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ark Zuckerberg’

流言終結者 #3:「我們要避免失敗…」

July 9th, 2011

中式的教育比較威權,所以架構往往是說一動、做一動。老師教的公式,不要問為什麼,趕快背起來。背得熟,就是 100 分,記不好、用不對,那就是 0 分。十多年這樣的體制下來,年輕人也被訓練成了盲目追求「答對」的機器,似乎這個世界除了那一個「正確」的答案,其他選項都沒有任何意義。

除此之外,幾千年下來的科舉制度,對這件事也沒有幫助。小孩子往往被父母警告,你必須要考上好高中,否則就沒有好大學,然後就沒有好工作,彷彿只要一次失敗,就足以宣告一個失敗的人生一樣。

所以當年輕人有些創業的念頭,跑來找我,往往第一個問題就是:「Jamie, 請問我們要怎麼避免失敗?」在他們眼中,創業「成功」似乎就跟考試一樣,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萬一不幸答錯,那就得遭受一輩子的恥辱。

每次碰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其實都很簡單,那就是不要出來創業。倒不是因為我不想負責,而是因為創業,幾乎保證一定會失敗。事實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創業者,是在沒有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失敗之後, 才找到一些成功的,這點在其他產業成立,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業更是明顯。Google 當初想把搜尋引擎用美金 100 萬賣給 Yahoo,想不到連這麼便宜的價格人家也不買單。在創辦 Facebook 之前,Mark Zuckerberg 做了一個校園美女評比網站,被哈佛校刊罵到臭頭。2000 達康股災後,Amazon 股價從 106 塊跌到 6 塊,創辦人 Jeff Bazos 被評為網路史上最大的騙子。像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好幾百個。

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網路公司最後的成功,其實根本是從失敗中學習之下的結果。現在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網誌平台,有 6,000 多萬人在上面發表文章的 Blogger,當初創辦的原因根本不是想要做部落格。1999 年,Evan Williams 和他的兩位夥伴創立 Pyra Labs,目標其實是想做出全世界最棒的「線上專案管理」軟體。可惜辛苦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把 Pyra 的軟體推出去後,卻發現並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一邊努力改進產品,一邊想著要怎麼辦的三個人,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把內部用來寫會議紀錄的軟體丟出去,想不到大受歡迎,最後才生出了 Blogger。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網站 Flickr,也是意外之下的產物。2002 年,當 Caterina Fake 和他的老公創辦 Ludicorp 時,本來是想做一個萬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的。想不到遊戲還沒做出來,卻發現使用者非常愛用 Ludicorp 的聊天室來分享照片。心裡雖然掙扎,最後他們還是決定把這個功能抽出來,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 Flickr。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創業能不能成功、如何成功,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說穿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市場這麼大,裡面當然有非常多的機會,只是等待你去發掘。但是這些機會你坐在家裡面想破頭也想不到的,唯有當你自己跳到海中間,才能夠體會到哪裡暗潮洶湧,哪裡魚群聚集。所以,創業其實根本不用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會教你很多事情,讓你跟成功越來越接近。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乾脆抱著多多失敗用力失敗的精神去面對它呢?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7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大學有教的創業

June 13th, 2011

看過電影《社群網戰》的人或許對 Peter Thiel (彼得‧帝爾) 這個角色有點印象 — 在穿著睡衣惡搞矽谷金字招牌創投 Sequoia (紅杉資本) 後,顯然對資本家沒什麼好感的 Mark Zuckerberg 和 Sean Parker (Facebook 當時的 COO/Napster 的靈魂人物),回過頭來居然拿了 Peter Thiel 的錢。看到這裡你一定納悶這個 Peter 到底是何方神聖,我跟你說,他還真的是一個神聖。

Peter Thiel

Peter 是 Stanford 的法學博士,也是超級成功的線上金流公司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和學弟 Max Levchin 在短短四年內把這家公司從沒有搞到獨大、掛牌上市,再以 15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eBay。但如果只是這樣那 Peter 還不足以稱得上神聖,更重要的是當你以為搞一個 PayPal 已經夠忙了,錯!在同一時間,Peter 還另外搞出了另一家公司 — Clarium Capital,管理過高達 80 億美金資產的避險基金 (Hedge Fund)。沒錯,線上金流和避險基金,Peter 不只是神聖,簡直就是三頭六臂。

20 Under 20

所以當前後創辦、投資了 PayPal、Facebook 還有 Zynga 的 Peter,前陣子突然跳出來辦了一個「20 Under 20」的計畫,號召 20 個 20 歲以下的年輕人,別再讀書了,休學跟他一起創業、試著改變這個世界,北美輿論當然一片嘩然。討論尤其著重在 Peter 拿了 Bill Gates 和 Mark Zuckerberg 這兩個輟學創業的特例,去廣泛的套用在年輕人身上,是否太過偏頗。

Mark Suster 看法

關於這個 20 Under 20 計畫,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也在幾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許多觀點我還頗認同 (中文可以參考 36 氪版)。他認為 Peter 辦這個計畫的目標 — 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 — 非常有價值,他也非常的佩服。但 Mark 警告大家別輕易模仿,因為這也許就只有 Peter 可以做,只有他真的能夠吸引到 20 個足以成為「例外」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 Mark 認為大學還是有很多關於創業的「教育」,包括人脈和領導特質等等,或許被忽略了。

我的經驗

我自己是大三升大四那年,也就是 21 歲時,跟幾個籃球隊的學長、朋友一起出來創業的。沒錯,我們創業在做的事,並不是台大教授教我們的,事實上,那時的台大大概沒有一個敢說比我們懂網路或是電子商務。但是我們的團隊,我必須承認,是台大給我們的。我們的研發小組,是一群台大資工的學弟;我們的財務長,是台大財金的學長;我們的法務,是台大法律的同學;甚至連我們的貨車司機,都是台大經濟的學弟。

當然這個團隊聽起來很了不起,當年說穿了也只是各領域的菜鳥、臭皮匠一群。重點是經歷了一段共同奮鬥的過程,後來雖然各奔東西,我們這群人到現在都還是無話不說的好夥伴。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大學隊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唯有在一所好學校,你才能認識到一群一輩子能夠互相依賴、各行各業的精英,天知道我們哪一天不會再聚在一起做些什麼。

此外,大學還有另一個很重要價值,那就是「基本的信任」。雖然創業者大多不會用學歷去看人,但這個社會上創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依賴一些「客觀」的條件去形成對一個人主觀的判讀。所以,當你可以提出你是某個大學的畢業生,大家至少可以推測你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而這一點在碰到「校友」時更是明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考驗,也比較容易化解剛認識的陌生。當然,這樣講不是說光靠學歷或是校友關係,就保證你可以成功的贏得人家的信任,但實務上來說,它的確能讓第一關的「轉換率」稍微提高一些。

所以,大學雖然沒有教創業,或是教了不少錯誤的創業,但是如果你問我大學四年有沒有用,該不該輟學去創業,我還是會跟你說,考慮清楚再跳。

(Image via pedrovezini, CC license)

Facebook 效應 — 看網路的真實化

March 29th, 2011

還記得電影《社群網戰》嗎?如果你當初看完是會心中澎湃、想要創造點什麼的那一半,那麼恭喜你,你跟我們一樣都是創業者。現在,正版 Mark Zuckerberg 創業故事《The Facebook Effect》一書的中文版 — 《Facebook 效應》,終於上市了。在裡面,你可以在看到比電影情節更接近現實的內幕,像是 Mark Zuckerberg 如何從哈佛校園裡把 Facebook 發射出去,又如何在矽谷一步步壯大實力,最後打敗宿敵 Myspace 的故事、全部的細節和值得創業者學習的種種典範。

很榮幸能夠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個貨真價實的創業故事,也能夠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Facebook 與網路的真實化

我和 Facebook 的第一類接觸,是在 2004 年的秋天,也就是剛搬到紐約,開始在 NYU Stern 攻取 MBA 學位的那年。開學沒多久,收件夾出現了一封請加入 NYU Facebook 的邀請函,心中懷著「啊!這就是美國人的 PTT 吧!」一般的想法,便去註冊了帳號。

可惜進去之後才發現當時只有半歲大 “The Facebook” 在 NYU 還不是頂受歡迎,我的 MBA 同學幾乎沒有人在上面,搜尋 Stern 則盡是一堆大學部的小鬼頭。沒有人能加好友,一個社群服務就沒什麼好玩的,但又怕亂加小學妹被冠上研究所之狼之類的奇怪頭銜,於是這個帳號也就只能暫時這樣擱著。

有趣的是我 96 年進台大,剛好目睹 PTT 97 年開始的起飛過程,04 年進 Stern,也剛好趕上 Facebook 隔年秋天開學後,在全美大學橫掃千軍的景象。到了 06 年初我和幾個 MBA 同學組團隊準備要創業,MySpace 已經成為社交網路的代名詞,而 Facebook 則已經是全美學生必用的人際服務。

很多人以為 Facebook 不就只是另一個社群網站,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可就錯得離譜。Facebook 和之前的社群最大的不同,是「真實性」。人們在 Facebook 上,使用的是真正的姓名,交往的是真實的朋友。這可是網路普及 20 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在過去,網路上的使用者被稱為「網友」,因為每個人都冠著一個用英文和數字組成的代號,大多時候你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能不能信任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Facebook 出現以後,這件事情完全被扭轉了過來。人們開始用真實身分在網路上發言,你可以查到這個人的身家背景、社交圈子、甚至是共同的朋友。於是,網路上的資訊不再是來自匿名人士的小道消息,你完全可以從發言人的身分,輕易的評估這些資訊的可信度。也就是說,Facebook 讓網路和真實社會,首次變得非常一致。

另一方面,Facebook 的興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電腦發展了 70 年之後,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了解了人類的社交關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從今天起,所有的網站、所有的應用、所有的軟體,都可以透過這些社交資料,來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服務。還在考慮要不要登入一個網站嗎?如果它跟你說你的好友已經有 15 個人加入了呢?不知道附近哪一家餐廳好吃嗎?打開智慧手機看看最多朋友推薦的美食如何?

所以,當你在看這本 Facebook Effect 的時候,我希望你記住上面這兩件事情 — 一個是電腦史上,一個是網路史上,兩個最大的躍進。而帶來這樣大規模改變的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和他的 Facebook 團隊。你將會看到他們是如何的從摸索中,找出這樣的方向。你也會從他們的軌跡中,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會如何的被他們顛覆。

各位,歡迎來到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網路與真實不再有差距的未來,一個 Facebook 效應充滿著我們四周的未來。你必須要深入了解 Facebook,因為你的生活已經在被它改變。

PS. 謝謝大家幫忙成功「集氣」,《Facebook 效應》正在進行上市當日 (3/29) 69 折活動,只有一天,要買要快

PPS. 感謝大家的支持,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收件至昨晚 (3/28) 已成功落幕。我們總共收到 70 個團隊的申請 (!),我一早起來就等不及把這些申請書通通看完,結論是這批團隊好優秀。所以,接下來我們會邀請大多數的團隊進行面談,然後非常用心的選出最有潛力的團隊進駐 appWorks 育成。真的非常感動這麼多年輕新秀願意出來創業,我們一定會努力把育成計畫辦好來服務大家,加油!

(Image via imutto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