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台灣真正需要的轉型:製造導向→市場導向

November 16th, 2011 by Jamie

Google 的執行董事長 Eric Schmidt 上周旋風來台,在《天下雜誌》的安排下給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接著與施振榮先生進行了一場近 1 小時的對談。這場演講和會談的內容,是炒老梗還是炒新聞,Schmidt 這時候來台灣做這件事,到底是什麼目的,大家已經有很多討論,我也就不再贅述。

今天我更想討論的是昨天晚上 Jeremy Yuan 在 TechOrange 貼出的文章:施密特真的想說的是:台灣軟體轉型應該要更積極?

文章中,Jeremy 說到:

老實說,我很驚訝,面對施密特,台灣這裡的對談者會是施振榮。在發展硬體品牌上,施先生絕對擁有相當崇高的開創性地位,但是面對新的網路世界,他承認臉書或是 Google+其實更屬於他的孩子或孫子輩的產物。除了施先生之外,台灣沒有其他可以和施密特談網路發展的人嗎?

不談施先生當天的回應, 我其實懷疑更關鍵的問題是,台灣媒體沒有網路業的分析的能力。

沒錯,回來台灣一年半,我發現台灣最嚴重的問題,是產業、創投、媒體和社會的「數位落差」– 大多數人對網路業無法理解、無法分析、無法化為己用的程度,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程度。

不,網路不是科技的延伸

由於台灣在硬體的強勢,於是有一種氛圍,讓大家方便的把網路想像成這裡製造的科技產品的延伸,所以施振榮先生只要專心做電腦,至於 Facebook/Google+,留給他的兒子、孫子去用就可以了。但這種邏輯的謬誤,就像建設公司把新光三越視為是大樓的延伸,水泥公司把公路交通視為是高速公路的延伸一樣,從根本,就搞錯了產業的分別。

網路不是馬,它是一台車子

但網路究竟是什麼,它其實很難比喻。就像 Henry Ford 當初無法向只懂騎馬的消費者說明車子是什麼一樣,網路,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前所未見的東西。網路是媒體、也是通路,它是工廠、但也是市場,是生產者聚集的地方、卻也是消費者聚集的地方。它是溝通工具、卻也是交易工具。它讓你接受資訊,卻也讓你發布資訊。它讓你作銷售,卻也能做客服。它是什麼?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東西,網路,它就是網路。

消費版塊的快速位移

更重要的是,網路開始普及的 16 年來,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騎馬」了,他們越來越依賴「網路」這台車子,從新聞/資訊來源、溝通工具、購買行為、甚至是社交行為、個人品牌,通通一個個被搬上了網路。於是種種「馬產業」,一個個開始下滑。他們不是不想掙扎,但很可惜的,把馬做成「馬車」,一點幫助也沒有。

不懂市場

但更深究原因,我認為是幾十年來,台灣的產業 (甚至是包括媒體) 長久處在「產銷分工」的架構下。大家太習慣有外國客戶 (總編輯) 來跟我們說「消費者」要的是什麼,太習慣只要做到 spec 比別人好,價錢比別人平,產品就會賣的簡單邏輯。至於到底是哪些消費者在買我們的產品、買了之後做什麼用、用了多久、以後還會不會買、會不會跟他的朋友推薦,好像不干我們的事情一樣。

問題是,這些種種對消費市場、消費心理的理解、解構、重組、利用、優化,正是網路產業的核心,也是網路公司賴以生存,甚至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說穿了,網路業根本不是科技業,網路業是利用科技去探索消費者內心的渴望,再推出產品、服務去滿足這些渴望的消費產品行業。Twitt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從純粹的角度,它一點也不「創新」,一點「技術門檻」也沒有,但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追蹤名人的渴望,因此得到了全球 2 億用戶的熱烈使用。

所以如果你用製造業的腦袋,整天只想著規格、產能、良率、成本、BOM 表,怎麼可能有辦法理解網路?我們可以聊再多軟體、聊再多 App 經濟圈,但直到大多數科技人、媒體朋友,能夠換一個「市場導向」的大腦前,這些對話大概也只是雞同鴨講罷了。

老話一句:別再悶著頭做產品了,在那之前,先好好去了解消費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吧!

(Image via sudhamshu, CC License)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讓新文章自動寄到你的信箱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