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1的文章

Why Groupon > Foursquare?

January 25th, 2011

還記得 Foursquare 嗎?就是去年夏天以前的媒體寵兒啊!什麼?你居然已經忘記了。短短半年時間,原本炙手可熱、幾乎已經變成 LBS 代名詞的 Foursquare,想不到就這樣一瞬間消失在我們生活中。除了官方急著跳出來說「我們還是有六百萬會員,很受歡迎的」之外,這陣子,Foursquare 根本沒有什麼好消息。

媒體寵兒

自從 2009 年三月在 SXSW (一年一度的「南南西」大拜拜活動) 大受歡迎以來,Foursquare 就一直是媒體的寵兒。有一陣子,TechCruch 甚至一個月寫了將近 100 篇關於 4SQ 的報導。可惜好景不常,就像 Foursquare 上容易玩膩的簽到、市長、徽章等功能一樣 — 不要懷疑,在我的朋友們早就放棄的時候,我還很負責任的玩了 378 天,總共累積了 932 次簽到,只是想試試我能撐到什麼時候 –,到了去年夏天之後,派對也就這樣終止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 LBS 媒體寵兒,結合 Social、Mobile、Local 的,成立短短兩年,今年就即將上市的 Groupon (噠啦)。我隱隱的感覺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嘴巴說不準,於是就順手把 TechCrunch 的報導數量,做成了下面的圖表:

大家可以看到,的確從去年夏天之後,TC 提到 Foursquare 的數量大減,而 Groupon 則是穩定上升,到了年底就出現死亡交叉,4SQ 失寵,而 Groupn 則正式成為新一代小天王。

使用者怎麼說

這又讓我好奇使用者的反應呢?於是我又順手查了一下 Google Trends,結果反轉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如果用搜尋的量來比的話:

流量方面有點不準,因為大多數人是透過手機來上 Foursquare,不過大家還是參考一下,我想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 4SQ 自從越來越少人報導,的確可以看到 Web 這邊的流量從 2010 年 11 月開始有明顯的下滑,這是前所未見的:

好賣 vs. 不好賣

同樣主打著「在地行銷」(Location-based Marketing)、能夠為店家「帶來人潮」等等特色,會造成 Groupon 和 Foursquare 這兩樣不同的命運,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進入門檻」。什麼意思呢?想像你是餐廳老闆,我是 Foursquare 的業務,今天來跟你談一個行銷專案:「嘿!老闆你好!要不要用我們的這個服務幫你的餐廳做行銷啊?就是可以讓使用者簽到有沒有?然後簽到最多的就變成市長,然後你再給他一個獎品,然後你還可以看看誰簽到…」相信我,講到這裡老闆已經迷路了。

沒錯,就是這樣複雜的邏輯,讓 Foursquare 無法在店家那邊推行。沒有店家的配合,日子久了簽到當然開始無趣,這時候會出現上面的崩盤狀況當然就不難理解。相反的,Groupon 的邏輯就很容易理解:「老闆你好!我們幫你做一檔五折團購,一次就可以賣出 3,000 張 coupon,雖然你會虧一點,但就把它當作行銷費用吧!」簡單易懂,老闆馬上可以作決定,一翻兩瞪眼。

這就是我所謂的進入門檻,既然實體店家大多都是「輕度網路使用者」,要跟他們合作,你的服務就必須要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想像,最好是實體的延伸,這樣才打得進去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投資 EZTABLE 的原因,世界上沒有比訂位更容易讓餐廳老闆了解的網路服務了。

老話一句,網路業是一個講求「轉換率」(Conversion) 的行業,在面對不同的客戶時,能夠針對他們的需求,把商業模式優化到極致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這,是為什麼 Groupon 打趴 Foursquare 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網路業 16 年來許許多多戰役的勝負關鍵,這樣,清楚了嗎?

PS. (已結束) 本周五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可以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chrism70@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創業最常犯的錯誤

January 21st, 2011

你不得不讚嘆 Quora,Q&A 網站已經大家搞過那麼多回合了,它居然又可以 pivot 出一個更厲害的 model,然後產生一個知識含量這麼高的地方。很多本來需要搜尋、爬文、整理,才能夠稍微有點頭緒的「大哉問」,在 Quora 上都可以找到蠻完整的解答。搞得我常常在上面流連忘返,感覺上有點像是 Wikipedia (維基百科),但由於每個人都背著自己的真實姓名,因此回答起來特別的認真,常常還加上了個人的經驗和觀點,讀起來真的是非常有趣。

就像是「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這樣一個大題目,根本沒有人期待在網路上有任何好的列表,但居然在 Quora 上找到了。按照慣例,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自己去讀讀人家的經驗分享,以下,則是我整理的重點:

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

大多創業人都是技術、開發出身,所以沒有想到要創造一番事業,除了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之外,還需要組織一個高生產力的團隊。他們來找我聊天的話題常常是:「Jamie,我想找一個 CEO 來幫我搞定這些煩人的事情。」不好意思,理想上是有可能,但實務上找到那個人的機率,比你自己學會如何有效的管理來的低 100 倍。賈伯斯 (Steve Jobs) 就是最好的例子,自以為從 Pepsi 找來了一個很棒的 CEO,結果害了自己被開除,也害了蘋果走過慘淡的 12 年空白歲月。你或許可以找一個 COO、CFO 來幫你處理營運、財務,但是由於你的商業模式是 pivot 了 20 次才找出來的,根本沒人能懂前因後果,所以策略、執行面,你必須要想辦法自己扛。幫自己找幾個好的 mentors (心靈導師),開始多讀管理案例,我認為才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過份放大了 Idea 的重要性

和第一條相對的,我看到很多創業人好用力保護自己的 ideas,以為這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發明,還要趕快去申請專利。這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尤其在現在講求「速度」、「市場回饋」、「不斷調整」的精實創業世界,愛上自己的創意,只會讓你忽略了使用者的聲音,變成曲高和寡的藝術家,做出市場不要的產品,那離成功,只會越來越遠。

一股腦兒的拼命

創業的確是要比別人拼命,但是很多創業人用錯了方法。你必須要先確定你的效率比別人高,否則花再多努力也只是白搭。你選擇的策略是什麼?有沒有實踐精實創業的精神?現在在做什麼實驗?哪些功能可以暫時不用作?想要了解市場的什麼面相?有沒有取得有效的數據?如何判斷數據?開發的工具是什麼?協作的平台是什麼?要不要用雙人開發來增進效率?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必須要先確定了,才能用最高的效率工作。一個好的比率是如果你花 70% 的時間工作,那就要花 30% 的時間檢討,除了生產力,你一定要每一步都確定效率也在不斷的上升,那你才有機會統治這個世界。

花太少的時間在收集新知

好的創意是碰撞出來的,所以你必須要不斷的去看別人在做什麼,有什麼可以參考、借鏡的,有什麼前車之鑑,整個產業在往哪個方向去,有什麼你必須要抓住、布局的。創業人太常專注於自己的小小領域,卻忽略了其實相同產業,甚至是不同產業的公司在做的事情,都有可以取材的地方。每天固定花個一兩小時閱讀新聞、網誌,並練習思考這些新發展背後的涵義,是非常重要的習慣。(什麼?沒時間,TechOrange 都已經幫你翻成中文了,每天中午還可以去選想看的新聞,都已經做到這種程度,你不看對得起自己嗎?)

對競爭者不夠癡

矽谷創業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們關注競爭對手到了如癡如醉 (obsessed) 的程度。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你必須要知道競爭對手 — 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大的、小的、已知的、潛在的 — 的一舉一動。他們做對的事情,你必須要知道是如何成功的,並且馬上跟進;他們做錯的,你要完全掌握錯在哪裡,否則就避免再犯,或是想辦法把它做對。

對團隊成員優柔寡斷

並不是說你要無情,但是錯的事情就是錯的,你必須要嚴肅的糾正。不適合的成員就是不適合,你必須要勇敢的和他分手 (當然可以幫他找到更適合他的工作)。否則你不但會浪費團隊的時間、股東的資金,更會傷害創業成功的機率,對不起每一個參與的人。

以上,只是我從 Quora 上落落長的答案中,抓出我認為最重要的 6 個。當然創業還有非常多非常多的錯誤,其中很多就算你看過了也沒有用,必須要親身經歷過一次才能體會。是的,創業很辛苦,不只是開發出一個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而已,但,人生不就是要這樣才能活得精彩嗎?

PS.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下周五 (1/28) 晚上 6:30 分在 4am Cafe,趕快去報名,我們不見不散!

(Image via aeioux@flickr under CC licesnse)

《社群→媒體》Jamie、Cheryl 談品牌行銷

January 19th, 2011

「社群媒體」,當今網路最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都在講它,卻很少人了解這四個字真正的涵義。在我看來,這個前所未見的「新媒體」,不但是一個趨勢,更是一門學問,非常高深的學問。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影響著一個網站的興衰,一個品牌的成就,一個現代企業的存活或是淘汰。因此,為了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究竟,進而對這門學問有更深的領悟,我開始了一系列《社群→媒體》訪談活動。藉由與身處社群最前線的工作夥伴們一起探討,我希望能夠激盪出很多火花,來幫我們照亮這個新領域,引領我們進入社群媒體奧妙的全新境界。

《社群→媒體》開播第一集,我們請到了 TechOrange 主編 Cheryl Wu,聊聊她 4 年來的品牌行銷經驗,和對社群媒體的體會。

Jamie: 妳之前在噗浪上還蠻活躍,當初怎麼開始的?

Cheryl: 一開始是工作的關係,之前在三星行銷部門,社群領域交給我負責。2007 的時候還沒有人喊出「社群媒體」這個稱號,那時候叫做「病毒行銷」(Viral Marketing),方法是韓國來的,主要就是到各討論區去貼文章,介紹自家的產品,然後把網友的回饋帶回公司。

Jamie: 所以三星做病毒行銷昰用個人帳號還是公司帳號?

Cheryl: 那時候都是實驗性質,由我們去建議主管在網路上做甚麼。所以一開始昰用個人帳號,抓到訣竅後才幫公司開官方帳號。

Jamie: 那妳又是怎麼變成癮科技上的憂愁妹?三星知道嗎?

Cheryl: 開頭是癮科技中文站這邊想要開始經營討論區,他們覺得可以增加讀者的黏度,於是找來 PTT 健鼠板板主奕之華負責,接著他就找上我用「憂愁妹」的身分去開一個板。三星還滿鼓勵的,甚至後來憂愁妹紅了,他們還考慮利用憂愁妹來代言新的產品。

Jamie: 在你看來,一開始經營討論區,和後來的噗浪有什麼不同?

Cheryl: 噗浪是對人,人會走在議題前面,比較個人化、裝置化;討論區比較分散,對哪個主題有興趣就進去,像園遊會。在討論區跟網友互動,黏性比較沒那麼高,但在社群媒體上幾乎是二十四小時都會有人。這時候品牌的個性就會比較強,你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在討論區 除了給好的建議意見,無法再給更多軟性東西。但社群媒體上,你可以靠著軟性的東西,像是閒聊的方式,慢慢累積品牌的好感。

Jamie: 對,台灣很多品牌經營社群都是把它當做討論區,沒有想過這是在經營品牌形象,常常以人氣做為指標,衝粉絲數、用一些雕蟲小技騙大家按讚,但這對品牌印象、好感,其實不一定有加分。

Jamie: 2011 年開始的社群媒體,你認為還有甚麼進步空間?

Cheryl: 還是品牌的影響力,過去可能是透過電視,現在是靠著社群媒體,速度會快很多。當然對許多企業來說,短時間內或許無法直接轉換成銷售,但是還是不能不學會經營,建立一套測量的方式。因為對於品牌未來的影響力,社群媒體絕對佔非常重要的地位。

Jamie: 謝謝 Cheryl。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