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品味的進化

November 21st, 2012

一個創業 CEO 每天要做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決策,大多無法經過充分的討論與資訊收集… 當某個 CEO 在這樣的工作情境下,能夠有比較高的決策正確率,短期來說,或許是運氣,但長期而言,除了他的知識與經驗之外,品味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Jamie Lin

上面這段話,來自幾個月前有感而發寫的「最終的決勝點:品味」。這陣子下來,我發現無數個討論、會議、對話,最終都回到這個核心 — 一個好創業者需要有品味。

品味是一個人的個人以及文化上的選擇與偏好,它攸關於辨識像是風格、禮儀、消費品以及藝術作品等事物的能力,社交上對於品味的追尋則是關於人們分辨美醜、善惡與適切的能力。–Wikipedia

當然什麼是品味,很難定義,而它也本應難以被定義,因為品味不是由一個人決定的。品味是整個群體一起產生的共識,這個共識會因群體的不同而改變,也會隨著人們的「喜新厭舊」而緩緩位移。所以品味不是一門科學,當然也就不會有一個精準的定義。

或者說品味就像是「愛」與「喜歡」一般,是一種感性、知性的東西。雖然你沒辦法定義它,但是你可以感覺得到它,也明確的知道它會對你以及周遭的人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雖然有點混沌,但我認為我們還是可以學習、討論在創業的世界,品味可以對你有怎樣的幫助,而你又該如何提昇自己的品味。

從結果往回推,一個「有品味」的創業者,他的發言、行為、他所創造出來的產品與企業文化,是會讓他的「目標群體」(目標客戶、目標人才) 中的多數人「認同」並且「嚮往」的。相反的,一個「沒品味」的創業者,他的言行與作品則會讓他的目標群體感受不到差異,甚至不屑一顧。

注意由於品味是一種群體的共識,所以重點是群體的反應,而不是個人的喜好。當你花了很多心思才刻劃出來的作品,卻得不到目標客戶的欣賞時,它代表的不是你的目標客戶沒有品味,而是你的品味太太「前衛出世」,跑到客戶們的共識區間以外的地方去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教育他們的品味、更換目標客戶或則是把自己的高度降低,大多數人會選擇前兩者,而真正的創業者則會永遠優先考慮最後一個選項。

相反的,如果你的產品總是要降價促銷才能求售,那非常簡單,因為你的品味可能低過了群體的共識區間。這時候你或許可以更換目標客戶,但更好的方案是想辦法提昇自己的品味。

然而品味如何「提昇」,這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我其實也沒有好的答案。但那不就是這個網誌存在的目的?去激發思考,去尋求辯證。所以從下週開始,我會務求每個星期分享一篇關於「品味」的文章,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學習這個幫助我們分辨美醜、善惡與適切的能力。

光教一個人專長是不夠的,否則他只會變成一個好像有點用的機器,卻不是一個和諧的人格。讓年輕人了解和體會「價值」是很重要的,他們一定要能夠分辨「美」和「好」的事物。否則,如果只有專長,那他會像一隻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諧的人格。他們必須要了解人性的動機、幻想和苦難,才能夠和同伴維持良好的關係。

這些珍貴的事物,年輕人要經過和「教學者」的互動,才能夠學習到,而不是從課本裡面。人文的發展和傳遞,就是靠這樣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歷史和哲學上,人性比專業知識還重要的原因。

愛因斯坦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只剩 5 天。

(Photo via emzee, CC License)

客觀與公正

November 20th, 2012

瘋狂就是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答案 –愛因斯坦

社會學與科學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個重複性。在科學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務求找出可以重複的規律,一旦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永遠可以得到同一個答案時,那就會被科學歸類成一個定律。然而在社會學中,你幾乎很難找到這樣的重複性 — 否則你可以試試每天帶你女朋友去吃同一家餐廳,看看會不會得到一樣的答案。

所以把科學的原則放到社會學裡來應用時,很多時候不一定成立。

「客觀」就是很好的例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客觀變成了台灣社會的一種普世價值,所有人的發言,都要經過放大鏡仔細的檢視,只要能找出不符合「客觀原則」蛛絲馬跡,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法官的角色,立馬將這則論述處以死刑,永遠不得上訴。

似乎我們認定客觀才是公正,而主觀就是不公正,但我認為這件事情有必要被重新思考。

「客觀」的英文是 Objectivity,源自約 19 世紀科學運動中的 Mechanical Objectivity,也就是讓「自然」自己為自己發言、自己為自己辯護,而觀察者不應該加入任何主觀的翻譯。但很快的,科學家們發現這樣的觀察方式在實務上常常很難實現。首先,客觀觀察有它的極限,觀察者往往很難在不干擾被觀察者的情況下取得資訊,尤其是針對「會動」的物件。而在很多情境之下,尤其到了原子的層級,甚至有所謂的「測不準」原理,也就是 (因為量子系統的基本結構) 觀察者將永遠無法觀測一顆原子的真正行為。所以在 20 世紀,科學又加入了 Trained Judgement (經訓練的判斷) 等等方法論,允許觀察者加入主觀的判斷,協助觀察結果的產生。

與此同時,客觀的觀念卻散播到了其他的領域,尤其當時正在興起的大眾新聞媒體,以及這樣的「新」媒體背後應有的經營原則。但也就像很多的觀念一樣,這個概念最後逐漸的被誤解了。

新聞客觀的意念,指的是一種對「事實」的信念,和對「價值」的不信任,還有一種將兩者分離的堅持。–Michael Schudson (社會學家)

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新聞,應該是把事實與價值分開來闡述,然而現今所謂的新聞客觀,卻限縮成了狹隘的「見證」、「引述」或是「平衡」等報導方式,結果反而忘記了當初的設計理念。

更重要的是,一開始社會要求新聞客觀,是因為那是當時少數的「資訊收集器」,由全民買單,收集來的資訊再為全體人民所用。為了要符合大家的利益,所以所有人一起要求這個收集器務求客觀,而資訊的解讀則交由每個閱聽者自己去判斷。所以資訊不是重點,重點是新的資訊影響讀者產生了怎麼樣的判斷。

久而久之,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 有人開始發現這是影響群眾的管道,所以政治與商業的力量紛紛開始介入,時至今日,我想大概沒有人會說有哪個新聞媒體是完全公正客觀的。

但還記得嗎?判斷的才是重點。今日的社會,與大眾媒體剛剛興起之時的最大不同,是資訊的不虞匱乏。幾乎任何的消息,你都可以找到多樣化資訊的來源,來協助你的判斷。也就是說「公正」自在人心,而對於「客觀」的堅持,其實已經在時空背景下,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我們「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不思考」的能力。所以當他人提出他們的觀點時,你應該去了解的是他想表達的信念與價值觀,然後去反思自己是否應該接受或反駁這些信念與價值觀。如果只是簡單的用「不客觀」去排除他人的言論,那不是枉費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思考能力。

別忘了,我思,故我在。公正在每個人的心中,而客觀,常常也只是一種偽裝的主觀罷了。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duncan, CC License)

創業 CEO:CEO 的工作

November 19th, 2012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要聊如何做一個好 CEO,我們得先從 CEO 到底負責什麼工作聊起。關於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定義來自 AVC 上的一篇 What a CEO does:

一個 CEO 只需要做三件事情:設定整個公司的長期目標 (Vision) 與策略,並且明確的與所有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 溝通這些目標與策略;吸引並且留下對公司而言最棒的人才;確認銀行裡永遠有足夠的現金。

我喜歡這個定義的原因是它只用了短短的三句話,但卻完全抓住了一個 CEO 該做的核心工作。如果一個公司是一艘船,則第一個必須要設定的是這條船要航向的偉大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大家口中的 Vision,很多人稱之為「願景」,但我認為更應該是「預見」– 一個創業者不應該只是「希望」某個未來會發生,他應該是「看見」了未來會這樣的發生。當然「預見」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而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做功課、觀察、分析、辯思、感受。海上常常有迷霧,而這個世界則充斥著雜訊,所以一個 CEO 的工作是從中抽絲剝繭,看穿世界的五個層次,然後預見未來的發生。

這個世界充斥著雜訊,因為電視名嘴、新聞主播、媒體記者、政府官員等等這些拿著擴音器的人,常常並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Jamie Lin

剛出海時你大概只能看到幾公里以外的事情,但隨著你的功課越做越多,你將能夠越看越遠、越看越清楚。接著,在鎖定了遠大的目標之後,你還必須要設定能夠達到那個目標的航道 — 所謂的「策略」。如果預見是 Where/Why,那策略就是 How。在創業的世界,幾乎不可能是朝著目標直直的前進,就能夠達到那個地方的。因為路途中會有很多大傢伙,而你的一支小船幾乎不可能與他們競爭。所以「預見」可以是理想的,但「策略」卻必須是非常務實的 — 鄉村包圍城市、破壞式創新、長尾,這些都是缺乏資源的小公司常用的策略。

玩遊戲的目標當然是推倒大魔王,但如果一出新手村就直奔魔窟,那顯然有點不切實際。一樣的道理,所有創業者的目標當然都是征服世界,但在那之前,先把你的國家、你的城市、你的鄉鎮征服下來,一步步穩紮穩打的升級,或許是比較務實的態度。–Jamie Lin

而光是自己看清楚目標、想清楚策略,那還是不夠,所以身為一個 CEO,你的工作必須還要加上把目標與策略清楚的向所有 Stakeholders — 也就是團隊、股東、供應商、合作夥伴等等 — 溝通,讓他們能夠協助你執行上述策略,一起把船開向那個目標。注意每一個 Stakeholders 需要聽到的版本很有可能會不同,你必須要隨著他們的理解力、利害關係以及產業知識,選擇你應該要使用的版本。

另外,注意到這裡並沒有提到實現策略用的「戰術」,也就是「What」。身為一個 CEO,尤其是 30 人以上公司的船長,你需要開始學會把執行面的細節委託給在前線帶頭衝刺的小隊長決策,你只需要確認他清楚的知道公司的目標以及策略,那就夠了。

請小隊長用他的話告訴你公司的目標與策略,是確認他知道這些事情最好的辦法。–Jamie Lin

設定好了目標與航道,再來就是必須要讓船前進,尤其在一個知識密集的網路公司裡面,「人才」幾乎是這裡面唯一的關鍵元素。所以一個 CEO 的職責,就是吸引並且留下好的人才。注意這裡的好是指「對公司好」,而不是「強」的意思。公司是一個系統,系統裡面需要和諧地協同運作的元件,所以無法與大家一同運作的人,無論他的能力再好,都不是一個「對公司好」的人才。吸引對的人才,把他放在對的位置,確認他熱愛他的位置,是一個 CEO 必須要做的工作。

有了好的方向,又有了好的水手,最後,你必須要確認這條船有足夠的燃料,而船員們也有足夠的晚餐。所以,一個 CEO 的最後一項重要職責,就是確認公司永遠有足夠的現金。注意是現金,不是帳面收益,因為你的水手領的薪水一定是現金,他們沒辦法拿帳面上的數字回家付房租、水電、孩子們的學費。現金哪裡來?可以是向投資人募來的,可以是向銀行借來的,也可以是在市場裡賺來的,無論如何,身為一個創業 CEO,你必須要確定你至少會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下個月水手們的薪水。

當然一個創業 CEO 極有可能還會做很多除了這三件事情以外的工作,但那個時候其實你可以把他當做正在戴著創業者的帽子,而非 CEO 的帽子。當公司越成長,創業 CEO 必須要把這三件事情越做越好,而其他的事情則越做越少。而這,就是成為 CEO 之路的第一堂課。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所有想要向其他創業 CEO 學習的創業者們加入。

(Image via ssoosay,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