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VP’

精實的光譜

October 4th, 2011

前兩天讀到了一篇「選擇 (或批評) 精實前,先想想網路效應」的文章,基本上針對前陣子不少網誌參與討論,創業的「Lean vs. Fat」,做了一些延伸思考,特別是從「網路效應」與「第一印象」的角度出發。

這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去讀一讀,尤其是文章的結尾,作者 Raincole 說:

就像網路效應、就像我們很少是極右/極左派一樣,精實不精實是一條光譜線而非開關,只要是面對消費者的軟體,大概都有點精實的味道。

事實上,即使Joel似乎不喜歡精實創業,他的方法和精實創業卻仍有相近之處。他並不是轉到精實的反面(瀑布開發),而是用封測的方式測試可用性(別忘了走廊可用性測試)。用內部人員或親朋好友去模擬真實使用會有誤差,但也是非做不可的功課。畢竟把菜端給客人以前,至少你自己要嚥得下吧!

所以,「精實與否」這個議題討論到最後,其實是一句簡單的問題:

你願不願意破壞少數人的第一印象,來換取一些真實世界的回饋?

這段話說得真的很好,而且如果我告訴你 Raincole 今天剛滿 19 歲 (生日快樂!),你應該會跟我一樣覺得台灣的未來很有希望。

沒錯,拿一些真實使用者來測試,或許會犧牲掉他們 (的第一印象),的確是做 MVP 的其中一個出發點 — 尤其一般沒有 Joel 號召力的創業者,由於要找到一群「對的」好朋友人來封測,是困難的,不得以只好拿出來給大家測。

但除此之外,「開放式 MVP 測試」,其實也還有其他考量,例如:

  • 早期採用者 — 許多早期採用者是特別會給「對的」回饋,也對產品的設計、臭蟲不會太計較,甚至是像 Joel 一樣具有影響其他人的能力。所以早一點用 MVP 來吸引他們,讓他們一開始就參與你的產品的設計,產生感情,有時候還會帶來周邊效應。
  • 預測需求 — 大多創業團隊,如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能力花九個月時間「刻」一個「好」產品的。但為什麼這些產品大多數是失敗,因為創業團隊往往是沒有預測消費者需求能力的。所以除非你是像 Joel 這樣已經在業界打滾幾十年,深知需求在哪裡的人,早一點拿出來聽聽市場的反饋,在大多情況下是好事。
  • Pivot — 當你已經花很多精力在一個產品上,如果發現沒市場,這時候不要說是 pivot,連叫你刪一個大功能可能都很難。你會開始陷入「找洞給產品填」,而不是「做產品去填洞」的模式,這往往會大大降低成功機率。
  • 真實反饋 — 很多使用者的真實反饋,是要在你看過他親自用你的產品,才會得到的。如果一個產品沒有不斷經歷這個過程,往往很難達到超棒的使用經驗。
  • 複雜的毛病 — 當你花九個月做一個產品,往往難免會加很多功能,最後便犯了複雜的毛病。複雜不只難以行銷,也難以維護。

簡而言之,精實到完整,真的就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每個創業團隊都會座落在其中的某一個點,沒有人說哪個點就是最好,哪個點就是最差。但從實務經驗上來說,越是沒有經驗的團隊,如果選擇越往精實靠,那最後失敗的機率會比較低,因為你會給自己多幾次嘗試的機會。

而追根究柢,精實創業,也不過就只是要減少你失敗的機率,如此而已。

想要研究、實踐精實創業?第四屆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andrea_r, cc license)

製造「意外」

September 2nd, 2011

昨天早上在宏碁基金會主辦的龍騰微笑競賽當 mentor,跟入選這一屆決賽的 15 個學生團隊分享我這 12 年來的經驗,然後回答了他們很多關於創業的問題。其中關心指數第一名的還是「如何面對失敗」,這個題目我已經寫了很多,包括:「失敗了,怎麼辦」、「我們要避免失敗」和「成功與失敗」等等,今天就不繼續深究。

我想聊的是第二多人關心的,那就是如何從失敗中逐漸找到成功。這個題目我其實也寫了 不少,不過昨天晚上突然想到,講了那麼多,這件事情根本就可以用很簡單的四個字說完,那就是:

製造意外

邏輯很簡單,如果你去觀察,大多數的成功都是在追求 A 方向時,不小心找到了 B 市場 — 例如威而鋼,當初本來是要研發來治療心臟病的,想不到臨床實驗證明,吃了之後心臟病沒有好,反倒有了神奇的副作用。類似的故事在創業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我想這足夠證明「成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沒辦法製造的。既然是這樣,那我們何不乾脆放棄,反過來製造通往成功的那個東西,也就是那些「意外」。

什麼意思?

我的觀察發現,在做一個產品嘗試時,尤其是第一次創業的團隊,他們往往會過度專注在要讓「這個」產品成功,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上面,接著就陷入了「線性思考」的毛病。他們的眼睛、耳朵漸漸關了起來,於是看不到市場給的其他信號,這時候,本來有可能出現的「意外」就因此消失了。這其實跟之前寫到的「幸運的人」症狀很像,太專注於一個目標,你就變成了不幸的人。

怎麼改善?

而要改善這個情況,提升成功的機率,那我們就應該改成「製造意外」的模式。首先,你必須要多方嘗試,在能力的範圍內,每一個 idea 都給它一些機會,做很多小嘗試,而不要太早陷入一個長期的大產品裡面。再來,你必須要保持警覺,在每個小嘗試的過程中收集所有有用的信號,來幫助你找到那些可能的意外。也就是說如果做一個六個月的大產品會讓你有一次的機會碰到意外,那做 24 個一星期的小產品,就會讓你有 24 次機會碰到意外,期望值當場就增加了很多倍。

而即使你已經找到 Product-Market Fit,進入成熟的規模化的階段,你還是可以給你的團隊一些自由的時間去發現意外,提升效率。例如 Slideshare 工程師寫了一個午餐機器人,意外發現這讓大家少浪費許多時間思考去哪裡吃飯。在辦公室內裝了一個「程式碼佈署鈴聲」,意外發現這可以有效的減少溝通的毛病,接著想到可以用來通知大家有用戶付費,作為激勵士氣的好工具。

也就是說,各位創業者,從今天開始,別再一味的追求成功了,在那之前,讓我們先製造更多意外吧!

意外發生密度最高的地方 —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dunechaser, cc license)

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

August 1st, 2011

Xdite 的網誌最近真是好文連連,繼上周的「需不需要一開始就 Scale」之後 (我也因此寫了什麼時候 Scale),昨天又寫了一篇很棒的「Startup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在文章裡,他說:

我發現,這些玩垮的網路公司,幾乎所有的問題點出都在於「燒錢不會痛」… 沒有活命壓力就沒有 “deadline” ,然後有天就很難看的直接 dead 了…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當然需要。只不過我的想法偏向「注意資金」的定義是「嚴格注意資金的運用」,而不是「去募到一堆錢然後亂花」。錢太多,十之八九會讓公司在一開始就滋養出一堆奇怪的病症…

寫得真是太貼切了。就像我說的,尋找新商業模式,和開發軟體一樣,都是一種「創造新知識」的過程,9 個女人也沒辦法在 1 個月生出小孩,所以這樣的過程你多砸更多「資源」下去,速度不但往往不會變快,甚至常常只會有反效果。

倒是 Xdite 的文章最後,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Lean Startup 由創投來教又是更詭異的一件事。創投的存在基本上就是投注給你「很多資金」。而仔細回想,其實只要你很缺錢,自然就會很 Lean,所謂 Lean Startup 只是當你很缺錢時會自動產生的一連串決策成果。你會變得很 Agile,很注重投資效益,很注重 Pivot,很注重 deadline,因為不重視就會直接死。拿了很多錢又怎樣 Lean 呢?我也想不通。

聽起來的確蠻衝突的,創投不是希望你拿錢的人,這回怎麼又叫你要 Lean Startup 呢?Jamie 也說自己是創投,那他一天到晚寫那些精實創業的 MVPPivotPMF,到底什麼意思?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麼複雜,我稱它叫做「演化」。演化是「天擇」的結果,而創投這個「物種」,近年來碰到的巨大環境變遷,就是「創業成本」的不斷降低 — 主要來自於開源/自由軟體、AWS 等雲端服務、行動裝置 (App Stores) 和社群媒體的普及。

在我看來,現在的網路創業,跟 99 年我們創辦碩網資訊時相比,成本至少差了 10 倍,甚至將近 100 倍。想當年我們要先花好幾百萬台幣自己打造一個 B2C 電子商務平台、再花好幾十萬買主機、最後一個月的 co-location 還要好幾萬。時光快轉 12 年,在 2011,你隨便 Google 都可以找到幾十種 Open Source EC 平台可以用,再懶惰一點的去商店街,一年才 1 萬塊租金,三兩下店就開張了。

所以當創業變得「便宜」,新創團隊的勝負關鍵就不再是誰的「本比較粗」,而變成一場「效率」和「生產力」的戰爭。相對的,當錢不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管錢的 VC 卻想要成為 Startups 的股東時,那我們就必須要能提供錢以外的「資源」和「價值」,來協助創業團隊找到更多效率和生產力。「超級天使」因應而生,有人說,這是「創投產業的革命」,對我來說,這就只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所以,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因為我們希望服務到我們的客戶,也就是每一位辛苦的創業者。當我們能提供錢以外的價值,創業者才會更願意和我們成為一起奮鬥的夥伴。或者說,無論在矽谷還是在台北,創投都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變種過程,大家努力的演化,就只是想成為最後生存下來新物種,如此而已。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對於創業團隊都是好事,因為天平已經倒轉,讓創業者從弱勢的一方,變成了強勢的一方。讓創投必須要更用功,提供更多的價值。這,只能說是更美好的世界,是吧?

而你千萬別懷疑,appWorks 絕對不只是教 Lean Startup 而已。在這裡,除了創業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案例,你還可以隨時跟 50 個第一流團隊切磋、互相幫助,這,就是我們提供的價值。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幾天後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kk,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