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ftware’

搶司機工作的不是 Uber,而是無人駕駛

April 5th, 2017

雖然交通部成功的讓 Uber 停止營運,但司機們其實只是暫時保住飯碗。

因為再過 5 年,多數新款車輛都會配備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計程車也會因此開始普及。

前年將旗下數萬台智慧車啟用自動巡航的 Tesla,累積電腦駕駛里程已跨越一億英哩。執行長 Elon Musk 日前更宣布,全自動駕駛將在 2018 年實現,屆時 Tesla 將可在閒置時間出門載客貼補家用。

Uber 則已經在匹茲堡推出自駕租賃車,並預測到 2030 年,全車隊都將是自動車。去年從 MIT 獨立出來的 nuTonomy,也已經在新加坡市中心營運自動計程車。

而就當網路與科技公司大舉入侵的同時,傳統車廠也紛紛起身捍衛領土。最積極的 VW 設定 2019 推出全自駕車,Toyota、Ford、GM 將緊接其後,在 2020 上路,接著 BMW 也要在 2021 年推出全自駕車。

換言之,未來五年,電腦軟硬體將迅速入主汽車,自動駕駛這個讓人等待 30 年的尖端科技,終於有機會實現。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伙計載你一程台灣還等什麼?

目前業界預估,10 年後,世界各國的相關法規會陸續上路。屆時,人類司機將很難靠抗爭去驅逐自動駕駛。

為什麼?

這次的 UberX 與計程車之間,畢竟是人類司機與人類司機的比較,成本、安全很難有太大差距,所以只能從有沒有繳稅、保險去比。

但未來的自動駕駛與運將之間,不是人與人的比較,而是機器與人的比較。相對於人類,機器表現穩定性超高、可以 24 小時工作、不需要休假、沒有情緒、每單位里程的耗能遠低於人類,因此自動駕駛無論在運輸成本還是安全上,都將遠勝於人類,而且恐怕是數量級的差距 ─ 想像現在 150 元的計程車資,未來可能只要 15 元,比捷運還便宜。

更有甚者,自動駕駛所帶來的成本節省、效率提昇,將會影響各國商品、服務的國際價格競爭力,屆時政府為了與全球拼出口、拼觀光,也很難盲目的去偏袒運將。幾年前為了推行 eTag,還是得讓 700 位高速公路收費員失業,是類似的道理。

因此,趕走了 Uber,司機們也只是換來 5 年、10 年的喘息空間。未來,大家還是必須面對來自機器駕駛,極度不公平的競爭。

10 年聽起來很久,但如果知道後天有超颱要來,今天總要開始準備防風、囤糧吧?

而其實受影響的也不只是司機而已,事實上,當今人類社會的 80% 工作,20 年後恐怕都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

你該怎麼準備?

面對這場 21 世紀工作大洗牌,人類該如何準備,如何應對?我先前在天下專欄幫大家整理了四個重點:

在既定規則、輸入與輸出清楚的邏輯決策工作上,人工智慧已經能超越絕大多數人類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

海水不斷上升,人類不能停在原地,必須往更高海拔的山上遷徙。其中,我認為以下幾條路徑是這場遷徙的關鍵:

一、對軟體與程式的充分理解:人工智慧是基於演算法、類神經網絡、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而成的軟體,因此,要成為比 AI 優越、能夠駕馭 AI 的物種,我們必須對軟體與程式有深入而廣泛的理解。

二、對機器學習的掌握:就像人類小孩一樣,基於類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主要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與負向反饋,學習如何判斷。因此,AI 的發展會取代很多人類工作,但也會創造許許多多「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工作。所以,掌握機器學習是人類佔據制高點的另一個關鍵。

三、揉合特定領域的能力:想訓練機器下圍棋、處理理賠,除了要理解軟體與機器學習,還必須對圍棋、保險有豐富的研究。而在圍棋、保險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領域,未來將被 AI 陸續接管。因此,對一、兩個領域深入研究,並且能將之與 AI 揉合,也將非常有價值。

四、不斷學習:最後,當機器日以繼夜努力地練習我們今日的能力,我們也只能同樣用功地吸收明日的新知。因此,除了上述三個已知高地外,我們還必須持續看清局勢、不斷力爭上游,才能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AI 搶工作 人如何往高處爬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認真看待這個即將到來的職場大海嘯,在那之前努力充實自己,準備好乘風破浪越飛越高,而不要被海水衝壞了家園。

__

為了幫助有決心學好程式的朋友,AppWorks 提供三個月免費集訓班,AppWorks School / iOS #4 歡迎你加入

PS. 近期在美國考察新創、創投生態,寫作時間會是這邊的清晨,台灣的夜晚,長期讀者若有不方便處,還請見諒

(Photo via Bruno, CC License)

不成為網路強國,台灣沒有未來

October 22nd, 2015

101 in Dusk

台灣必須在未來 5 – 10 年內,快速轉型成為網路強國,否則將會被世界淘汰。[1]

主要理由如下:

1. 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尤其是 2000 年以後出生的人們,基本上從小就活在「Always on」的環境裡面,無論是搜尋資料、玩遊戲、看影片、聽音樂、與朋友交流、購物,幾乎主要都是透過網路來完成。

Everybody on, always on

我自己的大兒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 2007 年跟著 iPhone 一起出生的,2 歲時就能使用 iPhone 的基本功能,而現在 8 歲的他,已經可以拿起 iPad,打開 Chrome,透過 Google 搜尋喜歡的日本戰隊系列影片,找到高畫質、有英文字幕的版本,連線 AirPlay,透過 Apple TV 把影片打到電視機上觀賞。

你基本上可以預測,這些 21 世紀人類未來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 Internet。

2. 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媒體生態

由於人們花越來越多時間在網路上,想要跟他們溝通、影響他們,當然也必須透過網路。所以你看到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日漸式微,而各種網路媒體的聲量則日益擴大,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網路媒體與實體媒體最大的不同,是通路的差異 ─ 傳統媒體多半擁有直達閱聽眾的固定通路,而網路媒體則主要靠社群分享擴散。問題是台灣目前最普及的社群是 Facebook 與 Line,換言之,我們的社會輿論某種程度上,是控制在外國企業手上的,一旦 Facebook 改變演算法,台灣民眾所接收到的資訊,就會受到影響,因而形成的共識,就會有所改變。

換言之,在 Internet 日漸成為主流媒體的 21 世紀,網路弱國的輿論,將會受到強國的干預。

3. 網路正在徹底重組經濟結構

當然人們的購物決策越來越受到網路影響、越來越多消費預算移至網路購物,商業模式與國際經濟局勢也會跟著徹底重組。

在過去,品牌、商家要觸及消費者,會透過傳統的電視、報章等媒體,這些媒體多半是本地的。但在新的網路經濟中,強勢的數位媒體往往是國際性的,像是 Google、Facebook 等,換言之,網路弱國的本國經濟,將長期遭到強國的數位殖民與抽稅。

另一方面,在過去,一個國家經由出口貿易來產生順超,貢獻 GDP 成長。但在網路時代,由於消費者可以輕易透過電商跨境消費,久而久之,一個電商弱國會自然就成為一個入超國,讓 GDP 難以成長。相反的,一個電商強國會自然的成為一個出超國,讓 GDP 更加成長。

換言之,在 21 世紀的 Internet Economy 中,網路弱國無論在本國經濟、出口貿易,都將受到強國的掠奪,並且將陷入難以翻轉的長期惡性循環。

4. 數據正在成為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來源

在 20 世紀,國家長期競爭力的來源是天然資源、武力、經濟力等相對「耐久」的資產。來到「快速迭代」的 Internet 世紀,競爭優勢必須要靠「進步的速度」來維持,而要進步的比別人快,掌握數據就變成重點。

當一個國家能夠掌握越多他國民眾的數據,進步的動能自然就會優於他國。而要掌握更多數據,必須仰賴強勢 Internet 行業。因此,Internet 弱國不僅媒體影響力、經濟實力將會落後,連翻身所需要的「數據」,都將無法掌握。

5. 自動化正在徹底顛覆就業市場

網路與數據的普及,正在促使自動化科技的加速度發展。網路海量、全面的收集數據,送回強大的雲端主機運算,產生決策後,再透過網路把指令、更新的軟體即時送到各種各樣的機器上,形成了一個能不斷進步的自動化機制。

Facebook 首頁的動態訊息就是最好的例子,每個人看到的訊息都是不同的,適時、適地、適人的自動產生,並且能夠根據你的回饋,不斷在下次登入時產生更符合你需要的首頁內容,完全取代了傳統媒體總編的角色。Amazon 的網路商店又是另一個例子,每個人登入時都會看到的個性化的產品推薦,比傳統的店員還要聰明 100 倍。

緊接著,自動化工廠、自動駕駛車、掃地、服務機器人、自動銀行等等,都將越來越普及,換言之,許多人類的工作將會被 Internet 與數據所帶來的自動化取代。在這樣的世界裡,一個國家的 Internet 越發達,就有越多居民能夠從事自動化軟體、自動化科技開發的工作,那麼國家的競爭力就會越強。相反的,一個國家的 Internet 越弱,她的國民就會面對越來越多工作被自動化取代,而他們的就業選項也就會越來越受限、越來越沒有價值。

站起來吧,大家!

當然,這些只是其中五個較主要的理由。真的要說,還有千千萬萬個理由,為什麼 Internet 極度重要,又為什麼在 21 世紀,一個 Internet 弱國將難以翻身。

往前走,台灣需要徹底的轉型,而她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

我們已經大大落後了,世界卻沒有意思要等我們。

時間不多了,每個人,請你們站起來,把它當一回事,每天每天,告訴你身邊的人,Internet 很重要,大家必須要一起努力,把它在台灣發展起來,讓台灣成為一個 Internet 強國。

否則,我們不會有明天。

___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 Internet 行業,歡迎到 AppWorks Ecosystem 夏季聯合大徵才參考我們提供的 620 個職缺

如果你正在創辦 Internet 公司,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 Internet 發展的最前緣,歡迎在 11/11 (三) 來 AppWorks Demo Day #11 看看

[1] 網路強國很難有明確的定義,但很容易透過簡單的大腦測試確認。如果想到世界上的網路強國,你能很明確的把台灣歸在裡面,那就代表台灣是網路強國。如果不行,那就代表台灣還要努力。

(Photo via daymin, Boydell, CC License)

創業 CEO / 雇不到優秀工程師,其實是企業文化的問題

August 4th, 2015

Little Programmer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Jamie,都怪你大力鼓吹創業,害我們公司都找不到工程師!

從網路、電子商務到金控,這陣子,有越來越多企業老闆跟我這樣反應。

但事實是,人真的不是我殺的。

我的確有在鼓勵有志青年創業,主要透過本網誌。但這個網誌已經寫了六年多,並不是近期才開始,而它的閱覽人次過去一、兩年也只有微幅上升,所以要說我的鼓吹近期特別奏效,實在當之有愧。

從這兩年來申請我與夥伴們經營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的團隊數量,也可以略之一二。剛剛截止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申請,總共收到了 149 份申請書,較兩年前約增加 30%。其中因為讀了我的網誌、專欄、《創業》等書,或是聽了我的演講,而來申請的數量,卻反而下降了 12.5%。

所以我的鼓吹應該不能說是工程師都跑去創業的主因。真的要說,只能歸納為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企業近來感受到的軟體工程師招聘困難,其實跟創業沒有太大關係。

根據我們的估計,台灣每年有約 500 至 1,000 家網路新創公司被創辦,團隊規模平均約 3 人,其中工程師約佔一半。

也就是說,台灣每年有約 750 至 1,500 位工程師投入創業。這數量聽來不少,但相比之下,我們的高等教育一年可畢業 29,000 名資工相關科系學生,以及 11,000 位電機人才。相除之後,投入創業的比例是不到 4% 的鳳毛麟角。如果再考慮科技新創公司平均 5 年存活率不到 20%,那因創業而從此離開人才市場的軟體人才,甚至不到 1%。

所以近期從網路、電商、媒體、電信,到人才最愛的金控,紛紛碰到的工程師日益短缺問題,跟創業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背後有更巨大的結構性因素。

首先,電子商務在過去幾年持續以 20% 以上年增率成長,交易額每年已達 5,000 億左右,也因此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增加投入。不僅原先的 PChome、Yahoo! 兩大集團持續成長,富邦集團旗下的 Momo 購物也在近年橫空出世,交易額快速追上領先群。此外,東森集團旗下經營東森與森森購物、統一集團的博客來、國泰集團的 Treemall、新光集團的 Payeasy 與剛剛分割出去的 17life、聯合報旗下的 udn 買東西、燦坤快三等等,都有一定成績。非集團方面,Lativ、Gomaji、創業家兄弟、OB 嚴選等,也都達到每年數十億營業額。

這些電商公司,每創造 1 億的年交易額,往往需要雇用 2 至 10 位人才,其中工程師比率約是一至三成 (近兩年來大家紛紛投入研發門檻更高的行動商務,這個數字有上升趨勢)。所以當整個產業的交易額每年成長近千億,這也代表著近千位的軟體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網路廣告行業每年有 161 億的營收,過去幾年也是以 13-18% 年增率成長。這個垂直領域雇用的人才數量有數千名,原先多以業務為主,但近兩年由於程式自動化廣告交易的快速發展,對於軟體工程師的需求也正大幅上升。

此外,以 Google、Facebook、LINE、獵豹移動等為首的國際通訊、社交、工具類網路公司,近年來也在台灣大舉招兵買馬,紛紛吸納了數十、甚至上百位軟體人才。

當市場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不斷提昇,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由於種種官僚結構,並無法適時隨之調整。也因此,才會有企業今日感受到的工程師招聘困難。

Software Programmer supply vs. demand by 104
(104 公布的軟體工程師供需情況,顯示需求不斷成長,但供給幾無上升)

往前走,這個供需問題還會日益嚴重,因此企業必須改變人才策略,以下是幾點實務的提醒:

把吸引、留下一流軟體人才定義為核心能力

既然工程師在未來十年註定成為珍貴的稀缺資源,那麼如何吸引並留下其中優秀者,必須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建立工程師文化

好工程師理性而客觀,喜歡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要吸引他們,公司必須建立尊重事實與數據的文化,而不隨主管心情起舞。

做真正有意義的軟體產品

多數工程師喜歡自己的作品,能夠改變廣大用戶的人生。因此當一家公司研發的產品影響層面越廣、越深時,越能吸引優秀的工程師加入。

減少繁文褥節

相對的,工程師厭惡企業的各種「防小人」管理制度。在美國,越來越多公司的產品經理,主要工作是幫助工程師解決申請設備、填寫假單、報銷費用等等瑣事,讓他們更能專注在產品之上。

提供精進機會

最後,好的工程師都想進步,因此如果在一家企業可以跟強者學習,或是鑽研更多好的工具與方法,那麼對他們而言,這工作就不只是工作。

小結

這個世界正在快速從工業革命時代,過度至網路革命時代。在工業時代,機台是最昂貴的關鍵生產要素,但在網路時代,軟體人才才是最有價值的產出來源。無法改變企業文化的人,當然無法在新的時代生存。現在找不到工程師,其實只是鐵達尼號開始漏水的徵兆而已。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 Photo via scottvanderchijs,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