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cial web’

Web 正在萎縮,現在怎麼辦?

June 28th, 2011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幾天前「The Web Is Shrinking. Now What?」這則消息?上面這張圖,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蠻震驚的。它基本上的意思是過去一年來,消費者花在 Facebook 上的時間成長了將近 70%,而花在其他網站的時間則減少了 10%。

從開始寫這個網誌以來,我就一直喊 Web 3.0 來了Web 3.0 來了 — 我承認 Web 3.0 這個字還蠻蠢的,但是我找不到另一個字更能夠一口氣代表網路業正在經歷的這幾場革命,包括 Social Web, Mobile Internet, Curation, Social Media 等等。其中 Facebook 一年多前開放的 Open Graph 平台,正是加速 Social Web 到來的最重要動力。

喊歸喊,我倒是沒有料到 Social Web 真的來得這麼急、這麼猛,居然已經開始造成「Rest of the Web」的萎縮。我去演講的時候常常做田野調查,問問大家起床第一件事情是看 Facebook 的,和睡覺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 Facebook 的,的確在過去這一年來有著顯著的上升,大約從 3 成長到 5 成左右,所以也蠻符合上圖的趨勢。

好,無論如何,Social Web 真的來了,問題是,你該注意什麼?

社群化 (Social Layer)

記住,Social Web 代表的不是技術的革命,而是消費者文化的革命。這是一場網路從「代號」走向「實名」、從「網友」走向「朋友」的運動。所以任何已經存在的服務,如果能加上「真實身分」和「社交圈」這層「Social Layer」來大大提升價值的,你就有可能打敗原本的巨人。

社群媒體最佳化 (SMO)

當使用者不再花更多時間搜尋網站,而仰賴朋友們的推薦時,你必須要學會如何贏得這些推薦,而這就是社群媒體最佳化 (SMO/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 的含意。去年九月,我就觀察到從社群媒體來到我的網誌的人,已經超越 Google SEO。事實上,又經歷了 9 個月的發展,從 Facebook 來的人已經是 Google 的 2 倍多。所以這件事情已經一去不回頭,你必須要學會如何讓消費者在社群媒體上推薦你,而又如何讓這些推薦能夠他們的朋友注意到。

社群媒體是媒體,不是社群

很多人經營粉絲頁,把它當作以前 Web 1.0 時代的「會員」,或是 Web 2.0 時代的「社群」在經營 — 粉絲人數、留言、按讚越多越好,數大就是美。事實上,社群媒體根本不是「社群」,如果你再看仔細一點,它其實是「媒體」。既然是媒體,那傳播力、影響力、轉換率才是重點。也就是說,粉絲像「主顧客」一樣,貴在精不在多。留言、按讚當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會不會幫你分享、推薦東西給他們的朋友,那才能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病毒效果,如果這是成立的,那才是真正的社群媒體。

所以,無論是 Facebook 來了、Social Web 來了,還是 Web 3.0 來了,那只是名號的問題,重點是這個革命真的正在發生,而身為創業者,你該做的就是好好深入了解,並且運用成為自己的優勢。加油!

歡迎追蹤我的 Twitter

(Image via allthingsd)

社群新聞網站 LikeButton.me 讓你一窺 Social Web 的威力

April 28th, 2010

結果昨天才剛寫完“你應該要害怕 Facebook 嗎?”一文,FB 今天馬上就跳出來發表官方說法,正面回答大家對 Open Graph 所持的各種疑慮,也剛好可以讓我們把這件事情再釐清的更清楚一些。

不會洩漏個人資料

首先,任何 FB 上的個人資訊,根據他們的說法,都不會分享給支援 Social Plugin 的第三方網站 (或任何其他廣告商):

None of your information—your name or profile information, what you like, who your friends are, what they have liked, what they recommend—is shared with the sites you visit with a plugin. Because they have given Facebook this “real estate” on their sites, they do not receive or inte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contained or transmitted there. Similarly, no personal information about your actions is provided to advertisers on Facebook.com or on the other site.

這背後的原理,Facebook 的解釋是因為這些 Social Plugin 都是使用 iFrame 技術 (一種把 A 網站的網頁鑲嵌在 B 網站的功能),而 iFrame 內的網頁則都是全由 Facebook 來提供。所以對於第三方網站來說,他們無法控制,也無法得知 Social Plugin 裡面的內容,甚至根本不知道你是 Facebook 上的誰,因此無法取得你的個人資訊。

讀完這段我當場“Duh!”了一聲,原來什麼“FB Connect 預設開啟”,根本是對 Open Graph 錯誤的解讀。在你還沒有透過 FB Connect 登入之前,這些第三方網站根本不知道你的 Facebook ID,所以無論你在 Social Plugin 按再多個“讚”,“分享”再多篇文章,他們也無從追蹤。也就是說,除非你特別透過 FB Connect,去把你的 FB 識別揭露給第三方網站,否則你對於這些網站來說,也只是另一個匿名的網路用戶

我想,光這一點就已經可以消除掉大家很多的恐懼。

喜歡和推薦是公開的

不過,在另外的一個段落裡,FB 也解釋了你的所有喜歡和推薦,都會被視為公開的資訊: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likes and recommendations you choose to make to be public information, much like when you comment or write a review on any website today or connect with a public Facebook Page.

他們的邏輯是,這就像你在大多網站和討論區上的留言,也都是公開的是一樣。我想這樣的解釋並沒有非常不合理,只是身為消費者,你應該要知道並記住這個遊戲規則,所以日後你在點選時,才可以避開你不想讓人家知道的喜好 — 不然大家就會發現你是正妹控了,不過誰不是?

Instant Personalization 夥伴

而雖然這些喜好會是公開資訊,但是由於大多數的第三方網站,並沒有辦法得知你的身分,所以也沒辦法拿來利用。唯一的例外就是少數通過 Facebook Instant Personalization 認證的夥伴網站 (目前只有三個),可以存取你的個人資訊:

Separate from our social plugins, we have established a small pilot program with an exclusive set of partners—Microsoft Docs.com, Pandora and Yelp—to offer personalized experiences as soon as you visit those services. These partners have been given access to public information on Facebook—such as names, friend lists and interests and likes—to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when you’re logged into Facebook and visit their sites.

當你到達這些網站時,Facebook 會自動把你的識別跟他們說,並分享你的公開資訊。這個功能雖然比較可怕一點,不過說穿了其實也就只是“自動 FB Connect”而已。且網站必須要先通過 Facebook 的把關,而你可以透過設定關掉這個功能

Social Web 來到 — 社群新聞網站原型出現

而除了 FB 的官方 Q&A 之外,其實今天還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消息,就是 Open Graph 才推出沒幾天,第一個基於 OG 平台的“社群新聞”網站 — LikeButton.me — 居然就已經上線了。這個網站乍看跟 My Yahoo!、iGoogle 或是任何一個“個人化首頁”沒什麼兩樣,但是你再看仔細一點,會發現他和 iGoogle 很不一樣。對!他的每個框框裡面,顯示的居然都是你朋友的活動,而不是網站的最新文章。

也就是說,LikeButton.me 告訴你的不是 CNN 上的最新新聞,而是 CNN 上你朋友最喜歡的文章。從產品定位的方向解釋,他是一個專注於新聞資料、根據來源來分類顯示的“社群新聞儀錶板”。跟 Facebook “動態消息 (New Feed)”相比,他等於是把你朋友對新聞資訊,所做的喜歡和分享等動作,抽出來之後,再依新聞網站,分開來顯示,如此而已。不過,當你想要看看朋友們最近推薦了哪些新聞,卻不想在 FB 首頁茫茫動態海中手動尋找時,像 LikeButton.me 的服務,就會是一個好選擇。

而這個網站其實也沒有很難做,說穿了他就是把十幾個 FB Social Recommendation Plugins 湊起來而已。而就像上面說的,由於這些 Plugin 的所有內容都是由 FB 來產生,所以 LB 提供的,其實只是一個簡單不過的網頁框架罷了。但是,由於他採用和 FB 首頁不同的資料整理、呈現方式,就可以為某些使用者帶來不同價值。

也就是說,在 Web 3.0 的時代,你光是把社群資料和網路內容拿來作排列組合、分拆上市,就有可能產生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應用。而這一切,就是社群的厲害,就是 Social Web 的威力。

真實人際搬上網路的結果

所以,結論是,就像 Friday 今天的文章說得一樣,Facebook 的確會讓網路實名時代,加速來到。而就像真實人生一樣,大多時候,實名制其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少數我們會想要匿名的情況,大家也不是沒有保護自己的辦法。

除了昨天文末所提的幾個方式之外,在 Facebook 今天的宣布之中,我們又看到更多可以隱姓埋名的方法。至於 Friday 提到的,萬一 Facebook 真的橫行霸道到了需要美國政府的插手的程度,會不會只有美國人受到保護,大家倒是不用擔心。2007 年時,Yahoo 高層,包括創辦人楊志遠 (Jerry Yang),為了洩漏大陸記者身分給中國政府一事,居然要去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還要公開道歉的這個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也就像 Friday 說的一樣,現在看來,無論你認不認同,Open Graph 都會有很大的成功機會。而且,像 LikeButton.me 一樣的許多創業者,也都已經開始嘗試著加以利用了。所以,最後還是要說 — 你,不能不好好思考。

從林育群在美竄紅 到社群媒體 和一個完全個人化的網路大未來

April 23rd, 2010

今天中午打開北美網路人必讀的科技網誌 Mashable,竟然看到斗大的標題寫著:William Shatner and Lin Yu Chun Sing Duet, Internet Explodes (威廉‧沙特拿和林育群合唱,網民為之瘋狂)。有多瘋狂?可以先看看影片:

有沒有很瘋狂?

回到 Mashable 報導這件事情,他令人驚訝的層面有好幾個:第一,Mashable 是一個科技網誌,居然跑來報導一個娛樂新聞。第二,雖然沙特拿就是第一代星艦迷航的元祖柯克船長,或許跟“阿宅” (網路族) 扯得上一點關係,但這已經是 40 年前的事情了,這些第一代阿宅都已經變成阿公了,哪還有幾個人在網路圈打滾。所以,沙特拿絕對不是 Mashable 報導這個事件的原因。第三,林育群為什麼可以跑到 去年底以來竄紅的深夜節目 Lopez Tonight 去獻唱,而且還是跟鼎鼎大名的柯克船長深情對唱?

而其實,這些問題的解答,都在林育群竄紅的過程上。如果有在追蹤這個事件的人,可以省略下面這段前情提要。

林育群的竄紅

大約 3 個禮拜前,林育群跑到 (現在聽說已經沒有人在看的) 星光大道六班上去踢館,演唱了 R&B 天后惠妮‧休士頓 (Whitney Houston) 的成名曲 I Will Always Love You,之後全場驚為天人,他也當然拿到滿分的成績 (其實我之前在大學生了沒就看過他了):

結果,因為星光大道已經只剩下我們這些“僑胞”還在關心,所以有人便很熱心的人把這個影片放到 Youtube,方便我們欣賞。而我們看了之後當然也驚為天人,於是紛紛把影片分享到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媒體上,而這個影片也就這樣在網路上紅了,順間累積了幾百萬次的點閱。

接著,包括 Mashable、Yahoo、MSN 在內的網路媒體開始爭相追逐這條新聞,把林育群冠上台版蘇珊大嬸等稱號,讓這個影片又更紅。最後,主流媒體接棒,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跟著報導這個奇蹟似的男孩,於是林育群就這樣人在台灣家中坐,紅到地球另一邊的美國來。

而在此同時,他的經紀公司也很懂得打鐵趁熱 (難道是聽到了 Lucifer 的建議?),趕快把他運到美國,於是便出現了林育群在各大脫口秀節目獻唱這樣的情況。這是他在另一個節目 (Ellen DeGeneres Show) 的表現:

好,這就是林育群現象從開始到現在。之後會往哪裡去,他還會上什麼更屌的節目,還是在美國發片,就讓我們慢慢期待。但這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林育群事件背後更重大的意義,一個正在成形,事關網路、媒體和未來的世界,非常重大的改變。

社群媒體的強大喜好傳達能力

過去的內容製作者,並沒有辦法真正知道我們的喜好。出版社和唱片公司只有銷售數字,電視公司只知道收視率,而電影公司也只有票房。這些數字都只是“內容消費量的指標”,雖然和品質有一些相關,但絕對不是最好的代表。

然而,進展到了社群媒體,消費者不但可以幫林育群的影片“讚好 (Like)”,還可以“分享 (Share)”給朋友。這些動作最後都會產生量化的數據,讓影片的製作人、新聞媒體等,都可以追蹤和參考,藉以調整內容製作和新聞報導的策略。

這樣的改變,讓消費者的喜好可以更正確、更有效率的被傳達。於是,也才讓美國的電視公司,發現到原來林育群這個台灣小胖,居然在美國這邊是有強大的票房潛力的,也終於造就了他能夠到 Ellen 和 Lopez 等節目表演的機會。而這一切,就是因為社群媒體強大的喜好傳達能力而發生的。

Web 3.0 將讓喜好更加個人化

然而,像上述這樣“顛覆傳統內容生產流程”的現象,才只是 Social Web 的開端而已。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的是 Facebook Open Graph 這類工具,把網路帶到另一個境界,一個更加個人化的境界。

在目前的社群媒體上,內容的喜好是概括統計的,舉例來說,你雖然知道有 106 個人在 FB 上分享了我的“為什麼 Apple 永遠不會讓 Adobe 和 Flash 上 iPhone?”這篇文章,卻不知道那些人是誰,有哪些是你的朋友,和你的喜好有什麼關係。

然而很快的,隨著大家開始支援 Open Graph 等等工具,和其中 Social Web 和 Semantic Web (文意網路) 的種種功能,我的網誌有一天就可以告訴你,因為你的朋友中有 15 個人喜歡那篇文章,而且你平常很關心 Adobe 和 iPhone 相關的資訊,所以你不可以錯過他。

你真正為王的時代

也就是說,隨著 Web 3.0 的發展,資訊將會越來越個人化,而且是隨著你的社交圈和你平常的喜好來取決的。而你,除了平常就在做的讚好和分享,並不需要做任何多餘的設定,一切都由電腦和人工智慧,來自動幫你計算出你應該會關心、會有興趣的資訊。

在這樣的未來,沒有選擇性的“廣告”將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是你真正關心,真正會喜歡的資訊。於是,你所有的時間都可以花在觀賞你有興趣的內容上,而不用再浪費任何時間在跟你一點都相干的廣告上。

所以,或許消極的看 Facebook 的 Open Graph 是一種和魔鬼打交道的感覺。但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整個 Web 3.0 的發展,我看到的卻是一個更有效率、更相關、時間和資源可以更善加利用的世界。

今天,靠著社群媒體,林育群在三周內就在美國竄紅。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的觀眾都將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他們會有興趣的林育群,或是任何其他的內容。而網路,也終於將成為一個真正以“你”為中心,真正個人化的世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