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Dave McClure’

創業者,請不斷的問自己:我幫使用者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到底幫使用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January 16th, 2013

Elephant on a stoll

你幫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

這是 500 Startups 創辦人 Dave McClure 上次來台灣,每個創業者跟他 Pitch 時,他劈頭就問的第一個問題 — 真的是劈頭,常常連你的第一句自我介紹都還沒講完,他已經丟下這顆炸彈。

見賢思齊,從此之後我也常常把這個問題第一個就丟出去。令人驚訝的是,幾個月的實驗下來,能夠精確回答的人,居然是少數。

當然每個人蓋網路服務、做 App、設計遊戲,都是希望給使用者,很多很多使用者來玩,來用。而創業者更常常以顛覆既有產業,改變人們生活為終極目標。但如果連這個最核心的問題都沒有好的答案,那或許你的希望與執行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當然要能夠「精確」的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因為它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很多很多問題的集合。以下就是那些「子題」的列表,你可以試著檢查看看,如果你越能夠回答以下這些題目,那就表示你越清楚你到底在幫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

  1. 你的使用者是誰?
  2. 你的早期使用者是誰?中期使用者?長期使用者?
  3. 他們都有怎樣的特徵?(e.g. 性別、年齡、收入、居住地區、興趣、婚姻…)
  4. 你可以在哪裡抓到他們?
  5. 他們有哪些共通的問題?
  6. 你幫他們解決的又是其中哪些問題?
  7. 你如何確定這些問題實際存在?
  8. 這些問題有多麼困擾他們?
  9. 他們願意付錢解決這個痛苦嗎?
  10. 在沒有你的產品之前,他們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1. 原本的解決方案的優點是什麼?缺點又是什麼?
  12. 人們都花多少錢在這些原本的解決方案上?
  13. 你知道什麼事情是原本那些解決方案提供者所不知道的?
  14. 為什麼原本的解決方案提供者不知道這些事情?
  15. 為什麼原本的解決方案提供者不修正他們的缺點?
  16. 這個問題是因為使用了某個產品/服務而造成的嗎?
  17. 這個產品/服務的生命週期如何?能夠等待/支撐你的解決方案嗎?

如果你能夠很有信心的回答上述問題,恭喜你,你正在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其中有某些問題無法確定,那請你做更多實驗去找到答案,當然,除了跟使用者對談、問卷、Focus Group 等傳統方法之外,建造並推出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也是一個取得答案的方式。尤其是早期創業,你做產品的目的往往比較是在釐清問題的存在,而不是在創造一步登天的成功服務。

答案一直在那邊,所以重點是問對問題。只要你不斷的質問自己這些核心的問題,你的創業之路就會越來越清晰。

與大家共勉。

___

許多我看到的新奇資訊,都會分享在 Google+ 上,歡迎追蹤

(Photo via mobilestreetlife, CC License)

創業者,你是黑天鵝,還是鈴木一朗?

September 19th, 2012

黑天鵝理論 (the black swan theory) 描述一個令觀察者震驚的事件,在事件發生後,人們卻往往用不恰當的方式把它合理化解釋。

Y-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幾天前的一篇「Black Swan Farming」在北美創投圈掀起了一波小小的論戰。PG 的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根據 YC 自己的經驗,他們 7 年來投資的近 400 家公司,目前為止所有人的總沽值已經達到 100 億美金。這聽起來很大,但其中光是 DropboxAirbnb 兩家就貢獻了 75 億。

所以 PG 認為創投與其說是在投資好公司,不如說是在沙堆中找那幾粒稀有的鑽石。而這些真的能變成全壘打的公司,往往一開始是「聽起來有點笨的主意」,但事實證明是「好主意」的主意。這種題目表面上看起來很不起眼,或者成功機率其低,所以沒有太多人想跟你競爭。但一旦你真的成功,由於缺乏對手,你將可以獨霸整個市場。從 Google、Facebook、Dropbox 到 Airbnb 的成功故事,其實都是類似的概念。

所以 PG 認為 YC 應該要更有意識的冒風險,去吸收一些想做「聽起來像是爛 idea」的團隊,才能給自己機會抓到幾隻黑天鵝。(中文全文可以參考 Inside)

PG 這樣的說法馬上引起了另一個超級天使,500 Startups 的創辦人 Dave McClure 的大反彈,寫了一篇「Screw the Black Swans: Ichiro is our role model, not Barry Bonds.」(去他的黑天鵝:鈴木一朗才是我們的偶像,而不是貝瑞·邦茲。)

Dave 的文章中寫到,YC 是洋基隊,專門找 Barry Bonds 和 A-Rod 這種大棒子,然後叫他們用力的打出全壘打。相反的,500 則是採用運動家隊的魔球哲學,找的是像鈴木一朗這種高上壘率,無論是安打或是四壞,想盡辦法就是要擠上一壘的球員。

Dave 還進一步比較了 YC 與 500 的不同,他認為 YC 找的往往是技術高超的 Hackers (工程師) 團隊,而 500 則偏好拼命三郎、無論如何都要達陣的 Hustlers (行動家) 團隊。YC 大多數的公司的都來自矽谷或美國本土,而 Dave 則往往跑遍世界各地,積極的尋找下一個 Steve Nash 與 Ichiro。

當然 YC 的哲學目前為止算是成功,而 500 才剛開始 2 年,所以他們所謂的新概念到底只是在閃避 YC 霸佔的領域,還是真的能夠創造更好的成績,可能要 3-5 年後才看得出來。不過更重要的問題是與他們相比,appWorks 的哲學又是什麼呢?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我們在找的是「想要變成行動家的工程師」。什麼意思呢?既然是網路創業,團隊當然要有一定的技術底子。但是在台灣這個市場相對小,創投又不活躍的環境,你必須要比矽谷的團隊還要更靈活、更有行動力才行。因為你必須一邊攻打市場,一邊想盡辦法從前後左右拉到足夠的補給,才能夠支持你一步步拓展版圖,直到站穩的一天。

當然行動力不會是一天造成的,所以你必須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 Hustler,而那就是整個 appWorks 育成計畫裡面最重要的一環。經過了兩年的累積,我們已經非常懂得如何教導一個習慣躲在電腦後面,看著 Spec 寫程式的工程師,逐漸的變成一個能夠走出大樓,走進人群,想辦法去說服消費者、說服投資人加入他的行動家。(相對的,要教會一個 Hustler 寫程式就難多了。)

另外,我們更喜歡已經轉變為行動家的前工程師,或者我們稱為「創業老鳥」的這群人。appWorks 經營兩年以來,我們在產業界累積了非常多一流的合作夥伴,包括我們的投資人國泰金控的一千萬客戶、包括聯合報集團旗下的繁中第一媒體網站 UDN.com 等等。而我們發現最能夠有效開採這些礦產的,就是這些行動力超強的「創業老鳥」。

所以,今天要在這裡高興的宣布,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從即日起開始接受申請,無論你是想要學習如何成為行動家的 Hackers,或是已經創業多年的老鳥,我們都非常歡迎你的申請,並且將用我們所有的力氣幫助你成功、更成功。

需要更多說明的人,你可以在 appWorks 的網站找到。已經準備好的人,歡迎直接開始申請

Good luck! 我期待看到你們的申請,讀到你們的創業故事。

(Photo via OlympianX, CC License)

歡迎來到創業家的天堂 — 我看「超級天使」

October 24th, 2010

昨天晚上抓住了空檔,把一些累積的文章和影片,一口氣消化完畢。最主要是在追一個跟創投息息相關的主題,也是矽谷最近的大辯論,那就是「超級天使」 (super angels) 的興起對創投有什麼影響,對創業團隊又有什麼影響。它是矽谷創新的代表嗎?還是帶有扼殺偉大公司的風險?

超級天使?

「超級天使」是什麼?簡單的說他就是專業的種子基金。以往,「天使投資人」只投資自己的錢,所以每個人每次大多只能投資 2 萬到 5 萬美元。相對的,創投基金由於管理成本的考量,往往則不能投資美金 1-2 百萬以下的案子。

所以,當一個創業團隊需要的金額是介於這兩個額度中間時,這往往代表著麻煩。如果你想募 50 萬的種子資金,那否則你就要同時跟 30-50 個天使投資人談 — 這是一個時間成本相當高的過程,否則你就要編個故事去跟創投募 1-2 百萬 — 問題是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更不需要這麼早就把這麼多 % 賣掉。

於是,矽谷的創新引擎開動,超級天使因應而生。他們是天使投資人,但是也掌管一個 (相對) 小規模的基金,專門投資10-100萬美金的案子。這些基金的出現,剛好填補了資金市場上這個重要的缺口,讓創業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於是乾枯了將近十年的早期投資,又開始成為矽谷活動的重心。

而你想的沒錯,雖然說 appWorks 的中文名稱叫做「之初創投」,但從各種定義上去看,我們的確是一個超級天使基金。我們喜歡投資的金額在 10 萬美金上下,而投資的階段則都是在種子和早期。(更多關於超級天使,可以參考這篇 Knowledge @ Wharton 文章,或是這篇 WSJ 報導。)

不只是天使

更重要的是,這批以麥克‧梅波 (Mike Maples Jr.)、大衛‧麥克勞爾 (Dave McClure) 等為首的新一代天使,他們「超級」的地方還不只是投資額而已。這群人往往有第一手的創業經驗,所以對於一個成功網路公司需要的元素,從技術、平台、產品策略、市場定位、行銷通路、搜尋引擎到社群媒體,他們都可以給創業團隊莫大的幫助。

這樣的輔導能力,和傳統的天使和創投非常不一樣。以往,天使被認定是「射後不理」的投資人,而創投能給的幫忙,則大多是在公司的營運、財務和組織等「規模化」層面。然而, 一個剛起步的創業團隊需要許多的幫助,尤其集中在在產品、服務、市場等這些地方,但傳統的天使和創投卻常常無能為力。所以,當擁有創業背景的超級天使出現,他們所能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剛好填補了這個重要的資源漏洞。尤其當「網路」這個行業隨著 15 年的發展,開始累積出許多像是搜尋引擎優化、社群媒體等,這些非常高深、不容易立刻了解的文化和規矩時,如果創業團隊能有一個超級天使投資人,他所能給的種種幫助就顯得更是可貴。

成本效應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伴隨著過去三十年來資訊、軟硬體、網路業的高速發展,創業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這讓創業團隊對於外來資金的需求跟著大幅減少,也讓發牌的權力漸漸從創投的手上,轉移到了團隊的手上。所以「創投」這個產業才會被迫經歷上述的這些演化,無論是在投資金額上,或是在「服務」上,都必須要順應團隊的需求,才能爭取到好的投資機會和表現。所以,從很多角度去看,「超級天使」的誕生,都只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而這樣一個符合新環境需求的物種,當然比傳統的創投更有競爭力,也才因此造成矽谷 VC 圈的一陣恐慌。

而 appWorks,也就是在這樣的新秩序下誕生的。我們不斷強調提供的「價值」而不是資金;我們給團隊全方面的輔導,而不只是錢;我們專注在孕育成功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退場;我們甚至修改基金的結構,只為了確認我們和團隊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各位親愛的創業人,歡迎來到一個創業投資的新紀元,一個創業家擁有更多權力的天堂。我們是 appWorks,屬於你們的超級天使。

參考影片:

Mike Maples at the Founder Showcase

Super Angel v. VC SMACKDOWN, Part 1

Paul Graham on Founder Power

(Pic via k-idea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from the moive, “The Social Network”)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