常常會建議想要創辦網路公司,卻沒有在這個產業工作過的人,先去加入一家好的網路公司,學習個兩、三年,再出來創業。

之前,我都是從「產業知識」與「商譽」這兩個關鍵資源的取得成本來解釋這個策略。

產業知識

網路雖然可以稱為一個行業,但它事實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網路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則搭載了媒體、通路、娛樂、服務等種種行業的數位化、去中間化。因此,它繼承了科技對於精準的嚴格要求、媒體的快速變化、通路的最後一哩戰爭、娛樂的大好大壞,以及服務的會員經營等諸多特性,再加上網路獨有大量數據的取得、分析與應用,以及 20 年下來的發展歷程,讓全部 Know-How 被迫不斷被融合、重新發明、重新使用,漸漸造就了今天這個超級錯綜的結構。

因此,如果沒有實際在這個行業裡待過,要從零開始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想辦法全面取得這些前緣的產業知識,並且能夠化為實際策略與操作方法,事實上是非常困難,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常常需要在錯誤中學習)。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經有些成績、規模又不會太大的網路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這些關鍵行業知識比較低成本的方式 (還有人付你薪水)。

商譽

另一方面,要創辦一家成功的網路公司,往往需要非常多上下游協力廠商的幫忙,例如:雲端平台的佈署、關鍵第三方技術的整合、人才招募、廣告投放、通路選擇。身為名不見經傳又缺乏資源的新創公司,往往很難取得第一流協力廠商的信任與支持。

反過來說,如果先在一家頗具商譽的網路公司上班,在過程中努力去替優質合作夥伴創造雙贏,累積自身的商譽,那麼有天出來創業,絕對可以得到較多的支持。

速度

但除了產業知識與商譽之外,有一個角度我一直沒有很好的模型去解釋,那就是速度,或者說達到終點的速度。今天意外在 KKBOX 營運長 Izero (李明哲) 的 Facebook 分享中,讓我看到了這張很棒的圖,剛好可以拿來解釋這個道理。

011029gd60v8xyam6quvvs

你看,假設 X 軸是創業的進度,而 Y 軸是個人產業知識與商譽的積累。如果三個條件差不多的社會新鮮人,A 直接開始創業 (斜線),B 先到網路公司上班一陣子後再出來創業 (曲線),而 C 則是去大公司上班了十年才出來創業 (直角)。

從表面上看,一開始 A 的創業進度是領先的,因為 B 跟 C 都是去別人的公司歷練。但 B 經過了曲線加速,一旦出來創業,他到達終點的時間很有可能比 A 還要快上許多。至於在大公司待太久的 C,雖然很快比 A 與 B 累積了更多的知識與商譽,但由於太晚出來,到達成功的時間卻是最久的。

當然這不是一個完全精準的模型,但它相當程度描繪了我想表達的意念,直接開始創業,不僅是成本較高、成功機率較低的創業方式,也很有可能不是最快「到點」的方式。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想創業人卻缺乏網路產業歷練的新鮮人來說,先去一家優質的網路公司學習一陣子,實在是比較好的選擇。

___

2014 夏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仍在熱烈進行中

歡迎在 Twitter 上追蹤我

(Graph via lucgaloppin, CC License)

親愛的連、柯、管,完成挑戰後,請繼續推動台灣亟需的新時代族群融合

August 19th, 2014

管中閔 Ice Bucket Challenge

說實話,昨天一早把邀請連、柯、管三位參與 Ice Bucket Challenge 的文章貼出時,心裡想的是如果有一、兩位會回應,也就夠了。想不到短短兩小時內,連就率先回應。

連勝文「冰桶挑戰」

到了傍晚,柯、管兩位也大方參與。

柯P也潑冰水桶了

豪氣! 管中閔挺公益 下班即濕身

讓這個挑戰不到半天時間就全數完成,真的是遠遠超過我的期待。接著似乎也掀起了政治圈互相點名的風潮,讓這個挑戰繼續的病毒擴散。

不過昨天之所以會硬著頭皮去越級點名三位中生代政治領袖,我想除了推廣這個簡單好玩又能做公益的活動之外,就是希望透過拉他們來親身參與,幫助這些外來移民來了解網路「用戶即媒體」的平行傳播力量。

真心希望 Ice Bucket Challenge 會是台灣政壇真正認識網路的開始,也希望政治界的中生代領袖能越來越正視這個 24 小時運作的新時代公民論壇,不要再用「網民」這類詞彙去貶抑在網路上發聲的國民,也不要再輕視網路的凝聚共識的能力,以及它快速擴散的影響力。

最後,也請大家多多為已經參與,以及接下來有機會參與這個挑戰的政商領袖按讚、分享,實際用我們的熱情去迎接這些網路新移民,促進這個新時代的族群融,讓台灣有機會真正成為一個迎向未來的網路島、科技島。

___

也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連勝文、柯文哲、管中閔先生們,請接受我們的 Ice Bucket Challenge

August 18th, 2014

Katie Chen, Charles Yen, Jamie Lin 's Ice Bucket Challenge

在美國流行了好一陣子,連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 & Sergey Brin、蘋果執行長 Tim Cook,以及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都已經挑戰過的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終於在近期傳到了台灣。

還不知道這個運動的朋友,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是一個純網路、純社群的連結活動,目的是為 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患者募款。遊戲規則很簡單,每個被挑戰的人有 24 小時可以回應,選擇被整桶冰水潑身,體驗「凍人」的感受,或者捐款 100 美金。當然,也可以兩個都做。完成挑戰後,你可以再指名三個朋友接受挑戰。

由於遊戲規則簡單有趣又富病毒性,這個活動從美國民間流行起來,然後在近期漸漸的傳到了許多政商領袖,幫 ALS 累積募得的款項也達到了 1,330 萬美金

在台灣,大概是因為 Mark Zuckerberg 挑戰 Bill Gates 的影片上週被狂分享,許多網路圈的朋友也開始玩起了 Ice Bucket Challenge。

上週六,iCook 共同創辦人 Fox 接受了 Buyble 創辦人 Max 的挑戰,緊接著指名了我與數位時代創辦人素蘭,以及繆思媒體的 Mu-Ming Tsai 導演。玩樂為善不落人後,我與素蘭在昨天完成了我們的挑戰,請欣賞這段影片。(素蘭在她的挑戰中指名了台北搖籃計劃發起人 Charles 顏漏有先生,而人就在現場的 Charles 也立刻回應了挑戰)

Charles Yen + Katie Chen + Jamie Lin 《MNDA Ice Bucket Challenge》

(特別感謝 PIAD 拍廣告 大力支持本影片製作)

是的,就像我在影片中說的一樣,我要在這裡指名挑戰的是三位非常關心年輕人、創業、網路的政治界中生代領袖,他們分別是兩位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先生、柯文哲先生,以及國發會管中閔主委。

希望藉由參與這次的純線上 Ice Bucket Challenge 活動,能夠幫助你們拉近自己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並且體會網路精神的真諦。也希望你們能把這個挑戰再擴散出去,讓更多的政治、產業界的領袖,都能加入這個串連,一起做善事,也一起貼近網路文化。

連勝文、柯文哲、管中閔三位先生,你們有 24 小時,請接受我們的 Ice Bucket Challenge!

___

後續發展我會分享到 Facebook,歡迎追蹤

在美國,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活動捐款給美國的 ALS Association,在台灣,我們建議可以捐給對應的漸凍人協會,或是你自己偏好的公益團體

MNDA Donation

本文的第一個版本把管先生的名字誤植為閩,已經更正,特此向管先生致歉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