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10的文章

Buzz 與 Google 嗡嗡作響的大頭症

February 23rd, 2010

這幾天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遲遲沒有寫 Google Buzz?(Buzz 是 Google 的新微網誌服務,請參考 InsideMMDays 的報導。)

因為我總覺得他離一個“完整的服務”還相當遙遠,不但支援的“匯入 (import/sync)”功能非常有限,使用經驗也相當的粗糙,就連微網誌最重要的目的 — 用來分享連結,都要用 hack 的 (WordPress 上已經有人開發出 Buzz Button plugin,但是背後還是得透過 Google Reader 來分享,又不是每個人都有用Reader)。所以以完成度來看,我認為他應該歸類在 Gmail Labs,等到成熟一點再放出來。

不過到了昨天,Google 跑出來說已經有上千萬人加入 Buzz,短短的幾天內,也已經發出了 900 萬則的內容,輕輕鬆鬆的就變成全球第二大微網誌,我想,有一些觀察還是要跟大家分享。

Google 變成微軟

Buzz 為什麼會起飛這麼快,當然不是因為產品好。說穿了,唯一的原因就是跟 1.8 億用戶的 Gmail 綑綁在一起的結果。這跟當初微軟靠著“預載 IE”打敗 Netscape,是一樣的道理。這點是讓我擔心的,因為 Google 的服務,向來是走整合但不綑綁的策略,例如 Youtube 可以把頻道更新訊息寄到你的 Gmail,但是不會強迫你使用 Gmail。或者當你加入 Gmail 時,他也不會叫你順便開一個 Youtube 帳號。

但是這樣的政策到了 Buzz 轉變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興起,給 Google 帶來的強大壓力。當網站主紛紛開始領悟到 Facebook 和 Twitter 來的流量,比從 Google 來的更大、品質也更好的時候,Google 緊張了 。所以一口氣把 300 噸的重量,全部都壓到 Buzz 上面,想當然耳整個網路圈也因而震撼。

然而這樣走捷徑的舉動,短期好像有成效,但長期卻是組織的毒瘤 (為求成效從此產品發表都用綑綁的、反正什麼爛產品用綑綁的都可以撈到幾百萬用戶),這點看微軟過去 10 年或是 Yahoo 過去 5 年的表現就可以得知。而我擔心的,就是 Google 這個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創新,不斷提供給使用者價值的好公司,會不會到這個地方,走到了一個頂點,從此步上先人的後塵。

網路媒體的盲從

另一個讓 Buzz 持續上揚的因素,是包括 TechCrunch 和 Mashable 在內的各大網誌,前仆後繼的掛起了 Buzz 的旗幟,深怕錯過了這個潮流,讓競爭對手搶走了流量 (其中以上圖 Mashable 最誇張,光一個首頁就有三個 Buzz 的按鈕)。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在這個網誌成為了主流媒體的時代,身為創業人,如果你的服務可以導流量給他們,那不怕沒有人報導,沒有人整合。有人報導就會有新的會員加入,然後再帶更多流量給他們,變成一個正向循環,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當這些媒體吹捧的目的,在於他們本身的收穫,而不在於產品能提供給使用者的好處,而創業團隊如果也隨著媒體起舞,變成了大頭病,那對於產品長期的發展,絕對不是正面的。你看 (上圖) Buzz 都已經有達到 Twitter 十分之一的分享力了,Google 到現在還沒解決分享必須要透過 Reader 的這個基本大問題。

重點還是價值

當然,Google 之所以為 Google,在於他們往往能夠不斷檢討,不斷改進,不斷創新。雖然 Buzz 目前的使用經驗不是很好,不代表 Google 不會讓他進步。但是我想要指出的,是他們這樣的一個策略執行,所帶來的流量和會員數,是非常的空虛的。當產品不能提供好的經驗和價值,再多的流量,也只會船過水無痕。當綑綁只是為了搶市,不能帶來 1 + 1 > 2 的優勢,那就無法吸引使用者的長期目光。這些有安裝 Buzz 的朋友應該會有感覺,每次登入 Gmail,看到的未讀訊息數量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而光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Buzz 這個服務,還不到位。

也就是說,我認為 Google Buzz 目前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他靠著 Gmail 和網誌圈的支持,硬是拉出了一根小紅,但如果 Google 不能趕快讓產品跟上,那這個服務到最後還會失敗收場。當然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慢慢觀察。而寫這篇網誌,更重要的目的是點出這中間,其實已經有很多值得創業團隊參考的課題了。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appWorks 的免費創業求才版服務

February 19th, 2010

最近,很多正在創業團隊都跟我反應,最難找的就是人。無論是想要找一起打拼的 co-founder,或是需要技術高強的工程師,整個過程,就是非常繁瑣。既然大家有這種系統上的效能不彰問題,而 appWorks 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創業團隊,便讓我開始思考有什麼解決方案。

想想 Mr. Jamie 的網誌和 FB 頁也經營了半年多,算是如當初設定,匯集了一群對創業和網路有興趣的朋友。我想如果利用這個平台來協助大家傳遞求才訊息,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於是,就有了建一個 appWorks 的免費創業求才版服務,這樣的計畫。

而就像各位創業人一樣,我也喜歡用先上線,再改進的方式去處理這些事情。所以,這兩天便花了一點時間,設定好了兩個 Google Spreadsheet 表格。

appWorks 工作庫

需要找人的,請填寫這個表格。集結而成的 spreadsheet,我已經開放給大家。所以在找工作或是想加入創業團隊的,可以直接到這個網址去查看所有的職缺。而每個星期,我也會把資訊彙整成一篇網誌文章,貼出來公告,也就是說所有的網誌讀者和 FB 粉絲都會看到。當然目前這個解決方事還很手動,我們先用用看,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我會找人來把他寫成比較好用的網站服務。

appWorks 人才庫

沒有很急著找工作,但是不排斥加入創業團隊的人,請填寫這個表格。這個 spreadsheet 的資料我會幫你保密,但如果有聽說任何創業團隊在尋找某種人才,我會讓你知道,看你有沒有興趣與他們聯絡。

以上,就是目前 appWorks 的免費創業求才版,先提供的兩個服務。當然我知道這只是開始,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什麼想法和建議,請留言讓我知道。也希望這些服務能夠幫助你們創業的過程更順利,加油!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Picture via juicystyl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我看 HTC Desire, Nexus One 與 Android 平台

February 18th, 2010

還記得在 Nexus One (Google Phone) 剛拿到一個禮拜的時候,寫了一篇心得,還跟大家預告了比較完整的評論,會在用了一段時間後,再跟大家分享。現在這支手機已經拿了一個多月,中間還回了台灣一趟,正在想應該可以寫出較有深度,實際測試後的心得時,就傳出了 HTC 在 Mobile World Congress 宣布將推出 Desire (加了 HTC Sense 介面的 Nexus One) 的消息,而且看來 Desire 第二季會在台灣上市,也就是說 N1 將無緣見到江東父老。

這對於台灣的 Android 迷是一個大好消息,因為你們不僅可以拿到一支和硬體上和 N1 相當的超級手機,在軟體上還多了 HTC 著名的 Sense 介面的加持。但這對我本來要寫的 Nexus One 評論來說,卻變成了一個小問題。因為從 N1 進化到 Desire,HTC 在硬體上更動了按鈕和方向控制的設計,而在軟體上我也無法預測 HTC 所謂的“進階版 Sense UI”,是怎樣的使用經驗。

所以,我得從另一個角度去寫我的評論,不然對大家來說變成無用的資訊。幸好,這兩支手機也有相當多的共同點。在硬體上,他們都是基於 Qualcomm 的 Snapdragon 平台,3.7 吋的 AMOLED 螢幕和 5MP 的相機。而在軟體上,則都是 Android 2.1 的作業系統。所以,我就針對這幾個東西,以及他們的應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大家在兩大陣營的機王 (HTC Desire 和 iPhone 3GS) 間做比較,也希望能給正在開發手機應用的創業團隊們一些靈感。

螢幕

HTC 的這一顆 480 x 800 AMOLED 螢幕,可以說是整支手機最大的賣點。他在比 iPhone 4 吋螢幕更小 3.5 吋螢幕稍大 0.2 吋的面積裡面 (感謝網友指正 iPhone 面積誤植),塞進了 2 倍的畫素,再加上 AMOLED 單點發光的技術,出來的結果就是驚人的畫質。除了上網和看照片以外,這個螢幕和 Youtube 的高畫質影片,簡直就是絕配。每次秀給朋友看 (即使是 iPhone 的使用者),都是嘖嘖稱奇。

Google 最近和 HTC 合作,製作了一系列 Nexus One 幕後秘辛影片,其中有一篇就是在介紹這個令人驚艷的螢幕:

ED 攝影機 + Youtube

N1 的另一個強項,是可以拍出  480p 的影片,畫質上比 iPhone 3GS 的 360p 又好上許多。更重要的是拍好之後,可以直接上傳至 Youtube,所以當我兒子又發明了一個新舞步時,我只要隨手抓起手機,就可以出現以下的影片,非常方便:

開放的輸入法

Android 是一個講求 open 的平台,所以 IME (Input Method Editor 輸入法編輯器) 當然也是開放的,這點上就比 iPhone 有優勢。於是在上面,HTC Sense 內含注音、倉頡和手寫等三種中文輸入法,如果不夠用還可以去 Android Market 找無蝦米、Lime IME、Google 拼音等喜歡的 IME 來安裝。至於英文的輸入法,我超推薦 Swype,他讓你用單指滑動的方式輸入,有很大的容誤空間,熟練之後甚至比實體鍵盤還要快,完全解決了螢幕鍵盤所有的問題。下面就是 Swype 在 Tatto0 使用起來的情形,我期待中文也能出現這麼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開放的數位音樂

Android 的另一個優勢,是數位音樂可以從網路下載至手機後,直接開始播放,不用經過桌面軟體的同步。這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線上 MP3 商店,直接用手機連上購買。而一些歌手放在網站上免費音樂,你也可以任意享用。另一方面,在沒有多工的 iPhone 上,除了內建的 iPod 之外,任何其他像 KKBox、Pandora 類型的音樂播放應用,只要一離開程式音樂也會停止 (甚至很多時候進入其他應用時 iPod 的音樂也會停止)。而這樣的情況在多工的 Android 上,也是不會發生的。相對的,從創業的角度去看,有興趣進入“行動數位音樂市場”的團隊,Android 絕對是很好的選擇。

作業系統更新

Android 在於作業系統更新,無論是方式、方向和頻率上面,都有相當大的優勢。在方式上,Android 的更新是“無線”的,也就是說新的作業系統會自動下載到手機上,然後等你確認安裝,前後大約是 5-10 分鐘的時間,便完成了。這和 iPhone 必須要和電腦同步和備份,動輒 30 分鐘至 1 小時的更新過程,簡直是天壤之別。iPhone 這樣的設計,讓很多使用者根本懶得更新,也造成了版本紊亂的麻煩 (2/26 Update: 傳出連 Steve Jobs 本人的 iPhone 都還在用舊版的作業系統)。

在方向上,iPhone 由於是封閉系統,很怕被人家解鎖,更新的時候很多動作都花在和駭客鬥法上,每次出新版,都在想辦法把手機鎖得更死,怎樣讓人家沒辦法破解,這也導致浪費了很多原本可以用來開發功能的資源。所以同樣是基於 Google Maps 的地圖程式,在 Android 上都已經演進到可以導航、支援 My Map 等功能,而 iPhone 上的還是當初的陽春版本。而同樣由於資源的集中,在更新的頻率上,Android 的速度,也略勝 iPhone 一籌。

結論

Mobile World Congress 的另一個大消息,是 Google CEO 艾瑞克‧舒密 (Eric Schmidt) 得意的宣布 Android 目前的出貨量已達到每日 60,000 支,換算成“相當年出貨量”,大約是 2,200 萬支。而相較之下 iPhone 上季出貨 870 萬支,則是一年 3,500 萬支的量。也就是說 Android 經過一年三個月的突飛猛進,已經來到 iPhone 2/3 的市佔率。照這樣的趨勢演進下去,Gartner 推測 Android 將於 2012 年在市佔率上超越 iPhone 的大膽預言,或許真的會成真。

無論如何,開放的 Android,對應用開發商絕對是比較友善的環境。而我認為對於科技玩家類型的使用者,Android 應該也是比較吸引人的平台。單就 HTC Desire 這個產品而言,他的幾個硬體優勢,Sense UI 的加持,再加上較合理的售價,也絕對會是 iPhone 的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和靈感。有什麼想法,歡迎你們留言討論。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