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achine’

教我們的孩子程式,可能比教他們英文還重要,非常多

October 17th, 2013

Using Computer

過去,孩子都要學英文,因為英文是全球的共同語言,因為西方文化是世界的強勢文化,因為歐美企業掌握了人類多數的經濟活動,而英文是與他們溝通最好的工具。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程式已經逐漸成為比英文還要普及的語言。在全世界,有數百億的機器正在用程式與人類溝通,同時也與彼此溝通著。近年來,由於行動裝置的普及,程式與網路所聯手形成的數位世界,也融合全球各地的文化,逐漸成為新的主流影響力載體 ── 年輕人每天都黏在網路上,使用 Facebook、Line、Plurk、WeChat、YouTube 等來自世界各地的服務吸收思想、表達觀點。

接著,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普及,程式語言又成了新世界的商務語言  ── 要和 Amazon 做生意,講英文是行不同的,你必須懂得如何呼叫它的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過去我們學英文,除了要了解如何與西方世界溝通,也要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價值觀。現在我們學程式,不但是為了命令機器、與它們溝通,同時也要了解機器的思考方式、價值觀。

為什麼?因為隨著運算的進步、網路的普及,以及大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機器已經從純粹的「服務者」角色,漸漸進化成「影響者」。

每天紐約證交所的交易量,有四分之三是由機器完成,也就是說,它們對股票的交易價格,有著巨大的影響力。Amazon 上的商品價格,同樣是由人工智慧自動計算,每個消費者看到的標價都不一樣,換句話說,機器正在影響著我們的購買決策。Facebook 首頁裡的新聞,不是每個朋友都會出現,它的排列與篩選,同樣是自動完成,換句話說,機器也正在影響人類的社交行為。同樣的道理,Gmail 的 Priority Inbox、Google 的個人化搜尋結果、AdWords,各種 RetargetingRemarketing 技術,都顯示著機器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有效。

因此,在從今而後的世界,我們的孩子除了需要學英文,懂得西方文化,更重要的,他們必須要學程式,懂得機器文化。這是人類文明的下一階段,與機器「共生」的階段。我們需要調整心態、重新設計教育,才能讓孩子們在新的世界裡面,擁有自主、充實的生命。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第八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已經開始接受申請,歡迎加入

Calling Bay Area people, we’re coming to town.  Come meet AppWorks founders on 10/25!

(Photo via yourdon, CC License)

機器正在一步步掌控我們的生活,無論你願不願意

February 23rd, 2012

上次聊過機器一直在「偷」我們的工作,但近來看到的一些發展,讓我對這個事情又有更深的體務。原來機器拿走的,不只是工作而已,還有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思考、決策能力。

在實體的世界,機器的任務多是「協助」與「執行」的角色。我們要蓋捷運,它們幫忙挖地下通道。我們要賣東西,它們幫忙算錢、收信用卡。我們要把貨物上架,它們幫忙搬貨、貼標籤、統計庫存。它們會做很多事情,但是往往是「不用腦袋」的工作。原因是它們雖然可以在每個個別流程中幫上忙,但是卻無法得知整個商業循環中,各個環節上產生的關鍵資訊。再者,它們的腦與手也是分離的,即使 ERP (企業資源管理) 系統可以知道大多的資訊,可以分析資訊並且做出決策,它往往沒辦法與多數的「工人機器」聯繫,去把這些事情付諸執行。也就是說,在實體的世界,人還是最終的把關者,機器最多就只能夠輔助。

但事情來到數位的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機器的眼、腦和手,突然被串在一起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股市裡的可以自己判斷、自己下單、超高頻買賣的「機器交易員」。和人類相比,它們有著莫大的優勢。它們可以一下子看完所有的交易趨勢,用幾百顆 CPU 同時分析、預測下一步的市場走向,接著在一秒鐘內快速輸入好幾十張買賣單,這些,都是人類做不到的。事實上,統計顯示在北美,機器交易員所產生的買賣,已經到達總體成交量的 73%。 是的,也就是說股市裡的絕大多數買賣,是由機器與機器間完成。也就是說當你今天去買股票的時候,幫你決定一張該賣多少錢的,不是人,而是機器。

你或許會說,那沒差啊,我頂多不要買股票。不,事情沒這麼簡單。歡迎來到電子商務的世界,前幾天的消息,一位童書的作者,親眼目睹了機器和機器之間鬥智,幾天內把他的書打到 72 折的過程。一開始,A 二手書商的機器人先用遠高於原價的價格進入,想要嘗試看能不能騙到消費者,接著,B 二手書商的機器人加入戰局,A 與 B 之間於是開始進入割喉的削價競爭。不消多久,雙方取得平衡在一個低於零售價的金額。

到這裡,都還沒什麼,二手書市畢竟是次級市場,受影響的消費者比率有限。重點是隔沒幾天,Amazon 自己的機器人也來了,它檢查的結果發現,這本書的二手書行情不好,所以根據它的演算法,立刻決定將這本新書降價 28%。沒錯,這一切的過程,完全是機器們在主導、決策、行為。無論是二手書商、Amazon 的管理人員、出版商、讀者或是作者,看到的都只是最後的結果,他們不但沒有參與到角力的過程,我相信也處於無能為力的地位──就算真的想要修改演算法,一個單一事件很難構成理由。況且對這些「電子書商」來說,只要能夠最大化總體營收,就是好演算法,他們大概不太在意個別作者的感受。

而如果 Amazon 已經是這樣在做生意了,那其他的電子商務跟上,也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說,最終,人類社會的交易行為將會被機器們所統治,由它們來決定什麼東西該賣多少錢,什麼東西該上架,什麼東西該停止銷售。我並沒有說這樣是不好的事情,或許它會讓這個世界更有效率。只是光想到連定價、決定銷售策略這種需要大腦工作,都會被機器搶走,我不禁開始想,是不是該回去把演算法課本,再拿出來溫習一下了…

相信我,電子商務還有很多的革命要發生,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你來跟我們一起研究、創造。

(Photo via childofwa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