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pril, 2010

你應該要害怕 Facebook 嗎?

Tuesday, April 27th, 2010

我跟 Friday 算是好朋友,每次回台北都會找他和 Wednesday 出來喝咖啡。我也一直相當敬佩他們經營 MMDays 網誌的用心,長期提供中文讀者網路相關的新知和見解。我更是非常欣賞他們的創業家精神 (Entrepreneurial Spirit),也一直鼓勵他們趕快出來創業,好好把 Plurktop 等服務發展成真正的產品。

不過對於上禮拜 Friday 針對 Facebook 發表 Open Graph 這個發展 (可參考稍早文章),所寫的兩篇文章:Facebook 新 Graph API 推出 – 你打算跟魔鬼做交易了嗎?當 Facebook 統治了世界,你還有隱私可言嗎?,我卻無法完全贊同他的見解。

當然我也可以自己在心裡碎碎念就好,但問題就在 Open Graph 和整個 Web 3.0/Social Web/Semantic Web 的發展,將是未來這兩三年非常重要的趨勢,中間也會衍生出許多創業的空間和機會,而 MMDays 又是網路人和創業人必讀的網誌。所以,我想我有義務在這裡要提出一些不同的論點,讓大家有更充足的資訊,去做相關的創業決策。

當然不到最後我們沒辦法知道誰是對的,可能是我太過樂觀,可能是 Friday 太悲觀,或者我們兩個都沒抓到重點。不過我想針對這個趨勢有越多的辯證,大家越能抓得住未來的走向。而我的這篇文章,也絕對不是針對 Friday 個人,或 MMDays 網誌。就像上面說得一樣,我跟 Friday 是好友,但是我認為好友間,本來就應該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並且拿出來討論。

所以,以下就是我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提供給各位關心網路產業發展的朋友參考。

楚門世界的比喻

我想 Friday 拿楚門的世界來比喻,首先就太過嚇人。楚門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重點的確是“鏡頭前的人生”,但是電影裡所描述的,其實和“個人資訊網路化後,所衍生的隱私權問題”這個現象,相差甚遠。

電影裡的楚門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由企業合法領養的孤兒”,而他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專門為他的個人秀,所搭建出來的巨大室內攝影棚。他之所以活在鏡頭前,是被政府和企業設計的結果。這樣的人生,和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而人們對於楚門世界的恐懼,鏡頭和 24 小時監視也只是其一。更大的不安全感,是來自那種被矇在谷底,被周遭所有人聯合欺騙的感覺。這種狀況要在真實生活中發生,或許跟你的交友情況,比較有關係。而無論網路科技如何發展,大概都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也就是說,在最壞的情況下,Facebook 真的統治了世界,你的人生也不可能變成另一個楚門的世界。

Facebook 和 Open Graph 能有多邪惡

再說,Facebook 真的能一統江山的機率,其實是非常渺小的 — 他的眾多競爭對手,包括 Google、微軟、Twitter 和 Apple 都有很多聰明的員工,都會全力阻止這件事情發生。就算,真的讓他碰上死耗子,情況又可以糟到什麼程度呢?

假設,Facebook 真的成功讓全世界所有的網站都加入了 Open Graph,那代表會發生下列三件事情:

1. 你將不需要再登入任何網站

2. 所有網站都會知道你“讚好”和“分享”了什麼

3. 所有網站都會知道你瀏覽了什麼網頁

這是什麼情況呢?大概就像整個網路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 Amazon,想想似乎也沒有那麼恐怖。

首先,網路識別的集中化,本來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誰會想記那麼多組帳號密碼。而“讚好”和“分享”,本來就已經是 FB 上的公開資訊。至於你瀏覽過的網頁,的確會是一個小問題,不過也不至於讓你的人生,整個攤開在陽光底下 (除非你是一個 24 小時都在上網的阿宅)。而這個問題也不是沒有解答,我最後會解釋。

至於Friday 害怕的 Facebook Credits 交易資料,隨著 Open Graph 被開放讓人存取,則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美國聯邦政府明文禁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再說線上付費平台早已行之有年,PayPal、Google Checkout 和 Amazon Payments 都有各自的 API,如果這件事情可以發生,那他們早就搶去做了,哪會等 Facebook 這個後生晚輩來攪和。

而除了交易資料之外,美國國會和政府機關對於保護消費者的種種權力,也是非常的謹慎。之前 Google Buzz 上線時,才出現一些隱私權爭議,眾議院馬上就出來要求公平交易委員會 (FTC) 調查。所以如果 Facebook 出現了什麼類似的問題,山姆大叔也絕對不可能放任不管。

所以,和楚門不同的是,至少這次政府會是站在你這邊的,而不是把你的權力出賣給企業去領養那方。

你有主控權

而更重要的是,就像楚門最後破門而出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一直都有絕對的主控權。

首先,你隨時可以登出 Facebook,那其他的網站也就無法得知你的識別。你也可以調整你的 Facebook 隱私權設定,讓其他的網站無法取得你的資料。你更可以忽略“讚好”、停止“分享”、不主動表達你的喜好,那人家也就沒有資料可以查詢。最後,你還有跟楚門一樣的大絕招,老子乾脆離線,回到現實人生,那 Facebook 在網路上再強大,也碰不到你。

所以,Facebook 很可怕嗎?我覺得並不會,只要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Web 3.0/Social Web 會來到嗎?就算 Open Graph 失敗了,還是無法阻止這個趨勢。正在網路創業嗎?請你務必要好好思考這些發展。

(Pic via pickard@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從林育群在美竄紅 到社群媒體 和一個完全個人化的網路大未來

Friday, April 23rd, 2010

今天中午打開北美網路人必讀的科技網誌 Mashable,竟然看到斗大的標題寫著:William Shatner and Lin Yu Chun Sing Duet, Internet Explodes (威廉‧沙特拿和林育群合唱,網民為之瘋狂)。有多瘋狂?可以先看看影片:

有沒有很瘋狂?

回到 Mashable 報導這件事情,他令人驚訝的層面有好幾個:第一,Mashable 是一個科技網誌,居然跑來報導一個娛樂新聞。第二,雖然沙特拿就是第一代星艦迷航的元祖柯克船長,或許跟“阿宅” (網路族) 扯得上一點關係,但這已經是 40 年前的事情了,這些第一代阿宅都已經變成阿公了,哪還有幾個人在網路圈打滾。所以,沙特拿絕對不是 Mashable 報導這個事件的原因。第三,林育群為什麼可以跑到 去年底以來竄紅的深夜節目 Lopez Tonight 去獻唱,而且還是跟鼎鼎大名的柯克船長深情對唱?

而其實,這些問題的解答,都在林育群竄紅的過程上。如果有在追蹤這個事件的人,可以省略下面這段前情提要。

林育群的竄紅

大約 3 個禮拜前,林育群跑到 (現在聽說已經沒有人在看的) 星光大道六班上去踢館,演唱了 R&B 天后惠妮‧休士頓 (Whitney Houston) 的成名曲 I Will Always Love You,之後全場驚為天人,他也當然拿到滿分的成績 (其實我之前在大學生了沒就看過他了):

結果,因為星光大道已經只剩下我們這些“僑胞”還在關心,所以有人便很熱心的人把這個影片放到 Youtube,方便我們欣賞。而我們看了之後當然也驚為天人,於是紛紛把影片分享到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媒體上,而這個影片也就這樣在網路上紅了,順間累積了幾百萬次的點閱。

接著,包括 Mashable、Yahoo、MSN 在內的網路媒體開始爭相追逐這條新聞,把林育群冠上台版蘇珊大嬸等稱號,讓這個影片又更紅。最後,主流媒體接棒,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跟著報導這個奇蹟似的男孩,於是林育群就這樣人在台灣家中坐,紅到地球另一邊的美國來。

而在此同時,他的經紀公司也很懂得打鐵趁熱 (難道是聽到了 Lucifer 的建議?),趕快把他運到美國,於是便出現了林育群在各大脫口秀節目獻唱這樣的情況。這是他在另一個節目 (Ellen DeGeneres Show) 的表現:

好,這就是林育群現象從開始到現在。之後會往哪裡去,他還會上什麼更屌的節目,還是在美國發片,就讓我們慢慢期待。但這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林育群事件背後更重大的意義,一個正在成形,事關網路、媒體和未來的世界,非常重大的改變。

社群媒體的強大喜好傳達能力

過去的內容製作者,並沒有辦法真正知道我們的喜好。出版社和唱片公司只有銷售數字,電視公司只知道收視率,而電影公司也只有票房。這些數字都只是“內容消費量的指標”,雖然和品質有一些相關,但絕對不是最好的代表。

然而,進展到了社群媒體,消費者不但可以幫林育群的影片“讚好 (Like)”,還可以“分享 (Share)”給朋友。這些動作最後都會產生量化的數據,讓影片的製作人、新聞媒體等,都可以追蹤和參考,藉以調整內容製作和新聞報導的策略。

這樣的改變,讓消費者的喜好可以更正確、更有效率的被傳達。於是,也才讓美國的電視公司,發現到原來林育群這個台灣小胖,居然在美國這邊是有強大的票房潛力的,也終於造就了他能夠到 Ellen 和 Lopez 等節目表演的機會。而這一切,就是因為社群媒體強大的喜好傳達能力而發生的。

Web 3.0 將讓喜好更加個人化

然而,像上述這樣“顛覆傳統內容生產流程”的現象,才只是 Social Web 的開端而已。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的是 Facebook Open Graph 這類工具,把網路帶到另一個境界,一個更加個人化的境界。

在目前的社群媒體上,內容的喜好是概括統計的,舉例來說,你雖然知道有 106 個人在 FB 上分享了我的“為什麼 Apple 永遠不會讓 Adobe 和 Flash 上 iPhone?”這篇文章,卻不知道那些人是誰,有哪些是你的朋友,和你的喜好有什麼關係。

然而很快的,隨著大家開始支援 Open Graph 等等工具,和其中 Social Web 和 Semantic Web (文意網路) 的種種功能,我的網誌有一天就可以告訴你,因為你的朋友中有 15 個人喜歡那篇文章,而且你平常很關心 Adobe 和 iPhone 相關的資訊,所以你不可以錯過他。

你真正為王的時代

也就是說,隨著 Web 3.0 的發展,資訊將會越來越個人化,而且是隨著你的社交圈和你平常的喜好來取決的。而你,除了平常就在做的讚好和分享,並不需要做任何多餘的設定,一切都由電腦和人工智慧,來自動幫你計算出你應該會關心、會有興趣的資訊。

在這樣的未來,沒有選擇性的“廣告”將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是你真正關心,真正會喜歡的資訊。於是,你所有的時間都可以花在觀賞你有興趣的內容上,而不用再浪費任何時間在跟你一點都相干的廣告上。

所以,或許消極的看 Facebook 的 Open Graph 是一種和魔鬼打交道的感覺。但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整個 Web 3.0 的發展,我看到的卻是一個更有效率、更相關、時間和資源可以更善加利用的世界。

今天,靠著社群媒體,林育群在三周內就在美國竄紅。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的觀眾都將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他們會有興趣的林育群,或是任何其他的內容。而網路,也終於將成為一個真正以“你”為中心,真正個人化的世界。

Social Web 將加速來到 ─ Facebook 於 f8 上宣告 Open Graph 策略 將滲透至網路每個角落

Thursday, April 22nd, 2010

今天舉行的 Facebook f8 開發者大會至今已是第三年,每次都有重大的產品更新宣布。2007 年是 Facebook 平台化,2008 年是 Facebook Connect,而今年,則是所謂的 Open Graph 大計畫。

什麼是 Open Graph?Facebook 執行長馬克‧沙克伯 (Mark Zuckerberg) 是如此形容的:

We are building a web, where the default is social…. Our goal is to use the open graph so people can have instantly social experiences wherever they go…

用中文來解釋,就是:

我們要透過 Facebook 的力量,讓你可以把社群帶到網路上的任何地方… 我們的目標是利用 Open Graph 來讓人們無論去到哪裡,都可以立即享受社群的好處…

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沒錯,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  Social Web,也就是 Web 3.0 和 Web 2.0 最大的分水嶺。現在身為 Web 3.0 平台的先驅,也是擁有最多使用者社交資料 (Social Graph) 的 Facebook ,終於決定要把使用者的社交資料“開放”出來,並添加更多功能,讓所有其他的網站都可以加以利用,拿來提供使用者更有價值、更方便的服務,所以才有 Open Graph 這樣的名號。

更多社群工具 任何網站都可採用

而在 Facebook 的 Open Graph 策略裡面,將有好幾個重要的新產品,像是 Social Bar (一個類似 Meebo chat bar 的工具列讓每個網站都可以安裝來支援 FB Like 和 FB Chat 等功能)、Open Graph Protocol (一種定義社交物件用的語法) 和 Graph API (讓開發者可以輕鬆支援 Open Graph 的應用程式介面)。更多的細節,可以參考沙克伯的網誌FB 開發者網誌以及 f8 官方網站上的介紹。而關於 Open Graph Protocol 和 API 技術細節的中文整理,可以參考 Egist Li 的網誌

更開放的架構

更重要的是,為了讓這個 Graph 更 Open,Facebook 也會有許多相對應的政策調整,像是使用者將不再需要特別用 Facebook Connect 登入某個網站,或是特別允許某個網站抓取社交資料。在這樣“預設開放”的前提下,使用者的經驗就會像沙克伯形容的一樣,把社群帶著走,去到哪個網站,只要有支援 Open Graph,都可以享受到 social 的種種好處。

Social Web 將加速來到

而在 Facebook 這樣大力推動之下,我認為 Social Web 將會加速來到。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任何網站,任何服務,都必須要思考如何利用 FB 提供的 Open Graph,來提供給使用者更多的價值、更好的服務。能夠做好這件事的團隊,將能與競爭者拉開差距,而還停留在 Web 2.0/Web 1.0 的人,將會被市場淘汰

所以,正在創業的團隊,請從現在就開始研究 Open Graph,思考如何把他拿來提升自己服務的競爭力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