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Facebook’

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

July 17th, 2013

TechOrange Read Message

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一樣,這一代的 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enger 與 Google Hangout 都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工具。但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不一樣的,除了 Whatsapp、Line、FB Messenger  與 Hangout 都更關注「Mobile」之外,就是這些溝通軟體都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新功能:

已讀訊息

說真的,技術上,已讀訊息是一個非常小的功能,你問任何一個工程師,他都會跟你這說不過就是資料庫的一個 0 變成 1,然後把它推播給「寄件者」而已。

但如果你觀察消費者,這個功能顯然對他們非常非常的重要。TO 的 Chloe 昨天寫了一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戀人絮語: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側寫包括「已讀」在內的種種新科技社交現象,一夜之間馬上得到超過 3,600 次分享。

關於已讀,她精闢的說:

…曠男怨女在 Line、Whatsapp、FB Messenger 傳達一句句隱晦的愛意和邀約:「你在幹嘛?」、「聽說《環太平洋》很好看耶」,然後,隨時翻出手機看訊息已讀了沒、對方回傳了沒、對方上線了沒;曖昧男女被通訊軟體制約地一塌糊塗,然後在已讀不回的等待煎熬裡,咒罵已讀真是天殺的發明…

但與其說這樣的現象是「制約」,不如說它其實是挖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一種想要趕快得到回應,趕快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的人性趨向。

「渴望」與「必須」

這讓我連想 Nir Eyal 的這篇「Why Behavior Change Apps Fail to Change Behavior」,他提到人們的需要其實分為「Wanna」與「Hafta」。Wanna 也就是 Want to 的縮寫,是你內心渴望要做的事情 ─ 偷懶、愛現、見到心愛的人、吃一頓大餐、看五月天演唱會,這些是很情緒性的、感性的、衝動的事情。相對的,Hafta 是 Have to 的縮寫,是你大腦認知到必須要做的事情 ─ 工作、課業、運動、少吃一點,這些是很理智的、受壓迫的、邏輯上知道這樣做比較好的任務,但也往往是我們情緒上最想要逃避的事情。

失敗的網路服務與 App,往往就是針對了 Hafta,卻沒有滿足到 Wanna。最好的例子就是自從有網路以來,無數勇者戰死的「旅遊行程安排」沙場。照理來說,消費者去旅遊前,當然「需要」也「應該」安排行程,因此做一個好用的 Trip Planner,理當會有市場。但事實證明,二十年的網路下來,沒有任何一個這樣的網路服務得到應該有的巨大成功。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們,「想要」懶惰、「想要」逃避、「想要」到時候再說。

觀察實體的旅遊業就會知道,人們都了解「自由行」比較能夠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而「跟團」則常會因為旅行社想多賺錢而被安插怪異的購物行程。但事實是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跟團,也就是把行程安排「外包」給旅行社。歸咎原因,大家雖然「知道」自己安排行程是有最棒旅遊體驗的 Hafta,但「不要去想它」卻是每天已經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的 Wanna。對絕大多數人而言,Wanna 通常會戰勝 Hafta,因此 Trip Planner 是一個很難有巨大成功的產品。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絕大多數的卡路里管理、運動規劃、婚禮計畫等類型的 Apps,都犯了類似的毛病。相對的,少數抓住了人們的 Wanna 的產品,則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好成績。RunKeep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完全抓住了人們「愛現」的心理,我認為那是它獲得運動者愛用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我從這裡面得到的啟發是,在設計產品時,重點不是功能在技術上的複雜度,而是它們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尤其是能不能打中他們的 Wanna。已讀訊息是這麼樣一個簡單的東西,但卻完全命中了曠男怨女的心態,難怪這東西被如此被廣泛的複製,也被如此廣泛的討論著。

___

關於行銷的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追蹤

(Photo via TechOrange)

品味:幫實體商店按讚的 Fliike

July 12th, 2013

Fliike by Smiirl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Facebook 興起後,很多店家主人會利用閒暇時間經營粉絲團。但當我在 Facebook 好不容易累積了許多粉絲,似乎又與路過的人們沒什麼關連。如果能讓他們知道這個人氣,或許會讓更願意進來逛逛?為了連結「線上與線下」,巴黎的新創團隊 Smiirl 設計了 Fliike 這個優雅的產品。

Fliike

它的功能非常簡單,就是顯示你經營的 Facebook 粉絲團現在、即時的粉絲人數,讓我們來看看影片:

Fliike by Smiirl

當然 Fliike 需要 WiFi 訊號,第一次使用時也需要簡單的設定才能綁定粉絲團,但我認為那些都不是這個產品的重點。既然要讓店家擺在門口、櫥窗,除了顯示即時粉絲數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的外觀、整體設計,能不能與店家想呈現的「風格」融合,才能達到吸引顧客,卻不減損店家品味的目的。

我認為 Fliike 簡約又經典的設計可以與不少店面風格配搭,但例如重金屬、嘻哈,或是高級餐廳,大概都很難把這個物件擺在門口。另一方面,用線上的資訊去影響線下的消費,的確是接下來世界必然發生的事情。所以,Fliike 率先做了嘗試,但我想在這個物種裡面,應該還會非常多的突變與演化發生。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常分享在 Instagram,歡迎追蹤

品味:正在變平的世界

May 3rd, 2013

Windows Phone 8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這兩年科技圈開始緩緩吹起一股「平面風」,從 Facebook、Google 到 Apple,大家紛紛把 Logo、網站、App,甚至是 OS 的使用者介面越改越平。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一波風潮主要帶頭的似乎是微軟,他們在 2012 年推出的 Windows Phone 8 率先採用了完全平面化的設計。

接著在去年的全面 UI 大改版中,Google 也跟上了這個潮流:

Old Gmail

New Gmail

近期,Facebook 也把 Logo 以及網站上的許多 Icons 平面化了:

Facebook Logo Flattening

Facebook Flattening

最後連 Scott Forstall 走後,改由 Jony Ive 主導的 iOS,也傳出將在 7.0 版推出時大幅度的平面化

Apple Podcast App

當然 3D 立體、擬物或是平面,圓角或是方框,各自都有它們的擁護者。但不同的風格的確會讓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感受,當平面變得現代、時尚,立體就有可能會讓使用者感到比較傳統、復古。因此我鼓勵大家有空多欣賞別人的設計,感受不同設計給你的不同體驗,才能在做自己的產品時,選擇最適合你品牌精神的設計風格。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一起研究設計,做好產品。

(Images via waddingtoncrushpath, betanews, 9to5Mac)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