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0的文章

Facebook > Google, Chrome > Firefox

September 2nd, 2010

幾次的網路創業經驗,教了我很多事情,其中一個就是重視統計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所以,我每天都會簡單的瀏覽 Google AnalyticsClickyFeedBurnerFacebook Insights 等服務所產生的數字,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狀況。而到了每個月初,我更會花不少時間在這些數據中鑽研,試著挖掘出新的趨勢和特別的發展。

而這個剛過去的八月,就是非常非常獨特的一個月,至少以 Mr. Jamie 這個網誌來說。首先,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窮追猛趕,每個月都以兩位數在成長的 Facebook,終於在這個月份,首度超越了 Google 搜尋,成為幫 mrjamie.cc 介紹最多流量的一個網路服務。

另一方面,每個月都微幅成長,踮踮吃三碗公半的 Google Chrome 瀏覽器,也正式在這個月擺脫 Firefox 和 IE 的纏鬥,成為 Mr. Jamie 社群最愛用的網路瀏覽器。

社群媒體最佳化

當然,我幫 Mr. Jamie 所做的社群媒體最佳化 (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 是非常的充足的。從各種分享按鈕、社群動態、Facebook 登入,到經營 Mr. Jamie 在 FacebookTwitterPlurk 等平台上的分身,這些都會貢獻到 Facebook (在流量來源上) 的驚人成長。所以跟其他網站比起來,很有可能 FB 在 Mr. Jamie 是非常早篡位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社群行銷工具不但都是免費的,安裝、上手也都很簡單,效果更是非常的強 — 從 FB 來的朋友,無論是流覽頁數和停留時間,或是忠誠度,往往是比從 Google 搜尋來的散客高。所以大大小小的網站,開始學會使用 SMO 來提升社群的流量和黏度,我認為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社群媒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取代搜尋 (SEO),成為網路上最重要的行銷工具。

這也就是我在「Web 3.0 有什麼不同」一文,點出的「社群化」和「內容取代廣告」兩個重要的趨勢。說穿了,大家都會好奇朋友推薦的文章,都想跟朋友一起討論,所以只要能把內容帶到社群,流量自然就會過來,連一分廣告預算也不用花。這件事情背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邏輯。

快、快、還要更快

另一方面,在瀏覽器的戰爭上,我則是很高興看到我自己最愛用,打著一個「快」字訣的 Chrome,終於在這個月稍稍擺脫群雄,成為大家的最愛。當然 Mr. Jamie 的社群大多是創業人和網路人,所以 Chrome 在這裡受歡迎,我並不意外。

不過對我而言,這更證明了另一件事情。理論上這些科技人應該比較能夠為了更強大的功能,忍受 Firefox 的龜速。但事實不然,無論是大哥小弟、老爸老媽,果然每個人都愛快、快、快。相反的,為了快,大家還寧可割捨掉ㄧ些功能 — 我現在只有需要用 Firebug 的時候才會打開 Firefox 了。這樣的結果跟我半年前寫的一篇「網路應用的 10 個黃金定律」的第一點,其實是完全呼應的。

所以,由於以上兩點,2010 年的 8 月對 Mr. Jamie 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月份,特地寫一篇文章來紀念。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這兩個趨勢絕對不會只在我的網誌上發生,他將會慢慢的散播到整個網路。各位觀眾,歡迎來到 Web 3.0 的時代。

(Pic via constantine-graphic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每一個創意 都應該有機會被嘗試

September 1st, 2010

最近北美創投圈討論的話題,都圍繞在所謂的「種子投資潮 (seed fund boom)」。有些人說種子資金大幅增加,創投基金總額卻在衰減,這樣的不平衡,終究很有可能會導致泡沫化。但也有人主張,隨著創業環境變得更成熟、更有效率,團隊需要的資金大幅減少,因此創投圈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如果你問我,我認為雙方的觀點都有其正確性,只是角度的差異。從整體產業來說,過多的種子資金,的確有可能創造出過量的早期創業團隊,卻苦無創投基金接手投資。另一方面,隨著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等的「創業加速器」、以及 Facebook, iOS, Android 等各種平台、再加上眾多開放原始碼套件的出現,每個創業團隊從展開到獲利所需要的金錢、時間的確也大幅的降低,所以很有可能就像這一波的幾家成功案例一樣,他們最後根本也不需要創投的接手。

不過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不願承認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創投業者」預測團隊會不會成功的能力,其實往往沒有比其他人高。有一個說法是,創投產業的前頭 25% 基金,產生了 80% 的總體報酬。而創投產業的中間報酬,卻常常是低於整體市場的。這個現象,從去 (2009) 年底哈佛管理學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研究創投產業的大師,喬許‧雷納 (Josh Lerner) 教授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可以略窺一二。

既然如此,傳統的創投模式,也就是讓創投業者來決定一個產品是不是該被開發出來,就不是一個最有效率的解方,因為他會錯殺無辜,白白損失了許多本來會成功的創業機會。相對的,從這個角度去看,最近的這一波種子潮,卻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案。

也就是說,同樣有 1 億元的基金,傳統的創投會拿來投資 3 個「精選出來的」新創團隊,但是新的種子投資法則是把他拿來分給 100 個團隊,讓大家的產品都有機會接受市場考驗,由市場來告訴我們誰才是真正的贏家。這個方式確保了每一個創意,都有機會被嘗試,都有機會讓消費者來投票。因為他們的喜好,是沒有人能夠真正預測的,唯有真的讓消費者掏出錢包來買單了,某個產品才算是真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創新是創造價值最重要的動力。如果你看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他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冒險、不斷創造、不斷用新產業去推翻舊產業的過程。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價值創造,他們的生活水準持續的提升,國力也久居世界之冠。所以,如果有一個模式能夠讓更多創新出現,相信我,美國人就算不是第一個想到,也會是第一個採用。而這一波的種子投資潮再度從矽谷出發,然後才蔓延到世界各地,我想並沒有人會意外。

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故事下,我們創造了 appWorks 育成計畫。當然一開始我們的資源有限,無法真的讓每一個團隊都有機會嘗試,所以我們從每半年培育 10 個團隊的目標開始。今年 6/1 開始的第一屆,我們最後收了 11 個團隊,他們 11 月畢業之後,我們又會再收 11、12 個團隊,明年再收 20-25 個團隊,就這樣一直持續下去。到了三、四年以後,我們希望能夠累積到將近 100 個團隊,那背後代表的,就是有 100 個創新,真的被帶到了市場上,真的接受了市場的考驗。

這樣的模式會帶來幾個成功,我不敢保證,我希望至少是 5-10 個,但他也有可能是 3 個,或許是 20 個。不過更重要的是,做到同樣的成績,我將只會用掉傳統創投 10-20% 的資源。而就算是嘗試失敗的團隊,他們也等於在 6-12 個月的時間內,接受了最密集的創業洗禮,學到了所有的教訓,未來無論是繼續嘗試,或是加入工作市場,我認為他們都會是社會的更優秀的中堅。

也就是說,既然創新才能夠創造價值,那 appWorks 堅決相信,每一個創意都應該有機會被嘗試。有興趣創業嗎?歡迎你們九月時中報名加入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Pic via lawrence_evil@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