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0的文章

Web 3.0 與「後 PC」時代

November 29th, 2010

如果說今年來 iPad 帶起的平板潮和近 3 年內由 Android 和 iPhone 領軍的智慧手機普及,背後代表了什麼,那就是「後 PC」時代 (Post-PC Era) 正在到來。這是怎樣的一個新世界?對於網路業會有什麼影響?有什麼新契機?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點小歷史

PC 的使用經驗大約是在 25 年前,也就是當 Windows 和 Macintosh 等視窗作業系統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就被定下來了。

1984 Macintosh Desktop

PC 的使用者必須要先開機、登入電腦,接著從桌面上瀏覽資料夾,找到想要使用的程式或是檔案,double-click 之後開始使用。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沒有效率,開機總是太慢、不然就是筆電快沒電了,檔案常常找不到、或是在另一台電腦上。萬一在外面用別人的電腦,那就渾身不自在,因為要用的程式、設定,通通跟自己習慣的不一樣。大家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為什麼使用「電腦」必須是這麼麻煩的事情?為什麼它不能像看電視一樣簡單?

從網路到雲端

這些事情,逐漸在近年來被改善。網路的出現不僅讓檔案的交換變得簡單,更讓程式 (Apps) 的運作也開始搬上了雲端 — 所謂的 “Web Apps”。筆電越做越輕薄、電池越來越長效。Windows 7 和 Mac OS 10 開始,使用者介面也努力朝簡化著手。

但 PC 這個概念,終究是 25 年前的產物。所以任憑這個產業的研發天才們,絞盡了他們的腦汁,我們終究無法把 1/4 個世紀以來累積的包裹、束縛,全部在一夕之間拋到九霄雲外。

行動裝置

另一方面,90 年代末以來,行動電話開始逐漸加入了運算和網路的功能 — 所謂的「智慧手機」、「行動裝置」。行動電話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與 PC 不同,它們被賦予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取代家用電話。因此,行動電話從一開始就朝著方便攜帶、幾乎不當機、待機時間長、不關機、簡化的使用介面等方向發展。

所以,當行動電話變成了智慧手機、變成了平板電腦,它們承襲上面的這些特質,又加上現代化的多點觸碰、GPS、陀螺儀、加速感應等等功能,於是,這些裝置開始變成了人們偏愛的上網裝置。再加上應用程式的雲端化,於是過去 25 年來,PC 存在的理由,開始受到了撼動。

後 PC 時代來臨

這也就是為什麼微軟的首席軟體架構師、策動 Microsoft 過去 5 年來雲端化的瑞‧歐茲 (Ray Ozzie),日前憂心忡忡的發表了一篇「新時代的開端」(Dawn of a New Day) 論文,來提醒微軟的每個員工正視這個趨勢。如果說歐茲五年前的一篇「網路服務衝擊」(The Internet Service Disruption) 一文宣告了雲端時代的來臨,那在我看來,這次的「新時代」一文,敲響的則是 PC 的喪鐘。

在文章裡,他說:

… Many years ago when the PC first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mini and mainframe, the key facets of simplicity and broad approachability were key to its amazing success.  If there’s to be a next wave of industry reconfiguration – toward a world of internet-connected continuous services and appliance-like connected devices – it would likely arise again from those very same facets…

翻成中文大略是:

… 許多年前,當 PC 第一次取代了迷你和大型主機時,簡化和容易親近,是這場革命超級成功的主因。現在這個產業又將重新洗牌,朝著「永遠連網」、「家用電器似的」裝置前進,簡化和容易親近,又將成為最重要的決勝關鍵…

Web 3.0 與後 PC 時代

也就是說,當網路應用開始進入到 Web 3.0 時代的同時,上網裝置也要開始進入後 PC 時代。於是,現在的網路創業家,應該要想像使用者將透過智慧手機、透過平板電腦,來使用你的服務。不要搞錯,我們不是說 PC 將會消失,但它的重要性將會大大後退,它還會是一個重要的用戶端裝置,只是它的領導地位很快會被行動裝置所取代。分析師說這改變 (行動裝置成為第一名的上網裝置) 將在兩年內發生,而 iPad 上市以來的使用報告似乎也在附和這樣的預言。

所以,如果兩年內大浪就要衝來,如果連微軟都已經在積極整軍,準備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大挑戰,那身為創業人的你,當然更不能不抓住這樣的改變,和背後隱含的機會。除了思考如何執行「先行動」的策略之外,你必須要徹底的研究 iPhone, Android, Chrome OS, WP 7 等每一個行動裝置平台,它們的有什麼特殊功能、生態圈的特色、第三方市集、生態圈的文化、商業模式、廣告… 等等等,因為在這些新場域上,巨人們和你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的,只要你能發揮你的靈活性,你就有機會戰勝龐大的對手。

我 10 歲就開始寫程式,12 歲就開始組裝自己的電腦,這些都是在 PC 這個平台上,因此說 PC 是陪著我長大的,也一點都不過分。所以,寫這篇文章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因為我所熟悉的世界,在未來的 3-5 年內,即將出現極大的改變。但各位創業家,請不要懷疑,後 PC 時代,已經在來臨。而當時代改變,就是破壞既有遊戲規則的好機會。所以,請你們好好、用力的抓住這個 25 年才發生一次的好時機,大家加油!

(Picture via comicmix)

關於民主

November 27th, 2010

在這關鍵的最後一天,台灣的民主又再一次的被強姦。雖然我並不認同受害人的每一個政治主張,但我要在這裡強烈的譴責暴力,和它一次又一次的對民主的演進所帶來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我想很多人都忘了,我們怎麼走到民主這一步的。對我們來說,課本上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聽起來更像是誇張的小說劇情。你們有沒有想到,百多年前,有這麼一大群、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拋妻棄子,奮勇的犧牲,為的是什麼?幾十年前,又有一大群知識分子,拋妻棄子,鋃鐺入獄,又為的是什麼?你或許忘了,但說穿了,他們只是為了讓你手中可以握有一張選票,可以參與決定自己的未來。

今天換作是你,你有這個勇氣,為了後代子子孫孫的幸福,放棄安逸的生活,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嗎?

我們這一代是沒有經歷過專制獨裁、沒有經歷過人權不彰的,我們把民主視為理所當然,把一張票投給誰當作老子很爽。大家都忘了,民主的真諦是在選賢與能,是在讓有能力的人,帶領我們開創新局。這幾個月以來,我只聽到每個候選人在拜託拜託,卻沒有人跟我說他的政見是什麼,他的理想是什麼,他要帶我去哪裡。

但這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是每一個選民,讓民主淪落成兩顆子彈就可以打爆的爛蘋果。今天或許太遲了,但民主永遠有下一次的機會,我們求的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我期望,既然台灣有這麼多的大學生,這麼多的知識分子,那我們就應該要負起社會中堅的責任,好好珍惜我們手上得來不意的選票。我期望,有一天,我們可以真正為了選出來的領袖,而感到驕傲。

(Photo via murplejan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Bon Voyage, Class 1. Welcome, Class 2.

November 26th, 2010

很難想像六個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好像才剛在 appWorks 熱鬧歡迎第一屆育成計畫的 11 個團隊進駐,一下子已經要送他們畢業離開了。但是又感覺不只是過了六個月,彷彿應該是一、兩年的時間,因為這群人在這段期間的蛻變,幅度是非常、非常大的。他們在 appWorks 吸收了日月精華,克服了重重挑戰 ,最後在 Demo Day 上,50 多位投資人和 200 多位來賓的見證下,成功的向世人推出了他們的產品。因此,在他們即將展翅高飛,成為一家家獨立企業、社會中堅、台灣未來希望的同時,請容我在這裡向大家宣布,從現在開始,請尊稱他們為「創業家」,最勇敢的創業家。

我也在學習

而在過去的半年中,不只他們成長,其實我和 appWorks 的夥伴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其中有不少,是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育成計畫中改善,讓一屆可以辦得比一屆好。而其他的心得,則會成為我人生的收穫,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同儕的力量

從一開始我就懷疑要把育成計畫辦好,促進團隊們互相支持、鼓勵、交流、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其實是我從兩年的 MBA 心得中萃取出來的,在史騰商學院 (NYU Stern),教授往往只是輔導的角色,課堂上的好想法,幾乎都是同學間丟出來,再經過辯論、延伸、佐證之後,所結晶出來的產物。而當別人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時,也往往是我認為最有用的人生課程。

所以在 appWorks,我沿用我的 MBA 經驗,設計了一些機制,例如每周一次的 Demo 時間,來促進團隊間的互相了解、互相幫助。結果經過了這六個月,我們發現「同儕」這件事不僅僅是重要而已,它根本就是這個計畫的精隨。所有的團隊都告訴我們,他們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最多的解答、最多的依靠。有人甚至誇張的說,能認識這樣一群創業人,是他們這輩子以來最榮耀的一件事情。

所以,學長姊的建議之下,第二屆開始,我們將會更強調同儕間的互動,除了加強原有的機制之外,我們還會推出新的活動,像是團隊間的一對一輔導等等,好讓他們在短短的六個月相處過程中,可以從彼此身上獲得最多的價值,並且成為最緊密的戰友。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安排學長姊和學弟妹的交流,讓整個 appWorks 網路有加乘、擴大的效果。

精實創業

另外,在輔導他們一次次 Iterate、Learn、Pivot  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自己對「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 Model) 這個模式和執行的方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 原來,Pivot 才是這個模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教會他們如何決定 Pivot 和如何 Pivot,才是他們未來創業路上最有用的技能。原來,「客戶開發」 (Customer Development) 這個觀念對創業人來說太籠統,要給他們很清楚的方法和目標,才能有效實踐。原來,這個模式的工作態度,和他們從先前工作中所培養的習性差異太大,要反覆溫習,再搭配上案例,才會有最好的效果。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第二屆馬上改善。

appWorks 的小 Pivot

而有了第一次的經驗,appWorks 本身的商業模式也將會有一個小小的 Pivot。在我們幾個夥伴檢討之後,發現第一屆團隊們和 appWorks 間的合作結構,彼此間的綑綁不夠緊密,所以偶爾會有溝通不良、沒有效率的情況。這讓團隊們無法專心在創業上面,也讓 appWorks 無法全力輔導他們。因此,第二屆開始,我們將會從根本改善這樣的結構問題,首先確認團隊們與 appWorks 可以像生命共同體一樣,不分彼此,這樣雙方才能全力為解決市場問題衝刺,而不用浪費時間在溝通上面。

感謝

最後,我想在這裡再次感謝在過去的這段時間,曾經幫助過 appWorks 和這批團隊們的每一個人。沒有你們,appWorks 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第二屆育成計畫將在 12/1 正式開始,之後還會有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因此,事情還沒有結束,我們不但還需要你們的繼續支持,也需要找更多人來加入我們的行列。

真的很高興,過去的六個月以來,我們為台灣打造了 10 個明日之星。但更重要的是,再過 5 年、10年之後,我希望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當初,是我們一起,靠著每一個人的力量,為台灣創造了這個世界級的網路產業、世界級的創業文化。

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