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Kickstarter’

品味:Thermodo 把智慧手機變成溫度計

March 15th, 2013

Thermodo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今天要分享在 Kickstarter 上找到的新玩意兒 — Thermodo,一個把你的智慧手機立馬變成溫度計的小東西。先來欣賞一下影片:

這個由丹麥四人小團隊 Robocat 所設計的智慧手機小配件雖然只有一丁點大,但它能準確量測並且告訴你所在地的氣溫。我喜歡它的地方是它簡單到了極致,不需要學習,只要插入手機就可以開始使用。Thermodo 的功能也一點都不囉嗦,就是把溫度量出來,然後透過 Smartphone App 來告訴你這個溫度。而由於這個極簡的裝置實在太小,為了方便攜帶,Robocat 還非常細心的設計了一個鑰匙圈,讓你不致於丟掉它。

Thermodo

當然量氣溫只是一個方向,同樣的概念,我想還可以被延伸至很多地方,像是量體溫並且透過 Smartphone App 記錄變化就是一種。另外,很多人在設計 Smartphone 配件時,都會想要用藍芽、WiFi 等先進的通訊方式,但結果往往讓裝置非常龐大,需要另外充電,並且讓一般人很難學習、設定。但很多時候,其實一個簡單的耳機孔傳輸就可以解決達到同樣的目的,並且讓裝置容易非常非常多。

今天的 Thermodo 為我們做了完美的示範,希望你有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都分享在 Instagram 上,歡迎收看

(Photos via Kickstarter-Thermodo)

工業革命進入尾聲,市場革命正要開始

March 5th, 2013

Mark Zuckerberg at Startup School

二十世紀是人類大躍進的 100 年,這個躍進的過程主要由生產端的「工業革命」所驅動。工業技術與資訊科技的進步造就了生產效率的不斷提昇,再加上資源的大量開採,我們得以用越來越低的成本,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

衣服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的曾祖母是 1908 年出生的,她說年輕的時候物資缺乏,衣服都是自已找布來縫,每個人只有幾件,破了再補,補了再穿。到我了我母親年輕的時代,開始出現量產,尤其是尼龍塑膠製的衣服,但售價仍是昂貴,每個人到過年時可能買個一、兩件新衣服。到了我們這一代,量產的衣服很多便宜到跟便當差不多錢,每季買個幾件衣服,每年買十數件甚至是數十件的大有人在。

工業革命帶來了 100 倍以上的成本下降,也創造了 100 倍以上的銷量增加。

但種種跡象顯示這個革命已經走到了尾聲。原物料方面,石油、金屬、能源等我們賴以製造的資源開採量越來越難增加,因此導致價格也開始震盪走高。而中國等「世界工廠」本身經濟開始富裕後,產線上作業員的成本也無法再更進一步壓低,甚至開始有反漲的現象。

也就是說,過去一百年來工業革命藉由不斷降低成本來增加銷量的公式,已經接近地球的物理極限,未來要再出現十倍、百倍的突破,需要有驚人的科技躍進 — 節能或許是個方向,但一座工廠要省下 10 倍的電力是非常困難的。

但也就在工業革命進入尾聲的同時,另一個革命正在興起。這個革命不是透過「Cost Down」去壓低「既有產品」的生產成本,所謂「下放式創新」與「效率式創新」,接著經由「降價」來創造市場價值。這個革命是透過在真實的市場裡面實驗、測試、修改,從那裡挖掘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求,創造出新的產品種類與新的價值訴求,用「Value Up」來帶給人們全新的價值。

這場革命從軟體開始,無論是 Google, Facebook 還是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都帶給消費者許多全新的價值。近來它開始蔓延到硬體,從 Kickstarter 到 Indiegogo,每天有無數個新品種的商品,在消費者明確指名購買下被生產出來。

市場革命的背後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那就是過去 20 年來「全民大上網」這個運動。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可以如此大規模並且即時的了解消費者的各種行為與需求,因此能夠從那邊創造出來的新產品、新服務與新市場價值,當然非常龐大。

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普及,因此讓所有人都可以上網、隨時上網,讓提供網路服務變得非常便宜,也讓各式小量生產製造變得可能。這些供應端的 Paradigm Shift 完成,現在反過來將造成市場端的革命。

這就是我們所處在的時代。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nspired by VentureHacks; Photo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Kickstarter、AngelList 與募資革命

January 31st, 2013

Kickstarter 2012 Stats

Kickstarter 日前公布了他們的「The Best of 2012」年度總結,其中這張圖大概會讓很多人震驚。創立短短三年,Kickstarter 已經成長為一個 3.2 億美金的募資管道,一年有 220 萬人參與贊助,讓將近 2 萬個計畫得以成功進行。

相較之下,北美的創投產業一年投資約 400 個種子期案件,總金額落在 9-18 億美金的範圍。而專門幫種子期公司找天使的 AngelList,目前一年約幫助 1,000 個種子期的公司募資,總金額是 1.4 億美元左右

對比到台灣,我們的創投產業一年投資種子時期公司約新台幣 3.2 億,類似 AngelList 的服務尚未出現,而類似 Kickstarter 的有成立不到一年的 FlyingV ,目前協助的募資金額大約在數千萬台幣之譜。

單純從「募資」的角度來看,Kickstarter 與 AngelList 這類型的服務其實是一種「去化中間人」的概念。傳統的創投模式,管理的基金來源多為企業、金融業與各式的退休基金、校務基金,是一個非常多層次的資金通道 — 個人先把錢拿去投資企業的股權、買保險、存放退休基金或贊助校務發展,再由企業、保險、基金經理人代替個人決定要把錢放在哪一種投資工具,其中一部分放在創投基金的,再由創投經理人決定要投資哪些新創企業,新創企業得到了資金,再生產商品去販售給個人。

傳統上這樣多層次的專業管理有許多好處:

  • 決策成本:個人有自己的工作與興趣,往往不想花過多的時間在投資決策上,所以合理的解決方案是外包給專業經理人處理。
  • 資訊的取得與分析:好的投資決策需要充足的資訊與知識作為基石,但個人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花在資訊採集與研究上,在這方面專業的資金經理人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 分散風險:投資一定有風險,如果要降低「非系統風險」,也就是避免踩到地雷,必須把資金分配在一個投資組合之上。在這方面,機構往往也比個人有規模經濟。
  • 進入門檻:尤其在創投,僅有不到 10% 的案件會產生 90% 的投資報酬。因此,好的投資機會往往是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當募資方有選擇的權力,則往往專業、有長期聲譽的投資機構比較容易進入。
  • 交易成本:創業投資案件往往有簽約、文件往返處理、申請註冊、會計、律師等固定成本,所以能夠一次投資較大金額的機構投資人,也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 後續追蹤管理:投資之後,個人往往也沒有太多時間追蹤管理這些資產。相對之下,專業投資機構除了可以積極管理下檔風險,往往也可以正面協助被投資公司的種種業務,增加投資的期望值。

但它也有一些壞處,例如:

  • 規模不經濟問題:機構投資由於較有規模,為了滿足管理與交易成本,一定會有投資金額的門檻,相對也讓小型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 管理成本:每一層次的專業經理,勢必要收取管理費用,這是資金的損耗,也降低個人最終的投資報酬期望值。
  • 代理人問題:上述所有「好處」發生的必要條件是專業經理人的一切行為,必須以最大化股東利益為依歸,當然在現實的世界,一定無法 100% 達成。

也因此,在每筆募資金額小,風險因此容易分散,並且決策成本低,資訊取得與分析相對容易,無明顯進入門檻,且交易成本低時,這樣的案件其實適合跳過傳統的多層次創投路線,直接讓小企業去面對個人去募資,因而解決規模不經濟問題,並且省下層層的管理成本,避免掉代理人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到 Kickstarter 的平均每案的募資金額只有 1.8 萬美金,而每個個人的貢獻值更只有 143 美金,因為這些案件大多是以「預購」的方式成立,個人只是「貸款」給企業去生產產品,生產完成後個人則得到商品作為投資報酬,這個決策非常簡單,風險在個人能承受的範圍內,也不太需要後續的追蹤與管理。

相對之下,在 AngelList 上,決策、交易成本稍高,並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投資後追蹤管理的種子案件,它的平均每案金額就拉高到了 14 萬美元左右。而決策、交易成本更高,需要非常專業的投資後管理的創投種子案件,每案金額則更進一步拉高到 200-500 萬美金。

從這個角度看去,Kickstarter 與 AngelList 帶來的其實是募資的「下放」,填補了傳統創投模式因為規模不經濟所沒辦法觸及的低金額募資市場,讓 1 萬到 100 萬美金等級的募資計畫,能夠有更高的成行機率。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收聽我的碎碎念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