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09的文章

綠色能源的命脈:智慧型電力網路 (Smart Grid)

June 26th, 2009

(via Wikipedia)綠色能源 (green energy) 又稱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是美國科技業這兩年來的熱門話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輸入國,每年花費 3 兆美金 (US$ 300 billion) 進口原油煤炭等原料,相當於 GDP 的 2.2%
左右,所以發展綠色能源對美國有很大的戰略意義,減少對外來供給依賴,也能夠大大降低類似委內瑞拉事件對國內能源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再加上綠色能源對於減緩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的附加價值,所以獲得歐巴馬政府的大力推動。(其實還有一點不為人知的是傳統石油公司多跟共和黨掛勾,所以推動新能源產業,可以有利民主黨選情。)  而台灣的能源自主性其實比美國更低,一年大約花 240 億美金進口能源,相當於 GDP 的 3。3%,所以應該比美國更積極發展替代性能源相關方案。 (左上電網圖來自: Wikipedia)

講到綠色能源大家通常直接聯想到的是大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潮汐發電等非傳統發電方式 (alternative energy)。 但是其實綠色能源如要能普及,更重要的先決條件是要布建智慧型電力網路 (smart grid)。主要的原因有三:

1. 綠色能源的供給多是不穩定且無法預測的

以太陽能發電為例,今天是晴時多雲還是偶陣雨,連中央氣象局主任預報員也說不準,所以一座太陽能電廠所發出來的電,供給上不但不穩定也無法事先預測,而負責將這些電送到用戶端的電力網路,便需要有機動性緩衝以及調配的功能,來應付這些供給端的變化。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使用的電力網路,跟一百年前愛迪生發明的基本上大同小異,當初並沒有針對這樣不穩定的電力來源設計, 所以極需更新升級。

2. 綠色能源的來源多散布且位於偏遠地區

以風力發電為例,風車田多需要地毯式的布建在山丘多風地區。所以新一代的電力網路需要更有效的收集這些散落各地的電力來源,也要應用超傳導 (superconducting) 等相關技術,減少長距離輸送的損失,才能有效減低能源成本。

(via Wikipedia)

3. 促進使用者端的效率

現有的用戶端電表,通常只有告知簡單的能源使用情形。 (下次經過家裡的電表的時候觀察一下,你會看到一個不停旋轉的圓盤,他的轉速就是目前用電的多寡。)  這樣的資訊提供不但落伍,也沒有辦法達到鼓勵用戶節源的功能。升級後的新式智能電表 (smart meter),則將提供使用者完整的用電量及電價相關訊息,並且與網際網路連結,讓用戶可以遠端監控及操作,以促進消費者對用電情況及花費的了解,以達到刺激節約的效果。 (電表圖來自: Wikipedia)

在台灣,台電目前對智慧型電網還位於規劃的階段,預計 2010 年才會開始布建,花 5 年的時間完成。 與全球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進度並不算慢,且估計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出幾百億的商機,我看好智能型電網相關設備製造在台灣的發展,以台灣廠商的製造實力,應該可以發展出另一個百億產值的外銷新星。

Facebook 的網路盟主稱霸 4 部曲,Google 能夠招架嗎?

June 25th, 2009

2004 年才創立的 Facebook, 經過短短 5 年的突飛猛進,幾乎是以空降之姿殺入全美網路十強 (目前北美四大主要排行榜的名次分別為 — comScore: 8,Compete。com: 3,Quantcast: 5,Alexa: 4)。

美國知名網路雜誌Wired,本期特別點明 Facebook 自始至終,目光其實都放在爭奪網路盟主,挑戰 Google 的地位上,根本從沒把 Myspace 這些社群同業放在眼裡。

Wired 並點出 Facebook 訂下的四個階段性策略如下:

1. 突破關鍵數量 (Build Critical Mass)

Facebook 已有 2 億註冊會員,每個月上傳 40 億筆內容,8.5  億張照片,8 百萬個影片,儼然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宇宙,網際網路中的一個網際網路。

2. 重新定義網路搜尋 (Redefine Search)

Facebook認為藉由朋友分享的內容來發掘新資訊,將是取網路搜尋而代之。一旦 Facebook 內建的搜尋引擎可以讓使用者輕鬆找到朋友張貼的分享,搜索的結果將比 Google 無差別式的索引更個人化,也更可以依賴。

3. 建立殖民網站 (Colonize the Web)

透過 Facebook 的兩個重要聯外功能: Facebook Connect 以及 Open Stream,現在已有一萬個其他網站,在內容供應鏈上,成為 Facebook 的下游,也形同其藩屬。

4. 成為個人化廣告的代言詞 (Sell Targeted AdsEverywhere)

Facebook 的終極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夠成為網路最大的個人化廣告平台,大量吸引廠商後,再將廣告轉發至所有下游網站。 因為個人化廣告勢必比關鍵字廣告有效,藉此,Facebook 也將完成逐鹿中原大業,取代 Google 成為網路廣告盟主。

我認為,Facebook 以挑戰 Google 為目標,眼光絕對是個夠遠夠大,創業的精神就是要 想很大 (think big)。但是想很大,也要從小地方開始 (start small),配合策略跟執行力,才能到達目標。 在這方面,Facebook 的四部曲的邏輯也相當清楚。觀察 Facebook 近期的發展,也可以得知他們已經完成了前三階段的能量累積,現在處於第四階段開端,考驗能否將數量化做價值的轉捩點。

Facebook 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是否能夠成功執行個人化廣告策略,挑戰 Google,還是春秋大夢一場,以下的三點是觀察的關鍵:

1. 個人化廣告的不規模性 (Unscalable Social/Targeted Ads)

既然名為個人化,這些”廣告”本身是不太能回收再利用的,畢竟世界上少有興趣完全相投的兩個人,即使有,也不一定在同時間點,想要購買一樣的產品。更重要的是成本問題,類似 Google 搜尋結果中的文字廣告,或許還可以透過簡單的程式,達到客製化又不傷錢包的效果。但是要在社群網站達到效果,廣告必須化身搞笑短片甚至是互動遊戲,不但製作成本大大提升,時程也得拉長,回收的能力勢必需要達到關鍵字廣告的千百倍,才能讓業主不會入不敷出。即使個人化廣告的效果比”齊頭式”廣告佳是不爭的事實,能不能好上幾千倍卻是有待觀察。

2. 非搜尋行為欠缺購買意圖 (Social User’s Lack of Purchase Intent)

當使用者在瀏覽社群網站的時候,往往心中並沒有購物的打算的。相對的,在做 Google 搜尋時,有一定的比例是在做購買前的研究。這點對 Facebook 所謂個人化的廣告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雖然 Facebook 宣稱將強化搜索引擎,但是能否讓使用者改用 Facebook 做產品搜索,也是一個難題。

3. 個人資料的保密性 (Privacy Concerns)

從 News Feed 到 Beacon,Facebook 至今已經多次在個人資料保密上惹惱使用者,但是建立一個跨網站個人化廣告平台的關鍵,在於個人資料的共享,Facebook 能否研究出一個可行又不會得罪顧客的方案,也是成功路上的未知數。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不吝指教。

我是 Jamie,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June 24th, 2009

三個月前,我離開了一手創辦的 Sosauce,原因有很多,不過最重要的是,在我個人的生涯規劃上,是該往下一個階段邁進的時候了。

休息的這段期間,我大量充電,重點的領域是綠色能源 (Clean Tech),行動網路 (Mobile Web) 以及文意網路 (Semantic Web) 這些明日科技。

透過這個網誌,我希望將我觀察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夠與大家有非常有趣的互動與討論。

我是 Jamie,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