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0的文章

連年虧損的《亞特蘭大》雜誌,如何在今年第一次轉虧為盈?

December 15th, 2010

今天我們要延續前天的話題,那就是平面/傳統出版,要如何面對這一波的新媒體狂潮?難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營收緩緩下滑,好人才不斷流失。還是要祈禱能像今年的報業一樣好運氣,廣告還會出現反彈的情形。NY Times 兩天前報導了高齡 154 年的老店 –《亞特蘭大》(The Atlantic) 雜誌,如何從連續 10 年虧損,終於反虧為盈的故事,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想像自己是一家新創公司

《亞特蘭大》能夠完成這樣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一切都從一個最最基本的功夫開始 — 想像。總經理賈斯汀‧史密斯 (Justin Smith) 如是說:

…We imagined ourselves as a venture-capital-backed start-up in Silicon Valley whose mission was to attack and disrupt The Atlantic…

翻成中文就是:

…我們想像自己是一家創投投資的新創公司,我們的任務就是攻擊然後破壞《亞特蘭大》雜誌既有的生意模式…

這樣的想像過程,對一個傳統媒體而言,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組織再教育功課。唯有當你不再用排斥、不屑、用高傲的態度去面對新興的競爭者,然後用力的去擁抱他們的商業模式,你才能夠真正的了解為什麼他們能夠這麼有效率,為什麼你的百年老店被打得無法招架。

合併印刷和數位部門

我看到太多的國內報社、雜誌社,把數位部門當作一個「繼子」在經營。反正這個孩子是上面硬塞給我們的,不然就是外面大家都在養,我不養不行。他長得跟我的愛子「平面媒體」一點都不像,又不賺錢,我實在很懶得照顧他。

問題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才讓這隻醜小鴨,永遠無法變成美麗的天鵝。當純網路媒體一天 24 小時都在出版,而你卻只是把線上的內容當作雜誌的副產品,一個月才更新一次,還要分 10 頁瀏覽,這個繼子怎麼可能有機會打得贏外面吃了類固醇的新媒體大傢伙?

《亞特蘭大》認清了這個問題,於是索性把平面和數位部門合併,愛子和繼子合為一體,更去掉了對「繼子」的內容收費等重重限制。從此不再分你我,不再比較營收,內容先在線上出版,擇優再拿到平面印刷。如此所有人都一起追求組織的最大化,最後才能夠真正一腳留在過去,一腳踏向未來,真正從印刷 Pivot 成一個成功的線上媒體。

吸引年輕人加入

一旦《亞特蘭大》活化了他們的網路品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附加價值,那就是他們開始吸引到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有了這些新血,他們的整個組織又更加能夠網路化、數位化,更加能夠了解、應用社群媒體等新管道。甚至是內容上,他們也更能訴諸年輕讀者的需求。

新媒體時代這次真的來了,從這幾天《紐約時報》、《亞特蘭大》的故事,我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讓你們更有了解該如何跟上它、擁抱它,加油!

PS. 12 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要來了,這次是聖誕節特別版,12/23 (四) 6:30 PM 在 BCDogs, 大家先把行事曆圈起來,FB Event 頁面晚點再給大家。

(Pic via nytimes.com)

《紐約時報》為何取消「社群媒體編輯」的職務?

December 13th, 2010

在北美的各大報社裡面,《紐約時報》(NY Times) 電子化、網路化的腳步,一向都是媒體業追隨的指標。不管是在 Web 1.0 時代率先推出付費會員,還是在 Web 2.0 時代嘗試成為一個社交網路,還是到了 Web 3.0 時代用力的擁抱 Facebook、擁抱智慧手機、擁抱社群媒體,甚至是前陣子宣布將停止印刷紙本報紙,NY Times 一向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

所以當紐約時報的「社群媒體編輯」(Social Media Editor),也就是負責代表該品牌在 Twitter、Facebook 上和讀者群互動的人物,珍妮佛‧普雷斯頓 (Jennifer Preston),宣布要離開這個職務,回到記者本行時,全美媒體圈幾乎是一陣譁然。

大家在想 NYT 瘋了嗎?好不容易在社群媒體世界建立起一個不錯的品牌形象,和一群忠實的讀者群,難道到就要這樣放棄了。還是他們看到了我們沒看到的趨勢,難道社群媒體其實不值得經營。

結果幾天後,答案揭曉。原來,NY Times 這次又將走在時代的尖端。

沒錯,珍妮佛雖然離開了 SM Editor 職務,但是社群媒體這件事情並沒有在該社消失。相反的,普雷斯頓女士接下來的任務,是要把她這段時間所學到的所有事情,帶回去編輯台,然後發揚光大。從現在開始,NY Times 的所有記者,都必須要了解社群媒體,也必須學習如何透過在網路上和讀者互動,來提升報導的品質,增加社群的黏性。

沒錯,在全美各大報社中,NY Times 又是第一個領悟到 Social Media 將是未來報導內容最重要的散播管道,也將是未來和客戶互動最重要的管道,甚至還是第一手消息的重要來源。他們看到 TechCrunch, Huffington Post 等網路媒體在這方面的成功,必須要急起直追。所以就像昨天寫的 D’O 餐廳一樣,他們決定要讓每個廚師都走出廚房,和顧客接觸。

各位媒體朋友,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的話,請容我提醒說一句話:這個世界正在以你無法想像的速度變化,NY Times 已經看到了,更非常努力的想擁抱這些變化。你們呢?開始用 Twitter 了嗎?了解 Facebook 社群是怎麼一回事嗎?

這些小世界裡面,已經產生出了非常深、非常多元的消費者文化,絕對不是找一家「社群行銷公司」來幫你「操作」就可以搞定了。你需要的是正視這些新管道,調整你的組織,去適應、了解這些新世界,然後讓他們來幫助你在明天佔有一席之地。

紐約時報消滅了社群媒體編輯一職,好讓整個組織都去擁抱這個趨勢,以免有一天自己被消滅。現在媒體的領頭羊說話了,接下來你們呢?

高貴,但是不貴

December 12th, 2010

「高貴不貴」(Accessible Luxury) 是商場上很殺的致勝策略,一流的商品品質,但是價格卻非常親民,有這麼好的事情,消費者當然搶著買單。這幾年來,好多公司都靠這個路線打下大片江山,不管是 Uniqlo, Starbucks, 85 度 C, Coach (在美國), 甚至是 Acer, Vizio, Toyota 都是其中很好的案例。

但千萬不要傻傻的以為這個策略只是「削價競爭」的另一個說法,它背後代表的是非常厲害、營運模式上的創新。畢竟削價大家都會,但是價格降下來,還能維持高品質和合理的利潤,可不是簡單的工作。前幾天在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上看到一篇名為「創造米其林星等品質給大眾」的文章中,主廚大衛‧歐大尼 (Davide Oldani) 開創價格便宜,卻連續 3 年獲得米其林一星評價的 D’O 餐廳,背後的故事和他所做的創新,其實就是「高貴不貴」這個概念最重要的精隨,其中很多思考也和「精實創業」概念是共通的,可以應用在網路創業上。

照慣例,原文不長,周末大家應該有時間,可以先連過去看看。以下,是我的整理:

固定成本

要賣得比人家便宜,品質卻沒有降低,那營運的固定成本第一個就必須比別人低。歐大尼選擇在離米蘭 20 公里的郊區開店,網路創業的你則要好好研究如何把辦公室、伺服器、頻寬、儲存等費用壓到最低。

變動成本

但壓低固定成本還不夠,歐大尼更想盡辦法節省變動成本,例如使用季節性的材料、讓廚師們去服務客人等等。創業中的團隊,很多時候不需要「一整個員工」,像是會計、總機、法務、甚至是業務等等。有沒有辦法和人家共用、部分外包,甚至像是業務人員可以用更創新的薪資結構,只有談到案件才付高額獎金,都是可以鑽研的。

讓每個員工都面對客戶

傳統的廚師往往躲在廚房,典型的工程師也常常不知道客戶是如何使用他做出來的產品。這會造成很多溝通沒效率、品質低落甚至做出客戶完全不喜歡的東西的情況。所以,就像 D’O 餐廳一樣,好的創業團隊中,每個人都應該要面對客戶,了解客戶的回饋、需求,學習如何和客戶溝通,才能有效的創造出客戶需要的高品質服務。

堅持品質和品味

網路服務的品質,就是給客戶的使用者經驗。你必須要非常用力的研究其他網站、手機應用的用戶體驗,然後試著做出一樣棒、甚至是更好的東西。但另外一方面,千萬要時時刻刻確認用戶喜歡這樣的經驗,不然又會落入自己覺得很讚的惡性迴圈中。

所以,從今天開始,除了讚嘆 Uniqlo 好厲害之外,記得也要好好去研究它背後「高貴不貴」這個超強的策略,大家周末愉快。

(Pic via muilak@flickr under CC lices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