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ivot’

13 件創業 CEO 每周必做的事

April 7th, 2011

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創業 CEO 的工作有多難當,你的公司在燒錢,說不定只剩下 6 個月的戰備存糧,你怎麼可能不擔心?偏偏在團隊面前你又必須裝作若無其事,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每天起床都有數不盡的狀況,否則就是工程師不夠,否則就是有人要離職。否則就是需要再談下幾個重要的合作夥伴,否則就是有客戶不爽要解約。否則就是賣了廣告才發現沒有版位可以放,否則就是廣告賣不出去。什麼?今天公司要停電,天啊!這是世界末日嗎?

好,振作精神,既然你的生活註定是如此的混亂,抓住一些工作重點是必要的。剛好今天早上看到連續創辦 Fab.com、Socialmedian 和 Jobster 等多個成功網路公司的 Jason Goldberg 整理了一個列表:「13 Things You Must Do Every Week As A Startup CEO」 ,我認為非常精確到位,值得每一位創業 CEO 參考。按照慣例,鼓勵你們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的版本:

  1. 記住你的一件事 — 不要懷疑,你的團隊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所以請你務必記住那件事是什麼,無論是提供消費者最精確的優惠資訊,還是幫他們解決錢包被會員卡塞爆的困擾,請把它清楚的寫在牆上,然後整個團隊上下一心往那個方向邁進。當然路途上會有很多其它的誘因,請好好檢視,如果是比較差的機會,請忽略。確定那是你要的 Pivot,那就換掉你的那件事。
  2. 記住你需要一流的團隊 — 花很多,我是說很多時間在團隊上面,找到好的人才,比你還厲害的人才,然後想辦法激勵他們跟你一起追求夢想。給他們很多自由,讓他們都有機會嘗試他們覺得可能的解決方案。創業不是一個工作,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所以讓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愛上你們在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3. 注意你散發的價值觀 — 想清楚你要的組織文化是什麼?速度?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數字導向?快樂優先?因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什麼行為被獎勵、什麼行為被檢討,這些,都會影響你們公司的價值觀,然後從員工、股東擴散到合作夥伴,所以請注意你每一個動作背後的涵義,而不只是動作本身。
  4. 請花 75% 的時間在產品上面 — 身為一個初創公司,你大概只有一個產品,所以它就是你公司的核心、命脈和品牌,你的全部,你說你怎麼能不好好的花時間在上面呢?請好好從一個客戶的角度去檢視你的產品,精細到每一個點的程度 (請愛用 Firebug 的即時預覽修改),跟每一個你可以碰到的顧客聊天,了解他們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你的產品。
  5. 檢視數字 — 你大概沒什麼營收,所以這裡的數字指得是成長的數據,訂定你的 3-5 個 KCI (Key Customer Index),然後每周追蹤它們,了解它們為什麼成長,為什麼沒有成長。把你的分析寄給整個團隊,讓大家知道他們該追求什麼。
  6. 運動 — 創業是長期抗戰,少說要 2-5 年的時間 (好吧,其實你的下半輩子都會在創業),所以健康的身體是必要的,找一些你有興趣的運動,一個禮拜至少 2-4 次,況且運動後會分泌腦內啡,這常常是最容易有突破性想法的時候。
  7. 尋求回饋 — 相信我,你會犯錯,犯很多錯。最怕就是你不知道自己犯了錯。每個禮拜確定你跟大家要求回饋,你至少要有一個共同創辦人可以直白的跟你說你做錯了什麼,和一個董事可以隨時讓你諮詢。
  8. 離開辦公室 —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螢幕和電腦,去和真正的客戶、合作夥伴談談,不要什麼都用 email。
  9. 讀網誌、寫網誌、Twitter、參與討論 — 寫網誌的好處我已經講太多次了,你可以回顧你做對、做錯了什麼,而且成為一個網路上的意見領袖對你的公司有非常大的幫助。我有跟你說華文創業圈的精英,都在 Twitter 上嗎?還不趕快來參加討論。
  10. 管理現金 — 一個禮拜一次,確認你的庫存水位,有什麼進帳、花了什麼錢。你必須要清楚掌握你還有多少時間,並即時和投資人溝通增資的事宜。
  11. 計算投資效益 — 想像你是一個投資人,正在把時間投資到最有價值的地方。所以每個星期的最後,好好檢視你上一個禮拜所做的事情,有沒有創造出好的投資效益。哪些事情可以多投資一些時間,哪些可以不用,你必須要好好想清楚
  12. 一定要快樂 — 創業真的太辛苦了,如果這不是你樂在其中的事情,你真的不可能成功。你可以成熟,但是不必長大,請你記得一定要享受這個過程。
  13. 愛上這一切 — 除了享受,你甚至必須要愛上這一切,無論是你的公司、你的員工、你的投資人、你的合作夥伴,還有最重要的,你的家人。因為精神生活的飽滿,能夠讓你超越一切世俗的價值,才能創造最偉大的革命。

以上,希望能夠給每一個創業中的 CEO,一些不錯的引導,加油。

___

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們的創業討論吧!

(Images via collider.com, cheezburger.com)

Reid Hoffman: 創造偉大公司的 10 個定律

March 25th, 2011

講到矽谷創業家,Reid Hoffman (瑞‧哈夫曼) 又是另一號傳奇人物。他是超級成功的付費平台 PayPal 的創辦核心成員,從草創初期任董事,到後來跳下去一起做,一路幫 PayPal 談下 Visa、Mastercard、eBay 等重要合作夥伴,到最後上市、再被 eBay 買掉,Hoffman 才功成身退。

不過創業是會上癮的,所以一個正牌的創業家當然不會就此打住,2003 年,離開 eBay 不久,Hoffman 又創了現在超級成功、今年即將要掛牌上市的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然後又一路陪著 LinkedIn 過關斬將,直到 2009 確定稱霸商務社交垂直後,他才退任董事長,並且加入矽谷老字號創投 Greylock 成為合夥人,並因此出任 Zynga、Mozilla, SixApart 等重要網路公司的董事。創投之外,Hoffman 也是出名的愛幫助創業後進,更是非常活躍的天使,投資過 80 家網路公司,其中包括 Facebook、Digg、Aviary 這些響噹噹的新創公司。

所以,當 Reid Hoffman 這麼成功的創業家、投資人說話時,大家當然要趕快把耳朵豎起來聽。前兩天,他寫了一篇「Ten Entrepreneurship Rules for Building Massive Companies」,裡面非常多道理,我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幫大家整理如下:

定律一:找到那個「破壞性」的改變

當你準備要創業時,應該要看看周圍,然後想想有什麼事情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變成可能了。當 Hoffman 創辦 LinkedIn 時,大家都不看好網路,唯獨他看準了人們以後都將會有一個線上履歷表,這是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的大好破壞機會。換做現今的網路業,你要想的是行動、平板、社交這些大環境的改變

定律二:想很大

不管你是在追求一個大市場還是一個利基市場 (niche),創業要花的力氣、辛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你應該要想大一點。當然想再大還是要從小處開始,但是千萬不要讓你的想像力限制了你能夠到達的地方。從一開始,就朝著全球制霸的最高目標前進吧!

定律三:你需要很多夥伴

一般人幻想中的創業,就是一個天才的工程師加上一個超棒的 idea,其實這跟事實相反。你需要一組實力堅強、但是非常互補的共同創辦人 (co-founders)、你需要 5-10 個顧問 (最好是創過業的人)、你需要投資人、你需要合作夥伴。簡單來說,你需要一整個網路,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立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原因。(我有提過我們已經育成了 24 家網路公司嗎?)

定律四:A 計畫和 B 計畫

你的創業計畫絕對不是線性的,如果途中發現另一個更好的機會,你們能不能好好把握?如果事實證明現在嘗試的東西沒有人要,那又要怎麼辦?這些,都是你必須要想清楚的。

定律五:靈活,但又堅持的

你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會叫你堅持,有些人會叫你放棄。你必須要懂得自己判斷這些數據點,哪些是信號,哪些是雜訊,你必須懂得如何去分析每一個意見之中的邏輯,從邏輯中吸取精華,而不是傻傻的跟著別人的結論走。

定律六:快點推出產品 — 第一版必須要讓你感到丟臉

Hoffman 的第一次創業 Socialnet.com 和我們第一次做 Sosauce.com 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都花了 9 個月才推出產品,因為我們都覺得第一版要盡善盡美,根本就是最錯誤的決定。你會發現使用者在意的東西跟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而且一開始推出就有太多功能,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請你快點把產品推出去,最好是一個你會覺得丟臉的東西 (這其實是 Bill Gates 發明的說法)。不過我也發現這一點,很難很難說服第一次創業的人,他們往往只能親身經歷過一次,才會明白這個道理。

定律七:自信,但不是自負

對於你的理想,要有一些自信,但絕對不是盲目的自負。請不斷的用數據、夥伴們的回饋,來印證你的假設。如果發現不對,趕快想要怎麼 pivot。有創意的人常常不小心就變成藝術家,陷入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這是非常危險的。

定律八:一流的產品很重要,但是一流的通路更重要

太多創業人懷著「做出來,客戶就會來」(Build it, they will come.) 的美妙幻想。大錯特錯,你必須要從第一天就開始經營「通路」,也就是我們說的「客戶開發」。在 Web 3.0 時代,你的通路就是 Social, Mobile, Search。消費者每天有那麼多的訊息要消化,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到他們的眼前,別傻了,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你。

定律九:非常小心的經營企業文化,尤其是早期員工

前面的 10 個員工,會決定你企業的文化。別小看文化,它對整個組織生產效率的影響高達 3-5 倍,所以請你從第一天就非常小心的經營。用心的去想什麼樣的事情會鼓勵生產力,什麼樣的事情則是相反,然後設計一種架構來鼓勵前者,去除後者。最近聽到最好的例子是愛情公寓的辦公室是鋪地毯的,每個人進去都要脫鞋,因為他們想要讓員工有回家的感覺,因此提升向心力。沒錯, 你連這麼小的事情都要用心,我常說的:A good entrepreneur hacks, everything.

定律十:所有的創業定律都只是原則,不是法則

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追隨別人跟你說的定律,要釐清中間的邏輯,然後再化為己用。這些定律都只是大方向,絕對不是鐵則。況且身為一個創業家,你的任務就是破壞原來的世界,所以過程中你會創造更新、更好的定律。

以上,就是 Hoffman 的創業十大定律,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再次預告,今天 (3/25) 晚上 6:30,我們將會在 BCDog Cafe 舉辦本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歡迎來跟在場的 200 個創業人、創投一起聊聊心得 (還記得定律三嗎?),還有一、兩隊的名額可以上台自我介紹,趕快去報名

網路創業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絕對不只是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從人脈、夥伴、市場、策略、行銷、通路,你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組織在你背後支持你。歡迎加入已經有 24 個創業團隊的 appWorks 家族,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截止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joi@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失敗了,怎麼辦?

January 28th, 2011

創業的世界有點像職棒大聯盟,如果你的打擊率高於 3 成,那就是一個一流的中心打者;如果高達 4 成,那準備好被放進棒球名人堂。聽起來很不錯?再想清楚一點,沒錯,再厲害的創業家,失敗的機率也是高過成功 (原因?市場是很難預測的)。

好,既然你們之中多數會面對失敗,沒關係,重點是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打擊機會。況且大聯盟的打者沒辦法要求換投手,但是你可以自己 pivot 過去更有機會的市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每次的打擊機會中學習,即使被三振出局,也要確定下次上場時,你的打擊率會比這一次高。

所以,面對失敗的態度,和收拾殘局的方式非常重要,因為唯有好好的檢視失敗的過程和原因,你才能夠有一天打出那支夢想中的全壘打。而關於失敗的藝術,剛好我的創投同業,IA Ventures 的羅傑‧阿倫博格 (Roger Ehrenberg) 昨天寫了一篇好文:Failing Well.  照慣例,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去讀一讀。

以下,是我的重點整理和一些註解、想法。

  • 首先,你必須要謝謝你的投資人,包括你的爸媽、親戚、朋友,謝謝他們對你的託付和信任,記得一定讓他們知道你非常的抱歉事情並沒有成功。
  • 努力的和每一個參與過這個過程的人都好聚好散,無論是你的共同創辦人、員工、供應商等等。或許沒辦法繼續是最好的死黨,但是你們不需要變成仇人。
  • 用力的回想整個過程,到底為什麼沒有成功,然後把它寫下來,無論是任何想到的大小事件,無關痛癢的,通通都要記錄,什麼也不要漏掉。
  • 把你寫的東西讀過一遍,整理好,然後分享給你覺得值得分享的人,或許是你的共同創辦人,或許是你的投資人,因為你將會得到非常珍貴的回饋,讓你又有更多的領悟。
  • 看看把你打敗的對手,非常努力的研究他們為什麼成功 — 你要學會尊敬敵人,而不是把一切都歸咎於運氣。這也會對你下次創業,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
  • 跟很多很多人聊,不要自閉,尤其是你那些好久沒連絡的朋友、長輩,約他們出來吃吃飯吧。你不能把自己完全抽離於這個環境,否則就失去了 pivot 的機會。
  • 不要讓失敗打擊你對自己的信心,失敗並不可恥,每個人都會失敗,重點是要面對失敗,利用失敗,因為這是成功必經的過程。當然你的學習不一定是要用在下次創業,即使你決定回去大公司上班,你在創業時學到的行銷、管理、商業模式等等第一手知識,也會幫助你未來的工作。

至於現在要不要再來一次,那要看你自己的心態準備好了嗎。如果是從創投的角度來看,我們寧可投資失敗過,但是很清楚自己犯了什麼錯的創業人,因為你的打擊率一定會比一個菜鳥來得高。所以,失敗,沒關係,重點是你怎麼處理,這樣懂了嗎?

PS. 今天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會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beatkueng@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