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09的文章

為什麼 Facebook 會打敗 Google?

December 16th, 2009

Super Size Me

昨天北美科技網誌 TechCrunch 的主編麥可‧阿靈頓 (Michael Arrington) 寫了一篇名為”精緻內容之死 (The End of Hand-Crafted Content)“的文章,談到目前線上文字的趨勢,也開始出現美國人的速食文化,逐漸從較有深度的報導,轉移到像 Demand Media 這樣的文字工廠模式。以量取勝的結果造成網路上充斥著膚淺的內容無用的垃圾資訊。(關於 Demand Media 的更多報導,可以參閱 Mr.6 的文章)

其實網路上充滿著垃圾,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早在 03-04 年網誌開始流行之前,各種奇奇怪怪的網站,早就佈滿了這條資訊高速公路。但是一直以來,在 Google 神奇的演算法輔助之下,我們還可以在茫茫網海中,過濾無用的網站,到達我們需要去的地方。

於是大家越來越依賴 Google,Google 也成為各網站越來越重要的流量來源。在實體,人潮等於錢潮,在網路,流量也等於廣告量,所以想當然耳,大家便開始研究要怎麼讓 Google 更注意到自己的網站,也就有了所謂”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出現。而除了循規蹈矩的 SEO,當然也就有人會試著走暗的,鑽漏洞,誘拐善良的搜尋引擎,所以就有了”搜尋引擎雜碎 (Search Engine Spammer)“的出現。

Google 和這些”雜碎”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年,Spammer 不斷的發明新招,Google 也不斷的更新演算法抵擋,大概都是 Google 在兵來將擋,佔上風的地位。直到最近,我覺得這些人終於要戰勝了。原因在於他們領悟了一個重點,演算法再強也沒辦法分辨好內容與壞內容間的差別。所以像 Demand Media,美國線上 (AOL) 的豐田計畫,還有 Mahalo 等這些網站,便靠著便雇用大量的作者瘋狂的寫作製作近乎垃圾的內容成功的從 Google 吸取到可觀的流量並產生不少的營收

Google 或許還會試著頑強的抵抗,但是機器要真的讀懂人類的文字,還能夠判斷高下,大概不是幾年功夫就可以完成的。

那我們怎麼辦?  就要這樣被垃圾淹沒嗎?  你說。

當然不是。幸運的是,當機器沒辦法信任的時候我們還有朋友

就這麼剛好,當搜尋引擎這個技術快要失去功效的時候,我們也有了像 Facebook,噗浪這些社群工具的興起。機器沒辦法分辨文章的品質,但是我們的人類朋友們可以,而這些新興的社群工具,剛好可以幫我們把朋友的喜好,傳達給我們。

所以當你登入 Facebook 首頁時,你看到的動態匯總 (News Feed),是把你朋友們推薦的內容優先顯示的。當你想要找特定的資訊,你可以透過 FB 的搜尋引擎,檢索朋友張貼的動態。另外,當你閱讀網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文章被推薦到 FB,噗浪等服務的次數 (像本文右邊的 f Share 或是最後的 funP 按鈕),藉此推測文章受歡迎的程度。

也就是說,社群平台的興起讓個人取代機器開始幫其他人建立網頁索引過濾劣質內容。而就這樣,集合全體網民的力量,我們可以把好內容找出來,讓壞內容不再佔據我們的目光。

當然,Google 還是會有它存在的價值,以 Facebook 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內也很難跟 Google 在營收上一較高下。但是大家會越來越注意社群網路上的資訊因此減少對搜尋的依賴這是必然的趨勢 — 想想你最近開 Facebook 的次數和 Google 的次數。所以 Facebook 雖然不會讓 Google 完全垮台,但是社群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Mind Share),會越來越無法取代,是無庸置疑的。或許本篇的標題是簡化,但是在優質內容發現,和使用者忠誠度上,Facebook 會,或說其實已經打敗 Google 了。

(Photo via TechCrunch)

正在開發 iPhone / Android 遊戲嗎?別再單打獨鬥了 (12/16 更新)

December 15th, 2009

(上圖: Scoreloop 跨平台智慧手機遊戲模組 via Scoreloop)

在網路的世界創業,我們常常會利用各種不同的免費/便宜的資源,例如: RubyApacheTomcatMySQLWordPress,讓網站的開發更迅速,更經濟,功能更強大。而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生態系 (ecosystem),各式各樣的網站才能不停的冒出來,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近來,這樣的環境,也終於漸漸開始在智慧手機應用開發市場萌芽。

首先是 Facebook 在今年 (2009) 三月宣布 Facebook Connect for iPhone,讓遊戲商可以選擇省下許多會員功能及社群行銷的開發工作。

四月,以全 3D 瀏覽器內置遊戲平台 Unity Player 聞名 Unity3D 公司,也正式推出功能強大,價錢合理的 Unity iPhone 3D 遊戲開發平台。這個平台支援多種受歡迎的 3D 模型程式,包括 Maya,3D Max 等等,內建全套遊戲開發,測試功能,讓製作 iPhone 遊戲變得更快速且直覺。

(上圖: Unity iPhone via Unity3D)

到了十月,Scoreloop 則宣布 Core Social 白牌 iPhone 手機遊戲模組,內建計分,社群,多人遊戲,交叉推銷等功能,還可以幫助遊戲商發行虛擬貨幣,帶來營收。更棒的是,Scoreloop 和 Unity 已經互相整合。而到了上周五,Scoreloop 更正式開始支援 Android,能夠提供跨平台的互動能力。

這些工具雖然不是全都免費,不過價錢也不是不合理 — Unity iPhone 要價美金$399,Scoreloop 則是採抽成的方式。正在/有計畫開發智慧手機遊戲/應用的團隊,我鼓勵大家多多研究,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採用。這些現成的模組,不但可以縮短開發時程降低團隊負擔也可以更專注在更重要的故事/遊戲性/行銷上面

Good luck.

Update (12/16): 如果你計畫開發的是 2D 遊戲的話,則有 cocos2d for iphone 模組可以用,據說是把 OpenGL 2D 的一些功能包裝起來的好用平台,更多說明可以參考這裡。(感謝 Boris Yang 分享)

Web 3.0 到底是什麼?

December 11th, 2009

自從年初開始有了搬回亞洲的想法之後,一直在思考我回去可以做什麼,有什麼事情是我有興趣的,有挑戰性的,能夠把我這些年在美國累積的知識經驗學以致用的,也能為社會帶來點貢獻的。我有興趣的領域其實很多,從政治,經濟,財務,金融,到科技電子,資訊,一路到軟體,硬體,都是我常常花時間關心的。但是算算自從 99 年創立碩網資訊以來,這中間 10 年,我最主要的活動範圍,還是不出網路和創投兩個重點,所以做些和這兩者相關的事情,似乎是合理的。

有了這樣的概念,加上人暫時回不去,我想至少可以先找個管道開始和大家互動,分享我的學習,於是有了這個網誌。6 月底開始零零星星的寫,到了 7-8 月幾個台灣的網路創業團隊陸陸續續開始找上我,希望我能夠給他們一些方向上的建議。Facebook 在台灣突飛猛進,整個生態圈改變得很快,大家需要一些美國這邊的經驗。我突然領悟台灣的網路圈是比美國這邊慢上 2-3 年的,所以把我這幾年在這邊的學習拿回去,對大家而言,會是很好的資產。

再來我回台灣待了三個禮拜,實際見了許多網路,創投圈的朋友,對於我的行動主軸,又有了更明確的定義。台灣曾在 Web 1.0 是中文市場的領先者,到了 Web 2.0 卻幾乎繳了白卷。現在 Facebook 已經一統江山,網路要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台灣團隊們在 Web 3.0 時代,找回方向,放眼國際,逐鹿中原。

講了這麼多,到底 Web 3.0 是什麼? 你問。

其實 Web 3.0 本來就沒有一個官方定義的,更沒有明確的時程和範圍 — Web 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在演進的生態系。但是如果把 Facebook 定江山,Yahoo 和 Myspace 相繼伏首稱臣的 2009 年底當作一個分水嶺,那未來的網路會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呢?

Social (人際化)

Facebook 等社群網路的崛起,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是電腦第一次可以這麼大規模,這麼詳細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了這樣一個層面的資料,中間可以衍伸出來的應用,可以說是千變萬化,數之不盡,且非常有意義的。舉例來說,在 Web 3.0 的世界裡面,email 收件夾將不再是以信件寄達的時間排列,而將是針對寄件人跟你的關係,自動調整重要性。而當你上傳了一些照片,你也只需要跟他說: 請分享給我的家人。然後電腦就會自動根據你的家族關係,去寄送通知給他們。或者當你要去某地出差,某個 Web 3.0 服務將能告訴你你的朋友中,誰有去過當地,讓你可以好好跟他請教。這些都是 Web 3.0 將透過人際關係來加值的例子,也就是說 Web 3.0將會把冰冷冷的網站變成人性化的小秘書,讓你我的生活,不僅更加輕鬆,而且更加有趣。

Ubiquitous (無所不在的)

Web 3.0 的另一個重點,是網路應用將不再只是從電腦去使用的。他會跑到你的手機上,你的電視上,飛機機艙內的螢幕上,等等各種你生活周遭可以觸及的媒介上。而加上 Web OS 的落實,在 3.0 時代,無論你使用哪個終端去使用這些網路應用,你都將能夠得到一樣的服務,存取一樣的資料,而不再受限於特定的電腦。所以好處是我們再也不需要擔心要帶著什麼東西到處走,網路應用會變成像電視節目一樣到哪裡都可以使用到哪裡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Content Replaces Ads (內容取代廣告)

Web 3.0 的最後一個重點,是相關的內容將取代無效的廣告。當電腦越來越了解你的偏好,他將能夠提供你最重要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是個人化的。所以即使是商品資訊,也將是你會覺得有趣的,相關的。由於這些內容將會比廣告有效得多,我們會看到純廣告日漸式微。也就是說,身為消費者,你終於再也不用看到那些不停閃爍的惱人橫幅也不用等影片和影片間的廣告時間網路會變得很乾淨但你也不會錯過你需要的商品資訊

所以,不管是從使用者,還是從投資者的角度去看,Web 3.0 都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而對於即將能夠透過 (正在籌備中的) appWorks,跟大家一起發想,一起開創出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 Web 3.0 應用,更是令我非常的期待。我相信,Web 3.0 絕對是台灣團隊們在網際網路上再次發光發熱的好機會。各位創業同好,就讓我們一起上吧。

(上圖: 眾 Web 2.0 知名公司/產品的 Logo)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