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jobs’

你的工作是前景大好,還是瀕臨絕種?

July 30th, 2014

I don't envy your job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 2004 年根本不存在,亦即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 Richard Riley (前美國教育部長)

求職網站 CareerCast 分析了美國勞工局的資料,歸結出了 10 個在美國瀕臨絕種的工作

10 Endangered Jobs in US

 

總體來說,這些工作幾乎都面臨了「產業更迭」與「科技進步」的雙重挑戰。以郵差為例,這個工作同時面臨了 Emails 與 WhatsApp 取代實體郵件的用戶板塊位移 (Paradigm Shift),以及美國郵局為了降低成本、提昇效率,大量改以機器取代人工梳理郵件的趨勢,因此郵差的工作在未來 8 年恐將大幅減少 28%。

又以報紙記者為例,他們面臨了讀者時間與廣告營收同時遭網路 (與行動) 蠶食的巨大板塊位移,加上在網路發達的今日,記者取得資訊越來越有效率 (因此需要的人員越少)。如此雙重夾擊下,未來 8 年要減少八分之一人數是可以想像的。

當然你的職業不一定有在這個列表上,而北美與台灣各行各業的情況也一定有所出入。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你所屬的產業正在被網路顛覆,或者企業的生產力可以透過軟硬體的投資大幅增加,則這個行業在現在開始的未來,將很難再提供它的從業人員好的職涯發展。

不想被時代的巨輪淹沒,想要加入更有前景行業,或許網路是一個你可以考慮的選項。2014 夏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正在熱烈進行中,共 40 家明日企業提供 104 個職缺等你加入。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Photo via anomalous4, CC License)

三四五對不起七八,但你不必對不起自己

April 22nd, 2014

Sunflower

那些二、三十歲的七八年級台灣年輕人,對目前台灣掌握權力及財富的三、四、五年級生早已極度不滿,過去這些七、八年級生一直活在上一輩的陰影中,也容忍了社會對他們汙名化的描述,而現在他們對台灣的現行體制已經徹底失望,決定要起身行動,作出改變

何飛鵬:七八顛覆三四五

如果這次的太陽花運動展現了任何事情,那就是傳統媒體、工商團體等社會資源雖掌握在三、四、五手上,但網路足以與之抗衡,甚至徹底顛覆他們,且三四五完全無力招架。

我深深認為,要改變台灣現狀,幫年輕人找到舞台,為這個社會注入新的正向能量,找到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發展網路相關產業是重要的關鍵。

網路的顛覆才剛開始

很多人會說,網路不是已經發展很久了。的確如此,但以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個產業對人類社會的顛覆,才剛剛開始而已。舉例來說,台灣每年的零售總額有 3.5 兆左右,雖然電子商務行之有年,但也僅僅佔這個數字的 8-10% 而已。過去電商被 PC 綁在桌面,但現在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它終於有機會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的進入我們的生活。

想像 20 年後的世界,所有交易勢必全面電子化,而電商在其中將扮演關鍵的核心的角色。也就是說,即使台灣的零售未來都不成長,電子商務 20 年內將有 10 倍的成長空間。今天台灣的電商產業能夠支持 PCHome、Yahoo 購物中心、Momo 購物等至少 3 家年營收百億等級的企業,明天這個數字可能要增加到 30 家。

電商正在取代貿易的地位

此外,過去人們靠著貿易來流通全球的商品,但現在人們靠著電商去買外國的東西。過去貿易強大的國家,可以產生大額的出超,貢獻經濟成長。現在開始電商強大的國家,才能夠有這樣的地位。因此過去許多三四五提著一卡皮箱做跨國貿易,找到了他們的舞台,也貢獻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現在的七八,舞台將從皮箱換成電腦,事業將從貿易喚為全球性的電子商務。

加入網路產業

當然加入網路產業不是解決年輕人問題的唯一解,也不是幫台灣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但我認為,對這些從小生長在數位世界的年輕人來說,網路是一個更容易發揮、更能彰顯你們能力的舞台,也是一個三四五的控制與陰影非常薄弱的地方。

的確,國家、社會、世代對不起我們的年輕人,但年輕人不必對不起自己。當整個世代都聰明的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那麼大家集合在一起的力量就能顛覆這個囚犯困境。

在加入網路產業之前,如果你興趣多了解這裡面的機會,這個星期六 (4/26),AppWorks 將與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共同主辦「2014 夏季新創公司正職 /  實習媒合會」,共有 48 家新創公司將提供超過 150 個工作機會,其中包含 28 家 AppWorks 畢業的網路企業,都可以在那裡一網打盡。

NTU CEP Job Fair

此外,AppWorks 的求才專區中,也有我們投資的網路公司的最新徵才資訊。

改變世代的命運,從每一個人開始,用網路的力量,給三四五一點顏色瞧瞧吧,各位!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更多我的觀點

(Photo via graceshome, CC License)

品味:《賈伯斯》

September 25th, 2013

Jobs Ashton Kutcher

昨天晚上在 GameApe 創辦人 Luke (徐人強) 的邀請下,欣賞了《賈伯斯》的電影特映。

這是一部相當有野心的電影,從 Steve Jobs 的大學歲月開始描繪他的人生軌跡,一路到 1997 年重返 Apple,2001 年推出第一代 iPod,為蘋果開啟新時代的那一刻為止。

Jobs Official Trailer

當然要很感謝 GampeApe 舉辦這次特映會,讓我有機會搶先看到這部重要的電影。不過兩個小時下來,我的感想是可惜,一部講 Apple 故事的電影,卻沒有吸收到 Jobs 精神最重要的精髓。

很明顯的,這部片子從一開始的 TA 設定就有問題。這樣一部電影的 TA 可能有兩種:少數的「蘋果迷」與絕大多數「有興趣看看 Jobs 傳奇」的人,而兩種 TA 想要看到的劇情顯然是相當不同的。《賈伯斯》犯的第一個毛病,就是做了一台 iMac Pro,想用一部電影滿足兩種人的需求,難度太高,也顯然沒有辦法達到那個目標。

舉例來說,在描述 Steve Jobs 重返 Apple 的過程時,導演花了近 5 分鐘的時間交代他與 Jonathan Ive 一見如故的經過。這段故事本身對於果粉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但如果你是非果粉的觀眾,應該會覺得一頭霧水,花了這麼多時間把 Ive 這個角色介紹出場,但接下來的故事裡卻完全沒有任何他的橋段,簡直是莫名其妙的安排。

但對於果粉來說,這部電影又太過強調「模仿秀」與灑狗血的台詞。短短 2 個小時內,編劇幾乎把所有 Steve Jobs 名言都塞入對話裡面,再加上 Ashton Kutcher 誇張的模仿,過分超越真實的整體感覺反而讓它成了「全民大悶鍋」,很難讓人認真去體會故事背後想傳達的意念。

事實上,為了校正對 Steve Jobs 的印象,回家後我還特地找出了 1997 年他在 WWDC 登台的片段,顯然與 Kutcher 在電影中的詮釋有極大的差異:

Apple’s WWDC 1997

當然這部片子還是有一些小亮點。Jobs 先拿到 50 台 Apple I 訂單再回頭想辦法製造的故事,非常的 Lean Startup。好幾個講 Mike Markkula 試圖教導 Jobs 去平衡自身熱情與股東利益的橋段,也是所有創業者都會面對的課題。蘋果「企業化」後 Jobs 與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 漸行漸遠,Woz 因為無法適應而離開那段故事,我認為詮釋得相當好,也是創業過來人都會有的經歷。

無論如何,《賈伯斯》應該是所有科技創業者都會想看看的電影,有沒有需要花一筆錢去電影院欣賞,我想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預算決定。但看之前如果你別抱著太高的期望值,或許能從種種關於 Jobs 成長歷程的描繪中,得到一些創業的啟發。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Image Sourc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