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有聽過 Mark Wahlberg (馬克‧沃博格) 這個人,但是我保證你看過他的作品。 年紀跟我差不多的人,大概都有印象的他在《不羈夜》(Boogie Nights) 裡面的演出 (沒錯,就是那位頂港有出名的大鵰男)。稍為年輕一點的朋友,他就是 HBO 熱門影集《大明星小跟班》(Entourage) 的製作人,也常常在裡面客串演出他自己。除此之外,Mark 還主演過《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所向披靡》 (Invincible) 等賣座電影,除了《大明星》,目前手上還握有《In Treatment》、《How to Make It in America》等當紅影集的製作。
另一位來自波士頓的 Mark
通常能夠像 Mark 這樣在好萊塢縱橫十數載,從演員一路當到紅牌製作人,手上同時有這麼多個好案子在進行,如果不是家世背景雄厚,就要是知名演員的後代,否則至少也是系出名門教育。但 Mark 卻跟這些東西一點都扯不上關係,事實上,他出身於離好萊塢十萬八千里的波士頓,貧窮的 Dorchester (多切斯特) 區中一個黑手家庭,共有 8 個兄弟姊妹。自小父母離異,Mark 為了求生計,14 歲便輟學,接著過著小混混的販毒生涯。到了 16 歲,他就因為在街頭和人起衝突被捕入獄,服刑的 50 天。他痛定思痛,決定要遠離犯罪,個頭不高的他並且開始鍛鍊身體,永遠不要再讓人欺負。
出獄後他開始抓住機會,先用 Marky Mark 的藝名出了一張唱片《Music for the People》,迷倒了一堆中學女生 (沒錯,他可以說是當年的小賈斯汀)。接著 Calvin Klein 看上了 Mark 的身材,大膽啟用他當內衣模特兒。可惜剛搬到好萊塢的 Mark 性情仍舊暴躁,常常在派對上和別人起衝突,甚至還跟瑪丹娜的保鑣幹架。最後捲入種族歧視的紛爭,第二張專輯賣得很差,歌手生涯也就此打住。但是 Mark 並沒有因此放棄,他決定轉型成為演員。第一部電影《Renaissance Man》初試啼聲,就獲得好評。努力了三年,終於讓他拍到《不羈夜》,從此才讓世界認識了他,然後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
燃燒鬥魂
今天花了那麼多篇幅講 Mark 的過去,只是想要你們了解一下他的出身背景,接著你就能夠體會他為什麼變成這樣一個精實的創業家。話說去年 Mark 製作了一部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結果獲得了七項奧斯卡 (Oscar) 提名,並且贏得了其中兩座金人。這麼多獎項,所以這是一部藝術電影?不,它的票房非常好,目前為止全球總共賣座 1.3 億美金。所以它是一部好萊塢 Feature Film (主題電影)?不,Mark 只花了 2,500 萬美金製作。(相對的,去年北美票房差不多的《慾望城市2》,總共花了 1 億美金製作。)
所以,當前幾天在 37Signals 的網誌刊出這篇「How “The Fighter” shot 35 days worth of fight scenes in only three days」,這部電影的故事當場變得非常有趣,非常值得我們創業人參考。原來,Mark 只需要四分之一的預算去拍這部電影,因為他沒有因循常規。他跟很多導演聊過,都跟他說要拍攝劇本裡面的拳擊片段,至少需要一整個月的時間。但是 Mark 計畫在 33 天內完成整部電影的拍攝,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於是他決定採用非傳統的方式。Mark 在 DVD 附的專訪片段裡面說:
這些老導演問:「你們怎麼可能在 33 天內拍完這部電影?」我說:「因為我會用 3 天拍完 35 天分的打鬥畫面。」他們接著說:「怎麼可能?那永遠不會成功。」我說:「不,我們會成功,因為我不拍特效,而是要用真實的對戰入鏡。」
我不斷的跟 HBO 說這些對戰畫面會是一鏡到底,他們根本無法想像會發生什麼事,他們腦中只能想到:「萬一你漏掉了一個鏡頭,怎麼辦?」我們每天早上給他們看我們當天要拍的畫面,然後就叫兩個拳擊手不斷的對打,一次又一次。你怎麼可能需要 20 天?幹嘛?幫對方打手槍嗎?還是要花在補妝上面?還是回去休息室睡午覺?
沒錯,就是這個精神,當全世界都被傳統的框架鎖住時,身為一個創業人,你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不能?」,你應該質問他們的思考邏輯,你應該要勇敢的創造新的可能。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只能活在自己知道的邏輯之中,不願意花時間去想為什麼這些邏輯會存在。但是身為一個創業人,你不能被他們說服,更不能容忍自己變成他們的其中一份子,你要想的是突破、突破、突破。
我常說的:「Good entrepreneurs hack, everything!」,從今天開始,請跟 Mark 一起燃燒鬥魂吧!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4/22 (五)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kathmandu@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