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11的文章

你必須是為了你自己

August 26th, 2011

當我正在決定要不要回蘋果時,我非常的掙扎。我跟很多人聊,聽了很多意見。直到有一天深夜 2 點,我為了這件事情睡不著覺,於是我打了通電話給一個朋友。我說:『我應該要回去,還是不要回去?』這個朋友回答:『Steve,聽著。我他媽的根本不在乎蘋果,你趕快做一個決定就是了。』接著就掛掉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刻,我才發現,蘋果才是我真正在乎的東西。(via)

這是 Steve Jobs 在 2000 年時接受採訪,問到他會什麼會決定回到 Apple 時,所給的答案。

這兩天,因為賈伯的退休,大家寫了很多文章講他的故事。不要懷疑,在過去 30 年的科技革命史裡面,Steve Jobs 絕對會占據非常重要的角色,當後代們聊到 20 世紀末,他和 Bill Gates 將是這個世代的領袖,就像 Andrew Carnegie 之於工業革命、John D. Rockefeller 之於石油產業一樣。

人們將會研究他的一生、他的掙扎、他的成就,學習他的觀念、他的哲學。但身為創業者,有一件事情,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那就是 Steve Jobs 的動機。

我們相信 Mac 會賣得非常好,但其實 Mac 並不是為其他人做的,它是為了我們自己做的。我們就是那群決定它是好還是不好的裁判,我們不會跑去做一大堆市場研究,我們只是在建造做一個我們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最棒的東西。

當一個真正的木匠在做一個漂亮的櫥櫃時,他不會在背面放一個破爛的三夾板,只因為它是背面,沒有人會看到。因為你知道那塊木頭會一直待在那裡,所以你必須要用一塊漂亮的木頭。如此你晚上才能睡得著,品味、品質,從頭到尾,都必須要一致。(via)

你可以學會賈伯所有的招式,擁有他超人的的簡報能力,相信我,你還是無法像他一樣成功。直到有一天,當你真的找到了你自己,當你真的是為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只有那一天,你才能真正的成為下一個 Steve Jobs,你才有機會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王國,屬於你自己的傳說。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在那裡等你。

(Image via eole, CC license)

一個時代的結束 — Steve Jobs 正式卸下 Apple CEO 職務

August 25th, 2011

幾個小時前的消息,Steve Jobs 正式卸下 Apple 的 CEO 職務,從今天開始將只擔任蘋果公司的董事長,執行長的位置將由 COO,也就是曾經多次在 Jobs 就醫的時,代理 CEO 職務的 Tim Cook 接任。

雖然不是完全離開 Apple,但是這代表從今天起,Steve Jobs 將不再像以前一樣深入參與 Apple 的產品、行銷、營運等各方面活動,也很有可能代表他的健康狀真的很差,迫使他不得不離開 CEO 這個壓力重大的職務。AAPL 的股票應聲跌了 5%,各大科技網誌也紛紛撰文紀念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

從各種方面看,Steve Jobs 都是一個奇葩。他創立 Apple,從一開始就致力於電腦的「消費者化」,居然跑去挖腳 Pepsi 總經理 John Sculley 來當執行長,可惜最後因為兩個人的理念相差太遠,導致 Jobs 被迫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 — 相信我,這種事情比你想像中的常發生。離開後 Jobs 創立了 NeXT 作業系統公司 (想要報輸給 Microsoft 的一箭之仇?),接著又買下來了 Pixar。

就像食神的故事一樣,Jobs 把 NeXT、Pixar 搞得有聲有色,Apple 卻在 Sculley 的領導下日漸邊緣化。到了 1997,蘋果董事會決定把 Jobs 請回來,而剩下的,就是我們知道的歷史了。

賈伯在七年中讓 Apple 從谷底翻身,又在下一個七年內讓 Apple 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從第一名的手機廠 Nokia、智慧手機廠 RIM 到個人電腦廠 HP,全部都被他逼得要轉型。

硬體革命之外,他也創造了全球為之瘋狂的「App 潮」,讓原本無聊「軟體」,化身成每個消費者都想下載更多的 Apps。我們 2009 年成立的創投也因此可以搭個順風車,取名為 appWorks Ventures

而就在今天,這個科技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正式劃上一個句點。未來會如何沒有人知道,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將很難再有另一個 Steve Jobs 這樣的人物。

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他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炒了我魷魚,公開把我請了出去。曾經是我整個成年生活重心的東西不見了,令我不知所措。

有幾個月,我實在不知道要幹什麼好。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見了創辦 HP 的 David Packard 跟創辦 Intel 的 Bob Noyce,跟他們說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厲害了。我成了公眾的非常負面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著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的日子經歷的事件沒有絲毫改變我愛做的事。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當時我沒發現,但是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 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 Pixar 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談起了戀愛。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 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 NeXT 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via)

創業家,Steve Jobs 是一個正牌的創業家。雖然他將離開我們,但我相信他的創業故事,將永遠被人們流傳者。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Everyone.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mage credit tsevis & Deanna Lowe @ Fortune)

 

Hiring Pie — 好圖勝千言

August 24th, 2011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為了找一個新團隊成員,面試了十幾個人。篩選到最後兩、三個選擇之後,大家開始坐下來在會議室裡討論應該邀請誰加入。但這個討論似乎永無止境,因為需要顧及的層面太多,這些個人的人品、能力、經驗、學習的速度、和我們相處的感覺、價值觀、要求的薪水、股票、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上班… 等到好不容易聊完了一輪之後,大家似乎又忘記了前面幾項的重點、結論。

有時候甚至還會吵架,因為現在才發現關於這個空缺,大家心中的重點不一樣,對於這些人才還可能有私心的喜好。這樣的過程,實在太沒效率!

今天剛好在 Steve Blank 的網誌看到一個超棒的解決方案,所以今天要跟各位隆重介紹…

Hiring Pie (求才派)

首先,先用這個職務需要的所有重點能力去分割一個派:

接著,根據這些能力的重要性去調整每個派的大小:

最後,把每個應徵者的能力分佈放到這個派上面:

現在,比較是不是容易了許多?

我很喜歡這個圖表,因為它不但讓「到底該找誰」這個討論變得很科學,而且設計得非常好。傳統的多角型圖,沒有考慮到 100 分的溝通能力比起 80 分,差距往往不只 20 分 (100 分的人非常稀有)。但在這個 Hiring Pie 上,當用佔據的面積和顏色去比較時,更能夠反映真實的差距。

當然,找夥伴不是買車,最後不可能完全照著這張圖去雇用。但至少光是上面說的那個會議,就可以省掉一半浪費的時間,完全符合 Hack Everything 的精神。

今天我會跟幾位合夥人聊聊,說不定這次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式來徵團隊,應該會是很有趣的驗證。

(Image via spacelio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