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Works’

矽谷為什麼是矽谷?

July 26th, 2011

appWorks 的四個合夥人,組成非常的有趣。我是從近幾年來網路創業、創投活動越來越活躍的紐約回來,IC 則是拿到台大電機博士後,在台灣的創投圈子待了 4 年,Jackey 和 Mike 分別受了近十年的矽谷文化洗禮,此外,Jackey 還在西雅圖的微軟總部工作過一陣子。

所以每當我們聚在一起,(除了我跟 Mike 間一定會出現的蘋果與自由辯論外) 討論的話題常常就是這四個城市的「創業文化」有什麼差異?有什麼台北可以向其他城市學習的?有什麼我們應該努力的把 appWorks 育成的創業團隊推過去的方向?每次討論到最後,得出的結論都是矽谷那種人人以「創造」為榮、把身上的「傷痕」當作驕傲的態度,最值得我們追隨。

但矽谷,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1956 年,近代科技史上關鍵的一年,矽谷第一家半導體公司 Shockley Semiconductor 在 Mountain View (Google 目前的所在地) 被創立。15 個月後,8 名員工離開 Shockley,創辦了知名的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 Fairchild 可以說是矽谷的「夏娃」,等同於「三愛」在台灣電子業的位置。從 Fairchild,矽谷近年來所有重要的半導體公司,被一家家的衍生出來

矽谷文化的開始

所以說 Fairchild 是「矽谷文化」的開端,一點也沒有誇張。而 Fairchild 的公司文化是一個怎樣的文化呢?你猜的沒錯,就是一種鼓勵嘗試、不懲罰失敗的文化。8 個 Fairchild 的創辦人都是科學家,因此他們非常清楚大多數的實驗都會以失敗收場。所以在 Fairchild,他們鼓勵員工 learn, discover, iterate 和 execute (學習、發現、更新計畫和執行)。就像教授不會懲罰實驗室裡學生失敗的 projects 一樣,當 Fairchild 工程師碰到了瓶頸,公司會說你倒車,試試另一條道路就是了。(沒錯,我們現在發明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字去敘述這個動作 — pivot。)

而隨著 Fairchild 的員工一組組的離開,接連創辦了像是 Intel 等知名的半導體公司,這樣的文化,漸漸的成為了矽谷的中心思想。

創業失敗是一種經驗

這,就是 appWorks 希望帶給台灣科技產業的新文化。加上第三屆的 24 個團隊,appWorks 育成計畫目前已經累積了 50 個 Startups,超過 110 位創業者。我們相信,只要 appWorks 一屆一屆的堅持下去,5 年、10 年後的某一天,當這些新創公司漸漸開花結果,這樣的矽谷創業思想就有機會在台灣根深蒂固。

有興趣加入我們?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敬請期待。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livenature, CC license)

TEDxMonga

January 13th, 2011

兩個多月前 TEDxMonga (艋舺) 的主辦人 Chris 跑來邀請我去演講,叫我聊聊我和 appWorks 在做的事情。我當然是欣然接受,任何機會可以宣傳「創業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我都不會放過。於是,有了下面的這段影片,請享用。今天行程比較趕,所以不在這裡多解釋,看完之後有什麼問題,請留言讓我知道,我開會的中間,會抽空上來回答。

Bon Voyage, Class 1. Welcome, Class 2.

November 26th, 2010

很難想像六個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好像才剛在 appWorks 熱鬧歡迎第一屆育成計畫的 11 個團隊進駐,一下子已經要送他們畢業離開了。但是又感覺不只是過了六個月,彷彿應該是一、兩年的時間,因為這群人在這段期間的蛻變,幅度是非常、非常大的。他們在 appWorks 吸收了日月精華,克服了重重挑戰 ,最後在 Demo Day 上,50 多位投資人和 200 多位來賓的見證下,成功的向世人推出了他們的產品。因此,在他們即將展翅高飛,成為一家家獨立企業、社會中堅、台灣未來希望的同時,請容我在這裡向大家宣布,從現在開始,請尊稱他們為「創業家」,最勇敢的創業家。

我也在學習

而在過去的半年中,不只他們成長,其實我和 appWorks 的夥伴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其中有不少,是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育成計畫中改善,讓一屆可以辦得比一屆好。而其他的心得,則會成為我人生的收穫,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同儕的力量

從一開始我就懷疑要把育成計畫辦好,促進團隊們互相支持、鼓勵、交流、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其實是我從兩年的 MBA 心得中萃取出來的,在史騰商學院 (NYU Stern),教授往往只是輔導的角色,課堂上的好想法,幾乎都是同學間丟出來,再經過辯論、延伸、佐證之後,所結晶出來的產物。而當別人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時,也往往是我認為最有用的人生課程。

所以在 appWorks,我沿用我的 MBA 經驗,設計了一些機制,例如每周一次的 Demo 時間,來促進團隊間的互相了解、互相幫助。結果經過了這六個月,我們發現「同儕」這件事不僅僅是重要而已,它根本就是這個計畫的精隨。所有的團隊都告訴我們,他們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最多的解答、最多的依靠。有人甚至誇張的說,能認識這樣一群創業人,是他們這輩子以來最榮耀的一件事情。

所以,學長姊的建議之下,第二屆開始,我們將會更強調同儕間的互動,除了加強原有的機制之外,我們還會推出新的活動,像是團隊間的一對一輔導等等,好讓他們在短短的六個月相處過程中,可以從彼此身上獲得最多的價值,並且成為最緊密的戰友。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安排學長姊和學弟妹的交流,讓整個 appWorks 網路有加乘、擴大的效果。

精實創業

另外,在輔導他們一次次 Iterate、Learn、Pivot  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自己對「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 Model) 這個模式和執行的方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 原來,Pivot 才是這個模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教會他們如何決定 Pivot 和如何 Pivot,才是他們未來創業路上最有用的技能。原來,「客戶開發」 (Customer Development) 這個觀念對創業人來說太籠統,要給他們很清楚的方法和目標,才能有效實踐。原來,這個模式的工作態度,和他們從先前工作中所培養的習性差異太大,要反覆溫習,再搭配上案例,才會有最好的效果。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第二屆馬上改善。

appWorks 的小 Pivot

而有了第一次的經驗,appWorks 本身的商業模式也將會有一個小小的 Pivot。在我們幾個夥伴檢討之後,發現第一屆團隊們和 appWorks 間的合作結構,彼此間的綑綁不夠緊密,所以偶爾會有溝通不良、沒有效率的情況。這讓團隊們無法專心在創業上面,也讓 appWorks 無法全力輔導他們。因此,第二屆開始,我們將會從根本改善這樣的結構問題,首先確認團隊們與 appWorks 可以像生命共同體一樣,不分彼此,這樣雙方才能全力為解決市場問題衝刺,而不用浪費時間在溝通上面。

感謝

最後,我想在這裡再次感謝在過去的這段時間,曾經幫助過 appWorks 和這批團隊們的每一個人。沒有你們,appWorks 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第二屆育成計畫將在 12/1 正式開始,之後還會有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因此,事情還沒有結束,我們不但還需要你們的繼續支持,也需要找更多人來加入我們的行列。

真的很高興,過去的六個月以來,我們為台灣打造了 10 個明日之星。但更重要的是,再過 5 年、10年之後,我希望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當初,是我們一起,靠著每一個人的力量,為台灣創造了這個世界級的網路產業、世界級的創業文化。

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