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cofounders’

夥伴關係的真諦

October 3rd, 2013

Melissa Kong & Nate Bagley

三年多下來,AppWorks 共輔導了由 350 位創業者所組成的 150 個 Startups。

這些創業者許多原先是朋友,一起創業之後才學習著當夥伴。我常用婚姻去比喻這樣的關係,除了因為共同創辦人總是朝夕相處,黏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男女朋友更多之外,也因為他們必須在學習與彼此相處的同時,花很多心力去照顧一個新的生命,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晶 ── 產品 ── 根本是「奉子成婚」來著!

所以過程中你發現很多人因為相愛而結合,最後卻因為「教育理念」而分開。當然如果價值觀真的相差太大,那的確是分開好些。但假如只是小地方的差異,我想必須要去擁抱這樣的不同。畢竟這世上或許有天生的完美配對,但碰到的機率實在太小,等你找到人都老了。

關於如何經營夥伴關係,今天看到一則故事,相當受到啟發。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 Melissa Joy Kong 與 Nate Bagley,在共同朋友的介紹下,發現彼此有著相同的熱情 ── 證明真愛的存在。於是他們決定一起跑遍美國 50 州,寫下 100 則最感人的故事,在明年二月集結成書,讓所有人重新體會愛的真諦。

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為了相同的目標而組成團隊,被迫要在一起生活一年,並且在過程中探索什麼是愛,這個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從 Melissa & Nate 的網誌看來,這件事情似乎已經進行了一年。當 Fast Company  訪問 Melissa 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她分享了六點夥伴關係的真諦,我認為非常精確到位,以下加上我自己的感想,供大家參考:

1. 決定 ALL IN

在美國,婚姻被稱為一個 Commitment,而不是 Relationship。Relationship 比較順其自然,雙方一起嘗試看看它會不會 Work。但一旦你決定要升級到 Commitment,那就不能只是嘗試,必須要下定決心,每天都盡力讓這個結合越臻完美。創業的夥伴關係也是一樣,要有最棒的夥伴關係,必須要先 All In。當你把所有心力都放在讓這個團隊 Work,所有的夥伴都會感受到那個能量,也因此才有機會激發出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

2. 把自我留在門外

重點不是大夥覺得你有多了不起,重點是大夥一起做出了怎樣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進入夥伴關係前,你必須先拋棄自我,才能夠共同追求全體的成就。

3. 嘗試「了解」而不是「被了解」

爭執不會起因於相互了解,而往往從誤解、不了解而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過分急於被了解,而花太少力氣去了解。所以要擁有好的夥伴關係,當然是要從深入的彼此了解開始。

4. 跳脫自己的世界

我們每天有 6 萬個想法,但其中 90% 都是重複的。我們有與生俱來眾多的神經突觸,重新學習善用它們,深刻感受當下的情況,並且做出最適切的反應,才能跳脫思考的框框,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類。

5. 勇敢承認自己的脆弱

讓你的夥伴進到你心裡,告訴他們你需要的是什麼,承認你也會緊張、不知所措、感到脆弱。當夥伴脆弱時,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會在這裡支持他們。

6. 以身作則

當然,如果你只是拿以上五點要求夥伴,自己卻什麼也做不到,那講再多也是白搭。孔子說先誠意正心,之後才能齊家,最後才有治國平天下。好的夥伴關係要從自身開始,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就像婚姻一樣,真的開始經營了,你才會發現這中間是極大的人生智慧。

以上一些提醒與大家分享,希望有幫助你用更正確心態的擁抱夥伴,創造最堅強的創業團隊。

___

如果你正在考慮加入新創公司,成為別人的創業夥伴,歡迎到 2013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活動頁逛逛,裡面有 24 家我們輔導的新創企業正在徵求 45 個職務,說不定其中一個機會,就是改變你一生的開始。

(Photo via thejameskendall,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8 –「共同創辦人找朋友就對了…」

September 5th, 2013

Mythbuster Fans

身為一個創業投資人,我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是去深入了解許多新創團隊。我尤其喜歡問這些共同創辦人,他們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其中「朋友」,大概是一半以上的團隊會給我的答案。

的確,當我們想要實現一個創業的想法,常常會需要用到我們沒有的東西 — 無論是開發產品的技術能力也好,品牌與行銷的知識也好,或者是連結到重要決策者的關係也好。這時候,對大多數第一次創業的人來說,最直覺的反應就是去找「懂這些東西」的朋友來加入。

找朋友創業當然不是什麼壞事,畢竟雙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對彼此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與喜歡的朋友一起「追求夢想」,那更是非常浪漫的事情。

但創業畢竟不是夢想而已,它往往還牽涉到金錢的投入、責任,尤其是法律上的責任,還有股權、利益的分配等等柴米油鹽。這些年下來,我看到太多「相愛而結合,了解而分開」的伴侶,分析他們的狀況,我想在你找朋友一起創業之前,可以給你以下的提醒。

相互的尊重

共同創辦人之間,除了高度的信任之外,還必須要有對彼此專業能力上絕對的尊重。當你找一個朋友一起創業,只是因為「暫時」找不到更厲害的高手,馬馬虎虎「將就」一下對方的拳腳,這段合夥關係顯然不會穩固。

我輔導過的某新創公司,兩個共同創辦人是國中同學,半輩子的好友一起創業,一個人負責技術、另一個人負責行銷。一起工作不到半年,雙方就開始出現摩擦。A 跑來跟我抱怨,說 B 開發出來的產品,不但永遠沒辦法按時推出,推出後還漏洞百出,就算他自己下去做都比現在好。B 也跑來跟我抱怨,說 A 是負責行銷,但根本都在 Facebook 上跟妹聊天,回饋來的用戶需求完全不切實際,還花一大堆廣告費去買沒用的流量,我來做都比他強。

果不其然,再過不到半年,這個團隊就拆夥了。出來創業,合夥的幾個人當然都不會是完美的。但團隊內如果沒有一定的尊重,給彼此空間去發揮、學習與進步,老是要認為自己比對方強,那這個結合遲早會崩壞。

相反的例子就是 EZTABLE 易訂網,四個共同創辦人也是國中同學,Alex 負責當執行長,Jerry 是營運長,Peter 主導業務,Brooky 則是技術長。如果你問他們任何一個人,絕對完全尊重、完全滿意對方的領域,也因此 4 年多來,這個團隊的實力不斷累積,創業成績也越來越好。

相近的價值觀

除了互補的能力與高度的互相尊重外,一個團隊要能夠長期合作無間,它的核心必定是相近的價值觀。舉例來說,有些創業者相信「高貴不貴」、「平價奢華」是市場需要的東西,有些創業者則相信「高質感」、「高單價」是更好的切入方式;有些創業者認為應該先靠「接案」來磨練團隊,有些人則相信從一開始就該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產品。這些價值觀都沒有錯,也都有成功的案例,但如果創辦人間對於路線的選擇沒有共識,或者對於人生、公司文化、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間的平衡等等價值有嚴重的歧異,則這個創業團隊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吵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反而沒辦法專注在實際的執行上面。

共同的目標

最後,一個人類組織之要長期存在,必定是有個遠大的目標。Google 的任務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Facebook 的任務則是賦予人們分享的能力,讓世界更開放也更連結。當一個創業團隊基於尊重去整合了創辦人間的各種能力,並且從一致的價值觀出發,它需要為它的市場、顧客與合作夥伴帶來某些長期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就是組織的目標。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沒有共同、長遠的目標,組織往往將陷入內鬥、內耗,無法成為一個整齊前進的作戰隊伍。建立了一致的目標,共同創辦人間才能一起為目標奮鬥,真正引導組織朝著遠景邁進。

共同創辦人是你最重要的資產

如果你去跟成功的創業者聊聊,絕大多數會跟你說共同創辦人是他們生涯中最重要的資產。可惜找人合夥創業容易,要找到那幾個可以一起奮鬥的人生夥伴,那可真是一門超難的功課。我的經驗是,從尊重、價值觀與共同的目標開始,你的機率會大上許多,與你分享。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的分享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8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statelyenglishmanor, CC License)

如何找到「共同創辦人」

June 5th, 2013

Steve Chen & Chad Hurley

我們聊過,「找到共同創辦人」是創業的第 0 步,當然這不是少了共同創辦人就不能創業的意思,而是在說這件事情有多麼的重要。在我看來核心團隊就像是一個 Startup 的 DNA 一樣,這個組織能走多遠,成就多少事情,幾乎從共同創辦人的組成就決定了大部分事情。

所以找到 Co-founders 很重要,而且不是隨隨便便的 Co-founders,必須是那些跟你價值觀接近、能力互補、有類似的目標、可以溝通、可以一起工作、可以共苦、更可以同甘的那幾個人 — 相信我,同甘比共苦難上 100 倍。

剛好最近常有創業者請我建議如何找共同創辦人,以下就分享一些我觀察到比較有效的方法。

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說出你的創業理念

最好的共同創辦人是已經認識一陣子,甚至一起工作過的朋友,這些人都在哪裡?很多都已經是你的 Facebook 朋友了。問題是你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興趣跟你一起創業,追逐你想要拿到的 One Piece,但如果你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喊出你的理念,這會讓有興趣的朋友主動來問你,即使他們自己沒興趣,如果知道有朋友有興趣的,也推薦來找你,因此是個一石多鳥,潛在報酬率非常高的必備活動。

有策略的說服喜歡的朋友

除了每天在 Facebook 上推播創業理念給所有朋友,你真的很想他加入的人,還是必須要主動去爭取。但這就像是找老婆一樣,如果看到喜歡的女生劈頭就問人家要不要嫁給你,那被拒絕當然是無可避免的。所以你必須要慢慢的把他吸引進來,關心他的工作狀態,看看一切是不是如意,聊聊他對人生的規劃,問問有什麼我能夠幫忙的地方,吃吃飯,喝喝酒,談談彼此的夢想,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有什麼我們可以改變的 — 嗯,好吧,其實跟追女朋友真的很像。無論如何,先做人、先交心,然後再談公事,絕對是成功機率較高的策略。

至於是哪裡認識的朋友,實際成功的範圍倒是比想像中的廣,舉例來說 PubGame 找到的是之前公司的同事,Tagtoo 是交大實驗室的夥伴,Fandora 是大學同屆的同學,5945 是高中同學,而 EZTABLE 的四個人甚至是國中同學。

到網路公司上班

就像 PubGame 一樣,到網路公司,或是與你想要創辦的公司相關的企業去上班,也是另一個有可能找到共同創辦人的地方。好處是在過程中你可以跟他們朝夕相處,一起工作,有較深入的了解,但難處是要說服一個人離開他的工作,的確需要一番功夫。所以為什麼要選「跟你的 Idea 相關的公司」,如果過了一年,你發現都沒有好的共同創辦人對象,離開的時候,你至少學到了關於你的產業,一些更深入的 Know-How。

參加比賽、Hackathon

會去參加這些創業活動的人,多半是對創業有興趣的人。在活動中,同組的你可以跟他們一起工作,不同組的你可以觀察他的能力與態度,是還不錯的採樣機會。因此如果不要抱著得獎的態度,而是用「可以稍有深度的認識一些人」的心態去參加這些活動,在過程中積極的深入了解一些你覺得有可能的對象,再加上大會提供的免費啤酒當社交潤滑劑,是有可能找到不錯的潛在對象的。

參與育成計畫

當然,會來參加 appWorks 育成計畫這種 Accelerator Program 的人,都是已經有自己想法的人。但單次創業的失敗機率畢竟遠遠高過成功機率,而育成的過程中你的確可以跟這些人朝夕相處,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工作能力,一旦將來有什麼狀況發生,重新排列組合的確是會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在過去三年,150 組團隊中,有大約 10 組的人在放棄自己的 idea 後,選擇加入了另外一支 appWorks Startup 裡面。

無論如何,找共同創辦人是身為一個初創業者最重要,但也最艱難的工作,或者說,它是通往創業成功路途上,一出新手村後馬上就碰到的第一個大魔王。但畢竟先前已經有這麼多團隊成功組成,代表它是可以被推倒的。只要你多方嘗試,非常積極也非常用心的去尋找,我相信好事終究會發生。

祝福你,加油!

(Photo via jo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