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10的文章

香豔刺激的聊天輪盤 (Chatroulette)

February 17th, 2010


上周開始,美國這邊科技圈茶餘飯後的話題,除了 Google BuzzAdobe 與 Apple 間的角力之外,出現了一個叫做 Chatroulette 的新玩意兒。這是什麼東西呢?我把他翻譯叫“聊天輪盤” (Roulette 就是賭場的俄羅斯輪盤)。

Chatroulette 的玩法很簡單,基本上,你只要連上該網站,允許他 (透過 Flash Player) 存取你的網路攝影機 (Web Cam),然後按下左上角的 Start,一個活生生的“阿多仔”就會出現在你面前。所以有 Web Cam 的人,不如你們現在直接連過去玩玩,然後再回來繼續讀這篇文章。

(怎樣?是不是很刺激?)

好,我知道你們現在已經有很多想法,有些人可能已經開始恨我,但是討論這些之前,讓我先把這個故事講完。

據說這個東西已經一夜間成為全美高中生的新寵,大家沒事都在上面碰運氣。我好奇之下就跑去 Google Trends 查趨勢,結果 Chatroulette 居然還真的已經比 Kindle 還紅了 。(所以“書中自有顏如玉”還是比不上網路正妹啊!)

Google Trends -- 紅線: kindle; 藍線: chatroulette

更有趣的是,他的流量還有很大的部分來自中國大陸 (不過我試了大概有 20 次都沒碰上中國人,你們有嗎?):

但是大家都查不出這個網站的背後,到底是哪個天才。直到上個周末,終於被紐約時報 (NY Times) 給搞到了獨家,email 專訪了這個幕後主使 — 居然是一個只有 17 歲的俄羅斯少年。想當然耳,小子只是覺得有趣,還沒有想到商業模式,這東西完全是自己散布出去的。

故事講完了,現在進入正題。

聊天輪盤的涵義

我想你們剛剛或許經歷了蠻刺激的過程,不知道有沒有運氣很好,碰上上面這個可愛的法國少女,還是跟我的其他 20 幾次實驗一樣,碰到許多奇怪的人在做奇怪的事情。

對,就跟很多的新網路服務一樣,這上面或許有一些不入流的使用者。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一竿子打翻這個創新。我認為,和 Chatroulette 類似的服務,或是其中的元素,很有可能是網路社群再創新的動力。他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

1. 真人社交 網路社群經歷了 15 年的演進,終於從一開始的匿名制,慢慢演進到目前 Facebook/LinkedIn 等網站為主的實名制。所以下一步的目標,會是要把大家從螢幕的後面,拉到螢幕的前面。因此和 Chatroulette 類似的服務,將會是讓大家“面對面”,非常好的一種解決方案。

2. 簡單的要死 以往,想到要認識一個新朋友,是多麼複雜的一件事情。但是 Chatroulette 讓你只要滑鼠輕輕點三下,就可以踏出第一步。當然結果還是控制在你們手中,或許如果可以先稍微定義一下要找的人會更好。但無論如何用這樣的角度創造出來的服務,我覺得會是促進人際的很好平台。

3. 無牽無絆 Chatroulette 服務的另一個特色,是聊天雙方隨時都可以轉台,沒有任何限制。這也是非常有趣的設計,不但讓參與的人都覺得有主控權,或許也讓聊天的過程多了一些刺激。而這樣的設計,或許也是其他服務可以思考如何“借用”的。

聊天輪盤可能的應用

而就像所有新型態的服務一樣,Chatroulette 大概不會是最後最成功的那個 (見後進者優勢)。但是從他衍生而來的變種,我認為會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應用,光現在我就可以想到下面這些:

1. 語言學習 如果在配對前先問清楚雙方的語言能力,這個就變成了很有趣的真人一對一互助語言學習平台。

2. 客戶服務 當線上聊天很難解決問題的時候,乾脆用攝影機來跟客服人員解釋你的問題?

3. 極速約會 (Speed Dating) 這種活動在亞洲或許沒有很流行,不過大家應該都有在電影裡面看過。把 Chatroulette 稍微改一下,就是完美的 24 小時線上 speed dating 平台。

4. 粉絲服務 當你是某個歌手、樂團、作家的粉絲時,你或許很想認識其他的同好。而一個修改過的聊天輪盤服務,或許是很好的管道。

結論

就像社群網路從 Classmates.com 到 Friendster, Myspace 然後一直到 Facebook 才真正起飛一樣,和聊天輪盤類似的服務,也會經歷好一段時間的後浪推前浪,才能步入主流。但我相當看好這樣的東西,把大家從螢幕後面往前拉的潛力。另一方面,Chatroulette 這個網站一夕沖天的中間,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參考,然後拿去應用。而大家對這個服務有什麼感想,我也蠻有興趣聽聽,你們可以留言在下面讓我知道。就這樣,祝大家

新春愉快!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行銷 你們都誤會他了!

February 12th, 2010

自從去年 Facebook 在台灣爆紅之後,不但社群行銷 (Social Marketing) 一夕間變成顯學,連帶著各路行銷駭客 (Marketing Hackers) 也開始橫行了起來 — 前兩天,MMDays 便出來踢爆了這些人的黑暗兵法。譴責之外,我更擔心大家因此對“行銷”這件事情,有了似是而非的認知,那就糟了。於是,便有了下面這篇文章…

什麼是行銷?

其實“行銷”這個中文名字取得很不好,很容易讓大家跟“行銷術”有錯誤的聯想,認為行銷就是想盡辦法把自己推銷到客戶的面前。其實真正的行銷,跟那個一點關係也沒有。行銷的英文是 “marketing”,是從 “market (市場)” 這個字來的,加了 “ing” 就是便成了“跟市場相關的事情”的意思。所以行銷的另一個名字 — 市場學,其實是比較好的翻譯。

那到底什麼是市場學呢?市場是由買方和賣方造成的,所以當你是賣方的時候,說穿了就是要去研究買方,了解他們的需求、習性、偏好、預算等等,然後對症下藥的提供產品和服務

而這件事情之所以會變成一個學問,是因為這個公式裡面,本來就有許多未知數。且更糟糕的是,在傳統的行銷活動裡面,還要再加上諸多大環境的限制,結果就把行銷活生生變成了一個近似黑盒子的怪獸,也難怪大家很容易對他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傳統的行銷

前面說了行銷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你的客戶,傳統上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你又不可能把客戶通通叫來喝咖啡,也不可能到他們每個人家裡面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慣 — 就算你有這個閒功夫,人家也不一定肯讓你去。所以就有人發明了用“抽樣”來預測“母體”這件事情,但結果常常是未知數 ↑ ,正確性 ↓ (而且什麼叫作 95% 信心水準根本就是放屁統計術語,翻成白話叫做如果結果不符算你倒楣,不要怪我)。而請這些抽樣的人來測試產品,也是問題多多,就算實驗過程設計的再好,還是跟真實生活有差距,所以又是一個不確定。

一個最有名的案例就是 1985 年的“新可樂 (New Coke) 事件”,其中可口可樂公司誤信“盲目測試”的結果 (真的很盲目),以為大家比較喜歡百事可樂的口味,於是連夜把舊可樂換成較甜的新可樂,結果反而招來市場的一陣大反彈,又連夜推出“傳統可樂”,才平息了眾怒。問題出在哪裡,後來的另一個測試找到了答案。原來當你把瓶子都拿掉,大家會偏好百事可樂。但是當你把瓶子裡面的可樂對調,大家還是喜歡可口可樂瓶子裡面的飲料,也就是說人們對 Coca-Cola 品牌的愛,勝過兩個產品間的小差距。

而當 Coke 這麼大的公司,都可以在市調上捅出這麼大的婁子,你怎麼能期待其他小公司的行銷部門和少得可憐的預算,能搞出什麼大成績。所以到最後“了解”變成了“猜測”,做出來的產品不夠精確,只好靠著廣告來洗腦,靠業務人員去欺騙推銷。行銷也因此淪為了“塞貨”,這也難怪大家對這件事情沒什麼好印象。(想想你過去這年來因為廣告還是業務人員,買了多少用不到的東西。)

網站的行銷

然而當行銷的主題從產品變成一個“網站”的時候,很多實體上的困難,當場就消失了。客戶的使用習慣,通通都在你的資料庫裡面。市場上的競爭產品,通通都在瀏覽器的下一個頁面。需要宣傳你的網站,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管道讓你選擇。

當一切變得這麼方便,你的行銷工作重點,就變成了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而不是想盡辦法的拉客。因為如果你還是在想塞貨,卻沒有好貨,拉再多的流量,一個也不會留下來 — 上次“品牌 你們都誤會他了!”裡面提到的拼命打廣告卻沒有改善產品的 Yahoo!,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好意思 Jerry 我又拿你的公司開刀了)。相反的,你什麼時候看到 Gmail 打廣告了?但是我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不是“一用成主顧的”。

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網路上的產品,轉換成本極低,所以當你一心只想把客戶拉來,又不給他價值,結果當然是通通跑去對手那裡。也就是說網站的行銷,少了很多環境的限制,既然如此,就要回歸到市場學的本位 — 也就是了解客戶,滿足他們的需求,然後從中獲取利潤。如果你專注的做這件事情,做得比別人好,我保證你一定會成功。如果你迷失在傳統的 “行銷術”中,卻沒有把產品做好,就算運氣好一時風光,也很難長久。

社群行銷

那社群行銷呢?他基本上只是增進你和使用者間溝通的另一個平台罷了。他的功能,其實和以往的 BBS、討論區、email、MSN,並沒有很大的出入。差別只在使用者聚集的量,和他們的關注程度上的不同罷了。也就是說,講白一點,如果你的產品很爛,並不會因為放到 Facebook 就爆紅,也不會因為有粉絲頁大家就愛你一點。

但相對的,如果能夠善用社群平台,來促進使用者對產品走向的參與,對你的進步的速度,絕對有正面的效果 (這個循環在 Mr. PM 最近的“社群行銷”投影片內有不錯的示意  — P. 12 開始)。

有了好的產品,這時候再透過社群去散播訊息,讓更多人發現、愛上你的服務,都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罷了。

所以,什麼是行銷?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好產品,而且是客人喜歡的好產品!

這樣,你懂了嗎?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appWorks 育成中心誠徵:創業團隊

February 10th, 2010

各位創業圈的朋友們,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經過了四個多月的奔走,我和夥伴們籌備中的 appWorks Ventures 創投,總算可以邁出很重要的第一步。在這邊非常興奮的跟大家宣布,appWorks 育成計畫從今天起開始接受你們的申請書。(註)

已經跟我表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馬上開始填寫。還不清楚這個計畫在做什麼的朋友,就讓我跟你們稍作解釋。

什麼是 appWorks 育成計畫?

簡單的說,appWorks 育成計畫,就是把創投和育成中心整合在一起,擷取兩邊的好處,以提供創業團隊一個絕佳的工作平台,讓創業的過程更有效率,風險更低,成功機率更高的一個計畫。

這個新模式由美國矽谷的 Y-Combinator 創投於 2005 年發明,優點是同時解決了傳統”早期創投”和”由學校經營的育成中心”所存在的問題。早期的創業團隊,往往需要投資人較多的輔導。但傳統的早期創投,由於旗下投資的公司地點和創立時間往往相當分散,無法統一的給予支持,因此常常無法發揮顯著的輔導效果。相對的,傳統的育成中心,多為學校經營,作為學生和校友的福利,在資源上多半較受限制,營運績效也往往不是以創業團隊成功與否來評定。再加上進駐團隊的創業主題常常分散,在這些中心內,也很難發揮切磋合作的綜效。

Y-Combinator 模式正好解決了以上所有問題,當育成中心改由創投經營,而創投需要這些團隊成功,來產生投資報酬,這樣的育成中心,當然會盡一切可能來幫助這些團隊。而採學期制招收進來的創業團隊,剛好可以集中培訓,這也解決了傳統早期創投輔導成效不彰的缺點。YC 模式在美國經營得相當成功,才開始五年,就已經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包括 RedditOmnisio 以及 Zenter 等等。

而因為 YC 這個模式有許多明顯的好處,又證明確實能夠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我們因此決定把他移植到中文市場來執行,所以便有了 AWV 育成計畫的誕生。

所以 appWorks 育成到底提供哪些資源?

進駐 appWorks 育成中心的創業團隊,可以享受 appWorks 提供眾多的資源,而且全部免費。在”硬體”方面,有辦公室空間、會議區域、電腦軟硬體、網路、茶水點心等等。在”軟體”方面,則有各種創業課程、一對一諮詢、各種活動以及我們的人際網路等等。更重要的是,有潛力的創業團隊,在育成期滿,還可以獲得 appWorks 的投資,讓你們繼續去完成你們的夢想。(appWorks 育成中心資源的完整列表,可以參考該計畫網頁。)

對創業團隊的好處?

appWorks 育成計畫可以提供創業團隊許多好處,主要的優點我簡單說明如下:

  • 降低風險 由 appWorks 提供多數資源,因此創業成本幾乎為零。
  • 加速開發 育成培訓和輔導將大大提升開發效率。
  • 提高產品品質 我們給予的專業建議和其他團隊的回饋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 加速管理上手 財務、會計、營運等相關訓練讓你們不用費時研究這些課題。
  • 減少庶務負擔 育成中心提供立即可用的資源和各種行政服務。

你還等什麼?

寫了這麼多,希望有幫助到你了解參與這個計畫的好處。有興趣加入的創業團隊,歡迎你們填寫這份表格。(註)

還不夠過癮的人,可以再去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網頁閱讀更多的資料。

期待讀到你們有創意的申請書。

___

註: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已於 2010 年 5 月截止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