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09的文章

網景創辦人安德森轉戰創投 初登板便一鳴驚人

July 7th, 2009

Marc Andreessen

這兩天,美國創投圈的話題,都圍繞在一家新設立的創投基金 — 安德森‧賀維茲 (Andreessen Horowitz 以下簡稱”安賀”) 上。主要的原因在於安賀才剛剛成立,第一個創始基金 (debut fund) 便猛虎出閘,狂募高達美金三億元 ($300mm)。這種景象,幾乎從未發生在新設創投公司上 (筆按: 一般新創投可以募到 $50mm 便算是大成功),更何況安賀的兩位合夥人嚴格來說都是創投菜鳥。但是菜鳥歸菜鳥,這兩位仁兄可是相當大有來頭。

安賀的”安”是矽谷名人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他除了是網景 (Netscape) 的創辦人外,更一手創建第一白牌社交網路 Ning (筆譯: 您),還身兼 Facebook 及 eBay 的董事。投資經歷方面,先前以天使投資人 (angel investor) 的身分自掏腰包投資,就已有數個非常成功的高報酬脫手 (exit) 的案例,其中包括以二千七百萬美金 ($27mm) 賣給雅虎的社交書簽 (social bookmarking) 網 Delicious。(左圖: 安德森照片。來自於 CrunchBase.)

至於安賀的”賀”,則是班‧賀維茲 (Ben Horowitz)。賀維茲雖然資歷不像安德森驚人,但他曾任職 CEO 的 Opsware,也 2007 年被惠普 (HP) 以天價 16 億美金 ($1.6 billion) 收購.

說實在美國目前的經濟情勢十分低迷,許多正在募集資金的老牌創投,紛紛降低標的,關門大吉的也不在少數,從此更可以看出投資人對安賀兩位的極具信心。不過根據 BusinessWeek 的報導,安賀兩人早先的幾次成功創業,其實也幫許多矽谷創投賺進大把銀子,所以此次初試啼聲改行當投資人,包括 Kliener Perkins,Accel 及 Greylock 在內的幾家老牌創投基金,紛紛出面背書,也才讓安賀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中,還能順利募得鉅資。(筆案: 所以說穿了闖蕩美國創投業,靠得還是關係兩個字.)

春風得意的安德森,也在他的網誌詳細的說明了安賀的投資理念及哲學,我覺得其中有幾項相當值得參考:

1. 美國眾多的新創公司中,每年大約只有 15 家會成功 — 如果以創造一億美金 ($100mm) 以上營收當作門檻的話。

2. 這 15 家成功的公司會創造創投業 97% 的投資報酬,也就是說,創投業者如果不能擠進其中幾家,基金的淨報酬可能為負。

3. 創投業者最大的作用在於支持創業家,他們的團隊以及遠見 (vision)。

4. 要投資能隨著公司成長而從創業家轉變成專業經理人的團隊。

(Photo via jdlasica, CC License)

網路資訊能繼續免費下去嗎?新聞業的未來,又在哪裡?

July 2nd, 2009

近兩年來美國網路媒體業最喜歡討論的,就是新聞業 (journalism) 的未來到底在哪裡。隨著報社一家家的倒閉,這些平面媒體的從業人員,無不人心惶惶,頻頻透過網誌及報章社論,振筆疾呼要老闆們尋求突破,不然末日不遠。也因此,部落格界 (blogsphere) 也展開許多討論與爭辯,大家都想對媒體的未來貢獻己見。前兩天,更出現兩位重量級暢銷書作家摩肯‧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和克里斯安德生 (Chris Anderson) 的空中激辯,焦點主要圍繞安德生具爭議的新書, 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筆譯: 免費大未來,內容主要描述網路資訊趨向免費的大勢,建議無法獲利的新聞業該如何應對.)  葛拉威爾是著名的紐約時報特聘記者,著作包括長期盤據排行榜的”決斷2秒間 (Blink)”及”引爆趨勢 (The Tipping Point)”。而安德生則是 2008 年銷售冠軍”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的作者,現任 Wired Magazine 主編.

葛拉威爾首先在紐約客雜誌網站刊登了一篇針對 Free 一書所寫的書評,內容頗為負面,大略是指出安德生的書從出發點就有錯誤,葛兄主張在網路上也有很多資訊並不是免費的,也有很多人願意付錢消費,所以報業不應賤售自己,並以華爾街日報為例,舉出其網站就有多達一百萬付費會員。對於安德生所提出的一些新聞業未來可以採用的新商業模式,例如: 大舉採用業餘/免費作家以降低營運成本,葛兄也大呼荒謬,寫到:

…我不了解”付錢給作家”跟”付錢給編輯讓他去管理免費作家”間有什麼不同。重點是你有沒有那個錢,不是嗎? (…it is not entirely clear what distinction is being marked between “paying people to get other people to write” and paying people to write. If you can afford to pay someone to get other people to writewhy can’t you pay people to write?)

隔天,嚥不下被羞辱的氣,安德生立刻在他所屬 Wired 雜誌旗下的 Epicenter 部落格,發表了一篇名為”親愛的摩肯: 你在怕什麼的啊?“的文章反擊。不過安的回文,焦點主要集中在關於商業模式的辯論上,他提出他自己先前創辦的 GeekDad 網站,就是他主張的新商業模式可以成功的最好範例。可惜的是安並沒有花任何篇幅,對於”免費資訊”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再做更進一步的辯論.

我認為,網路資訊之所以是免費的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答,而且答案都在經濟學概論裡面。翻開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自由市場的物價取決於供給跟需求。應用在網路資訊業, 以後 Web 2.0 時代資訊爆炸的供給趨勢來看,不難得知為何售價往往是免費的。這個現像,也可以從經濟學上的供給競爭角度去解釋。也就是當市場處於完全競爭的狀態,則售價會因廠商間的較勁,而出現降至趨近甚至是低於邊際成本的現象。因為網路資訊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 一個稍具規模的網站並不會因為多出一個拜訪者就多出什麼成本,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長期處於免費的狀態。由於兩個因素的存在,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免費在未來也是幾乎不可能改變.

看到這裡你會問,難道我的意思是從經濟學上的角度來看,網路媒體業是沒有未來的嗎? 那還有什麼好投資的呢?

恰好相反,雖然經濟學告訴我們以總體市場的角度來說,資訊的最終成交價將恆為零元,但是它也告訴我們,自由市場的每個消費者,隨著荷包大小的不同,都有不同的願付價格 (willingness to pay),而廠商可以透過消費族群劃分 (market segmentation) 的方式,來捕捉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以提高獲利。這也就解釋了會什麼在免費資訊唾手可得的當今,華爾街日報網站還是能夠找到一百萬付費會員。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其實兩位作者與其說在辯論,不如說是各自在解釋網路媒體業總體及個體經濟上的不同現象。

至於新聞媒體的未來到底在哪裡,以商業模式來說,我認為將是在網路及數位化上,至於平面,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這點從消費者花費越來越多的錢購買網路服務,以及廣告商不斷將更多的預算分配在網路平台上可以看出。而最佳的獲利模式,應該是一種”免/付費並行 (freemium = free + premium)”加上廣告支持的綜合體。本網誌所在的痞客幫就是這種模式很好的例子,每個人都可以加入當免費會員,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些進階功能 (premium),例如: 更多儲存空間,就需要付費。而網站上高流量的網頁,則張貼廣告提升獲利。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