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obile Internet’

讓實體店家傷透腦筋的「Showrooming」

March 28th, 2013

Shopping In Store

Showrooming: 在實體店家內檢視某個商品後卻不購買,接著再到網路上用更低的價錢購得該商品的消費行為。

實體店家們一定很懷念當年網路被拴在桌面上,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井水不犯河水的日子。但那個日子早已結束了,自從行動上網近五年開始普及後,Showrooming 成了一個在全球消費者間流行起來的運動。

根據 IBM 的一個研究發現,在中國,有 26% 的消費者說他們有這樣的習慣,印度有 17%,美國則是 7%。根據另一份 Forrester 的報告,在美國,有 20% 成年人會在店裡用手機上網比較價錢,之後有 33% 的人會因此在網路上或是別的店家內購買該商品。已經有 Showrooming 習慣的消費者,96% 說他們未來計畫持續這樣做,甚至會更頻繁的 Showrooming。

也就是說,智慧手機普及給了消費者隨時隨地上網比價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正在讓實體的「賣場」漸漸退化成「展場」。尤其是越高單價的商品,消費者越有理由比價,而展售這些商品的賣場也就越危險。

首當其衝的就是高單價、低毛利的消費電子 (俗稱 3C) 通路,在北美,就連龍頭 Best Buy 都已經兩年沒有賺錢,並且從一年多前就在破產邊緣掙扎。比 Best Buy 小很多,只擁有 1,750 家店的 Radio Shack 也沒好過到哪裡去,他們的獲利從 2011 開始大幅下滑,到了 2012 年也正式陷入淨虧損的領域。

很多實體店面開始討論要如何擊敗 Showrooming,畢竟相較於電子商務,需要付店租、庫存優化困難、架位有限、且營運時間短的實體店面,很難克服與電子商務相比在售價上的劣勢。但實體店面也不是沒有武器,相較於網路,實體店面可以讓消費者立刻拿到商品,店內人員可以提供更好的售中、售後服務,賣衣服等商品的店面可以提供丈量、修改的服務,甚至專注在銷售按摩、餐飲等無法透過黑貓送到家的「體驗性」商品。

當然,這裡面也會有些頭腦壞掉的店家,居然異想天開的想跟消費者收 5 元美金「只看不買」門票。

$5 just looking fee

無論如何,在未來的 20 年,行動上網與 App Internet 將會大規模的改變全球消費者的購物方式與習慣,這代表著在台灣每年 3-4 兆台幣,在全球每年數十兆美金的交易行為將要進行大遷徙。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衛冕者將會被打敗,很多新的冠軍將會被產生。

這就是我們所處在的時代。

___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Photo via gorillaradio, CC License; consumerist)

網路正在「吃掉」所有產業

February 26th, 2013

iPad Puzzle

別人的網路產業在跑百米大賽,台灣的政府卻要求我們跑百米跨欄。–Jamie Lin

當然我們很難去定義到底什麼才算是一個「產業」,畢竟產業與產業之間本來就沒有明顯的分野 — 餐廳製造食物,卻也服務客人,是製造業也是服務業。超商賣罐裝飲料,也賣研磨咖啡、關東煮,所以是零售業也是餐飲業。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所有產業存在,都在滿足人類「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而更重要的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依賴「網路」來協助他們來滿足這些需求。因此,

網路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超級產業」

以「食」為例,為 500 家餐廳提供 24 小時網路訂位的 EZTABLE,每年要送 200 萬位消費者去餐廳用餐,產生上十億的年經濟產值。吃完飯後,很多消費者會到愛評網去評論他們的用餐經驗,這些評論每個月又影響上百萬消費者的用餐選擇。新開的餐廳要刺激銷售,會找 Gomaji 等「半價團購」服務來協助。而半價團購在台灣,已經是每年超過 50 億產值的行業。

就算是「在家吃飯」的消費者,也有越來越多依賴網路來豐富他們的晚餐。食材方面,PCHomeMomo 購物上 24 小時都可以下單購買生鮮蔬果,永豐餘集團的 Green & Safe 有機食材配送服務更是固定服務上萬消費者,創造數億年產值。買了食材不知道如何調理,每月有數十萬消費者依賴 iCook 上數千個食譜來煮出更好的料理。

「衣」的方面,網路的穿透力道最驚人。台灣線上服飾零售已經是個年產值超過 200 億的行業,佔整體服飾零售更早已跨越 10% 關鍵門檻。除了各大購物、拍賣平台都以女裝為重要主力外,也產生出了年銷近 1,000 萬件,營業額破 50 億台幣的 Lativ 以及年銷數百萬件,營業額 10 億台幣的東京著衣這兩個隱形冠軍。

而除了身上穿的,講到臉上著的美妝,每月也有上百萬消費者依賴最具公信力的 FashionGuide 美妝評鑑來協助他們選購化妝品。講到嬰幼兒用品,每年的數十萬新手爸媽幾乎都靠著 BabyHome 上的討論與 Mamibuy 上的評鑑來協助他們為寶寶選購最安全、最健康的產品。

講到「行」,高鐵超方便的 T-Express 手機訂票 App 才推出年餘,已經累計超過 66 萬人下載,每年有 150 萬人次通過該服務購買高鐵車票,更有超過 50 萬人次直接使用該 App 通關搭車,完全省去紙本票務的麻煩。此外,也有數百萬人依賴捷運地圖、公車動態、車隊叫車等相關 Apps,來計畫、加速、提昇他們從 A 點到 B 點的體驗。

講到「育」,每個月有千萬人靠 Yahoo、Google、UDN、蘋果、中時等線上頻道取得新聞知識,網路百科全書 Wikipedia 是台灣人最喜歡拜訪的前 15 大網站之一,我們熱愛 TED 程度更是高居全世界前 20 名。除此之外,在教育類 Apps 的世界,來自台灣的 QLL 更是在全世界突破 400 萬次的下載。

講到「樂」,台灣人依賴網路的程度也很驚人。我們的「線上遊戲」市場有數百萬玩家,每年產值高達 200 億台幣,每個月光是靠著巴哈姆特來選擇要玩什麼遊戲的,就有好幾百萬用戶。我們的「線上音樂」服務 KKBOX 也有百萬訂戶,更是外銷到日本與東南亞。講到看電影,每年有兩百萬消費者透過 EZ 訂購買電影票。講到看演唱會,每年也有數十萬消費者透過網路取得他們的門票 — 每次五月天、張惠妹和巧虎開賣,就是網路售票系統癱瘓的時候。

而上述這些例子,也只不過是「網路」在現代台灣人生活中所佔據的地位,一些快速的剪影。實際上網路對我們的消費決策、生活品質所擁有的影響,遠遠大過這些,也遠遠複雜過這些,並且這個影響力還在逐年的增加之中。

所以說,如果一切產業的根源來自於人們對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當消費者越來越依賴網路來協助他們滿足這些需求,則網路對每個行業的影響力也就會越來越大,因此,網路正在一個個的「吃掉」這些行業。所以說網路不是一個行業,因為它不「只」是一個行業,網路根本就是一個行業之上的行業,一個「超級行業」。

三大問題

這樣一個「超級行業」的發展,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蓬勃,會帶動所有其他行業的蓬勃。但在台灣,網路產業的發展,事實上碰到了許多問題。

1. 資本市場的落後

當新典範降臨,我們總是對剛開始的兩年期望太高,失望後又對接下來的十年太過冷感。–Bill Gates

在 2000 年的第一次網路大航海時代,台灣的資本市場積極參與了網路公司的投資與發展,投入了上千億台幣的資金,但也隨著之後的網路泡沫化,慘賠了上千億台幣。從此之後,網路變成創投的票房毒藥。但曾幾何時,電子商務已經逐步成長為破 5,000 億年產值的產業,而線上遊戲與網路廣告也都是破百億產值的經濟活動,網路真的長大成了非常有投資價值的產業。

這本是台灣創投產業再次跨足網路的最好時機,但他們卻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理解這個產業。過去這 20 年來,網路在快速發展下,累積了非常多獨特的產業邏輯,無論是產品面的連續開發、長期優化、雲端佈署、動態規模化,行銷面的社群、搜尋最佳化、付費率、轉換率、漏斗、使用者取得成本、終身價值,以至於管理面的人才至上、選擇權結構等等邏輯,都不是慣於投資製造業的本土創投所能輕易跨越的學習門檻。

因此我們看到不少超級成功的網路公司,像是神來也與 Lativ,從頭到尾沒有拿過創投的資金。而即使有拿創投資金的網路公司,從愛評、iCook、東京著衣到 FashionGuide 等近期成交的案件,多數的資金也都來自台灣以外的日本、新加坡等地創投。這代表了台灣創投在爭取這個「超級產業」上已經落後於全世界,也代表了未來我們將得面對這個落後所帶來的種種後果。

2. 基礎建設的落後

就像在過去的世界,「電力網路建設」開啟了家電行業,「公路建設」開啟了流通行業一樣,「頻寬建設」是網路這個「超級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命脈。在這點方面,台灣早期居於全球領先的地位,所以 2000 年代我們的網路公司得以快速發展。但到了 2000 年代末,我們不但在「有線頻寬」建設上開始逐漸被超越,到了 4G LTE 無線頻寬建設上,我們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落後國家。這個基礎建設升級速度的差距,在 5-10 年之後將會放大成台灣網路產業全球競爭力的落後,這也是我們將要面對的另一個痛苦。

3. 政策的綑綁

美國政府對於 Google 成功過程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們什麼事情也沒做 –某 Google 主管

最後,台灣政府從來沒有正視過網路這個「超級產業」。不僅如此,還經常拿一些不符合網路產業邏輯的怪異政策來綑綁它。從 Android Market 鬧劇、七天鑑賞、第三方支付、履約保證、乃至超級難用的網路 ATM 服務、3D 刷卡認證等等邏輯,都不斷顯示了台灣政府各機關對於這個產業的理解薄弱,也對這個產業的重大策略價值認知薄弱,才會對它進行種種無理的要求。

事實上,在一個產業發展初期,政府應該採取寬鬆政策,來讓產業可以發展起來,站穩腳步。等到產業趨於成熟,此時才適合採取管制的策略。網路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漸漸佔據重要地位,但台灣的網路產業,事實上從未真的發展起來。面對一個從未發展起來的產業,就採取種種的管制策略,只會讓這個產業胎死腹中。更重要的是,台灣政府無法管制國外的網路服務,所以當我們採取比國外還要嚴格的管制,這只會讓消費者趨向國外的網路服務,最後傷害了本國產業與經濟的命脈。

台灣的未來

十八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沒跟上腳步,最後導致經濟大幅落後,成為八國聯軍蠶食鯨吞的對象。二十世紀中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台灣加入了代工的行列,雖然沒有因此晉升列強,但的確累積了不少經濟實力。如今,網路正在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德、日、韓的領先地位已經確立,中國則在急起直追。

台灣呢?

台灣正在面對來自全世界網路公司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入侵,Facebook 不花一兵一卒就在台灣攻克 1,100 萬用戶,淘寶、LINE、WeChat 乃至於各種 Web/App 遊戲都在積極搶攻台灣市場。我們想要積極抵抗,甚至反攻國外,但上述的資本、基礎建設、政策三大問題,正在成為我們反擊最嚴重的絆腳石。

因此,我在這裡謹代表所有台灣網路企業,以及所有的 TIEA 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的成員大聲疾呼,台灣必須要重點發展網路產業,必須要徹底解決網路發展的三大問題,其中

政府尤其必須要大力推動頻寬基礎建設,大幅開放政策環境

我們正處在台灣未來 20 年發展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當台灣人使用本土網站與 Apps 時間越來越少,當韓國已經透過 LINE 開始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當中國已透過十二五計畫把「互聯網」定位為關鍵產業的同時,我們不能再停滯下去。

___

關注台灣未來與網路產業發展的朋友,歡迎加入 TIEA 粉絲團

(Photo via boltron, CC License)

不管你願不願意,Apps 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

July 17th, 2012

2011 年,蘋果在全世界賣出了 1 億支 iPhone,由 Google 帶頭的 Android 陣營,也賣出了超過 1 億支的智慧手機。也就是說,在去年,全世界每 35 人中就有一人,加入了 Smartphone 使用者的行列。不,這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行為世代交替。

1995 年開始,瀏覽器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網路革命。從此大家對於報紙、雜誌、書籍,乃至於電視、CD、DVD、信件、傳真、電話的依賴也開始逐年下滑。17 年來,Internet 改革了資訊的取得、人們溝通的方式、下放了出版權力、推翻了娛樂產業,成為重要的銷售管道,最後還把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通通串聯起來。

可惜網路雖然厲害,但過去它畢竟是被拴在桌面上。所以當人們上網的時候是上網,一旦離開桌子,網路就幾乎無用武之地。因此雖然越來越不可或缺、越來越接近真實,但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隔閡,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直到智慧手機的出現,徹徹底底的推翻了這整件事。曾幾何時,當人們走在街上,注視的不再是周圍迷人的風光,而是眼前 4 吋大小的螢幕。三、五同事到餐廳裡共進午餐,沒在聊天,反倒是手頭在 iPhone 上為對方按讚。網路當年鞭長莫及的所有地方,搭著 iPhone、Android 這些小機器,現在通通都到達了。

這就是所謂的 Mobile Internet 時代,所以它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而是人們的世代交替。從今以後,世界都有網路,網路也都有世界。井水與河水攪在一起,沒辦法再分辨此水非彼水。網路當年掀起的所有革命,還有它當年沒辦法掀起的所有革命,很快的,通通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Mobile Internet 又可以概分以行動瀏覽器為主的「Mobile Web」,和以 Apps 為主的「App Internet」。前者主要是讓你透過 Safari 等這類「行動瀏覽器」,透過「HTTP」這個通訊協定,連結到像是「www.hbr.org」(哈佛商業評論)等的網站,去下載、消費「World Wide Web」上的內容。而「App Internet」則是讓你使用各式各樣的 Apps,透過 Internet 去取得資訊、服務、娛樂和商品。

用更簡單的方式形容,Mobile Web 就是讓你在 iPhone 上透過 Safari,連結到 www.facebook.com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App Internet 則是讓你在 iPhone 上,使用 Facebook App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這兩件事情雖然聽起來類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Mobile Web 基於的是 HTML 標準,HTML 掌管的組織是 W3C,一個極度官僚、運作緩慢的協會。所以最新的第五代 HTML5 標準,預計要到 2022 年才會正式釋出。你沒有聽錯,是 10 年後的未來。

而 Mobile Apps,或是所謂的「Native Apps」,基於的則是個別平台所提供的開發環境。在 iOS 上,你要用 Objective-C 語言透過 iOS API 去開發,在 Android 上,通常則是使用 Java 語言,去呼叫 Android SDK 來產生功能。如果講這些太技術,那你只要記得這些智慧手機上有很多的尖端功能,像是相機、多點觸碰、方位感測、人體偵測,乃至於聽聲辨人等等功能,透過 Mobile Web,通通無法使用。要發揮這些先進裝置的能力,來帶給消費者最棒、最享受的體驗,你需要透過原生的 Mobile Apps。或者說得更簡單些,在 iPhone 上用 Safari 上 www.facebook.com,你並沒辦法上傳照片、沒辦法獲取 Push Notifications,但換成 Facebook App,這些通通做得到。因此,在行動上,人們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 Apps 裡面,而 Mobile Web 則會越來越不重要。

統計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件事情,在 Mobile Internet 發展較快的美國,根據 Flurry 公佈的數據,到了 2011 年底,人們每天已經花超過 1.5 小時在 Mobile Apps 上面,較 2010 年同期成長 42.4%。但同時間花在 Web 上面的注意力,卻只從 70 分鐘成長到 72 分鐘。Apps 已經是 Web 的 1.3 倍,而這個差距還在拉大當中。

所以 Mobile Internet 的革命等於 App Internet 的革命,而你必須要了解 Apps 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事實上,這也很難形容,因為 Apps 勢必徹底推翻這個世界。

以購物為例,在過去的這個聖誕節,全美的人口中,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在商場裡面,透過 Apps 上網去比價,然後甚至直接在手機下單購買,而沒有在店裡面消費。另外也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先在手機上透過 Apps 看過商品評價,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以導航為例,最早以前,我們必須要在車上放上一本地圖。後來,我們去加裝一台導航機,或是在買車的時候直接選配原廠的地圖設備,但每到要用的時候,往往才發現不是景點資訊過期,就是地圖缺乏更新。但自從手機有了 Maps 之後,這些煩惱通通消失。事實上,專門生產導航設備的 Garmin,在 iPhone 上市以後,股價已經從 120 美元一路跌到只剩 40 塊。

再以朋友、家人間連絡感情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但 WhatsApp 和 Line,早已取代了簡訊、電話和 Emails 的地位。拍了一張照片?現在大家都直接「APP 給你」。有什麼事情要交代?直接錄個語音用 WhatsApp 傳最快。心情不好?Line 的搞笑貼紙最能代表你的心情。沒錯,這些都是之前幾乎不存在的溝通情境。

而前陣子大流行的「Draw Something」,更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以前朋友聚會時,最喜歡玩的比手畫腳遊戲,現在可以透過這個 App,和遠方的親朋友好一起玩。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分隔兩地的兩個人,可以透過有趣的互動,連絡彼此的感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相信我,這只是一開始而已。現在之於 App Internet,就好像 1998 年之於 Internet 一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應用會被開發出來。如果你認為過去 20 年的網路發展,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效率,更加美好,那相信我,這次的 Mobile Internet 革命,將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___

我的生活筆記、隨拍照片,通通分享在 Twitter 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管理》雜誌; Photo via superamit,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