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MF’

Jeremy Lin 老師還教了我們什麼?

February 13th, 2012

趁著這個週末,我好不容易抓到時間把 Jeremy Lin (林書豪) 的訪談都看了一次。從他的故事中,我發現有太多創業者可以學習、借鏡的觀念,而且更棒的是,不只我看到了,Inside 的 Fox 也看到了,還幫我們把其中的九堂課列了出來。

Fox 的那篇文章寫得很棒,我鼓勵大家都去讀讀,我也可以省下很多前因後果。不過除了 Fox 已經聊過的,今天我還想再補充三個我看到的重點,從一個籃球員的角度,也從一個「紐約客」的角度。

保持「比賽體格」,即使你沒在上場

其中一個訪談中,J-Lin 感謝他的助理教練。他說即使他沒在上場,教練們還是持續監督他做重量、心肺訓練,幫助他維持良好的「比賽體格」(stay in “game shape”)。因此一旦他有上場的機會,即使突然開始連打 4 場,每場 30、40 分鐘,他還是能夠維持高產出的表現──不要懷疑,NBA 球員也是人,也會累,昨天賽後 J-Lin 也透露身體已經麻痺,從來沒有這麼疲憊過。

創業中的團隊也是一樣,無論是身體和心理,你都必須要隨時維持備戰的狀態。千萬別以為找到 Product-Market Fit,一切就搞定了。真正的戰鬥,是從那一天才正式開始。在那之前,無論你做什麼,根本沒什麼人要理你。在那之後,轉頭往後一看,一大群追兵正在用最快的速度殺過來。你必須要更用力的向前推進、快速的做決策,而且還不能犯任何重大的錯誤,否則馬上就會把領先的差距通通吐回去。所以即使還沒找到 PMF,就像 J-Lin 一樣,你還是必須隨時保持戰鬥所需要的體力和效率。

Product-Market Fit,不是 Market-Product Fit

其實大家都搞錯了,J-Lin 之前在 Warriors 和 Rockets 不受重用,並不是因為他們眼光太差,而是因為 J-Lin 這個「產品」(後衛),與這些「市場」(球隊) 並不適合。一支籃球隊並不只是 12 個人,還有總教練、進攻教練、防守教練,各自有各自喜歡的球風,所以身為一個菜鳥球員,你怎麼可能寄望整個球團去適應你一個人的能力與喜好。

創業團隊常常夢想能夠「影響市場」、「創造市場」,那或許不是不可能,但發生的機率就跟一支 NBA 球隊為了坐在板凳第 15 人的林書豪先生改變戰術一樣的微小。與其賭在那上面,你還不如不斷的改變你的產品去適應市場的喜好。另外,NBA 球員換球隊不容易,但是你換市場卻非常簡單,這樣,懂了嗎?

用大腦打球

當媒體訪問 J-Lin 的教練 Mike D’Antoni,D’Antoni 不是稱讚 J 的球技、不是稱讚他的換手上籃技巧,D’Antoni 對 J 的評語是他很「敏銳」(sharp),跟他說一件事情,他馬上就能夠執行,甚至還會帶自己的 ideas 來討論。到了 NBA 那種程度,體格、速度、彈性、外線比 J-Lin 好的人太多了,真的要我說,我還覺得陳信安的條件都比林書豪好,但為什麼 J-Lin 可以儼然成為 Knicks 的新領袖,但易建聯卻只能跑跑龍套?因為 J-Lin 打球靠得是大腦。湖人隊那場比賽就是最好的例子,口頭上 Kobe 說不知道 J-Lin 是誰 (相信我,這也是戰術的一部分),但其實他們早就研究好如何對付 J 與 Chandler 的「S1 進攻」。但 J-Lin 更敏銳,他開場先用外線證明自己,接著下半場更放棄運球,改用空手切來出奇制勝,這,就是用頭腦打球。

創業團隊常常陷入「天才」的迷思,以為只要有「神人」在場,靠著無敵的技術,一定可以開發出致勝的產品。其實創業往往遠遠大過於天才、技術、產品,你必須要能夠深入戰場、掌握局勢,然後再針對它來改變進攻的策略。這就是林書豪在做的事情,也是為什麼他能夠獨當一面真正的原因。

以上,希望 J-Lin 故事中的這些 Lessons,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Keep fighting, keep hacking, everyone!

(Photo via NYKnicks)

你能不能再快一點?

February 7th, 2012

這次去新加坡參加 Startup Asia 收穫頗豐,除了認識很多東南亞各國的創業者、創投之外,也讓我更加確認除了西進之外,大家其實還有很多一樣棒的選擇

兩天下來的活動,Willis Wee (Penn-Olson 的創辦人) 其實辦得非常成功 ── 尤其考慮到這是他的第一次。除了邀請來很多重量級的創業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主持風格,不管是哪位來賓上台,他都毫不留情的問各式各樣的 Tough Questions,一旦被 Willis 咬住一些蛛絲馬跡,他還要不停的追問下去。也因此這是我第一次去類似的活動,台上的討論會讓我覺得很有趣的。

其中 Willis 最喜歡問創業者的,就是請他們往後看,然後想想創業的這些年來,有什麼事情他們當初寧可改變的。兩天下來,十多位經驗豐富的 Founders,結果答案幾乎一致。其中 Game Ventures 創辦人 Zaki Mahomed 是這麼說的

Speed is something I regret when I look back. I wish I would have moved faster.

是的,大家都後悔當初沒有動作快一點。因為其實對初創業者來說,基本上錯誤的機率是遠大過於正確的,因此「小心」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與其浪費時間在一些 (事後才會發現沒有意義的) 細節上,還不如趕快前進,讓這個世界來教你什麼才是重點的。

速度快還會讓你有機會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做最多的嘗試。很多創業者跟我說他還有六個月、九個月、一年、兩年的現金,問題是那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六個月裡面,你到底可以 Iterate 幾次、Pivot 幾次、做出幾個 MVP、進步的多快,這些,才決定了你在錢燒完之前,能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找到理由生存下去的機率。

所以,親愛的各位,快一點,請再快一點吧!

(Photo via eole, CC License)

Code Year:10 天吸引 28 萬人加入的關鍵

January 10th, 2012

上禮拜五,我寫了一篇「從今天起,開始學寫程式吧,每個人」。那篇文章除了因為 Tai (戴季全) 在 WIRED 台灣發表會上分享的誠品小故事而寫,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那就是看到 Code Year 這個一週一堂程式課的服務。除了從概念上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服務之外,從產品去看,Code Year 簡直也是 Lean Startup 中的 Lean Startup、MVP 中的 MVP。事實證明這個 MVP 還瘋狂的成功,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這個案例。

Code Year 的 Landing Page 是個名副其實的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除了因為它只花了一個小時設計,而且這整個「Product」的重點就是在確認「到底有沒有人想要一個星期上一堂程式課」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假設都沒有人願意留下 emails,那後面一整年的課程也不必做了。假設真的有人願意加入,那你收集到了 emails 之後再趕快去製作教材也不遲。這個作法跟傳統先製作課程再推廣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必先忙了 6 個月,再來發現這個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用。

而這個 MVP 最後也達到了 (某種程度的) PMF (Product-Market Fit),在短短 10 天中居然吸引了 28 萬人來加入。首先,它的 idea 簡單易懂 ─ 給我你的 email,然後就請乖乖坐在家裡等課程上門。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理解,消費者也很容易做決定。我不知道這個 Landing Page 的轉換率有多高,但我相信肯留下 emails 的,都是非常有興趣的潛在客戶。

再來,就像 Fred Wilson 說的一樣,這個服務上線的時間點剛剛好,恰好在剛過完年,人們準備好許下新年新願望的時間。但它沒有選在 1/1 或 1/2 大家剛 party 完的冷門時間上線,而是在 1/3,等人們收了心,準備好要面向 2012 的節骨眼出現,剛好抓住了大家想要積極進取的心理。

最後,Code Year 巧妙的運用了社群媒體,讓加入的人可以輕鬆的把有效的訊息發布到牆上,號召更多的使用者來加入。也因此,這個服務最後就像病毒一樣,快速的擴散開來。

說穿了,精實創業的技巧其實都沒什麼了不起,但你會發現真的懂得如何有效運用的人,少之又少。希望 Code Year 的案例,能夠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