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換顆腦袋

May 10th, 2012

最近出門去開會時,發現會議桌上人手一台 iPad,常常除了簡報的那位仁兄之外,幾乎很少人在用「筆記電腦」寫筆記。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天龍國或是科技圈特有的現象,但是事實上它並沒有這麼簡單。

翻開最近開始跑出來的 2012Q1 北美電腦銷售數字,在慘淡的 2011Q4 後,PC 產業在過去的這一季,總算開始稍稍回春,整體較一年前上升 1.0%。但接下來你再看清楚這個成長從哪裡來,你就會發現事情有點不妙。總共 16 萬台多賣的電腦中,有 8.1 萬台是來自 Apple,也就是 Mac 的成長。而更慘的是,扣掉 Mac,另外前四名的 PC 製造商,整體居然是下滑 2.0%。而且,你看到了嗎?就當 PC 市場停滯的同時,這些年的蠶食鯨吞下來,Mac 的市佔率終於第一次來到 2 位數了,可怕吧。

當然全球的情況沒有那麼悲觀,PC 全體上升了 2.3%,而且在聯想與華碩的帶頭之下,前五強也是上升的局面。不過我想北美市場應該是世界的領先指標,所以上面的戰況蔓延到下面,很有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這裡的時間,很有可能也只是 2-3 年。另外,從蘋果自己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Q1 他們賣了 4 百萬台 Macs,較去年同期上升了 6.4%,也比整體 PC 市場來的好很多。

光從「電腦」的市場去看,雖然 Mac 在緩緩成長,PC 則是小小掙扎,不過情況好像也沒那麼糟。但其實那只是事實的一半,因為同樣在 2012Q1,Apple 除了賣出 400 萬台 Macs,他們還賣出了 1,180 萬台 iPads。沒錯,兩者加起來,足以讓 Apple 超越 HP,成為全球第一名的電腦製造商。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而且應該是一個死亡交叉。

所以,大家都在用 iPads,那不是只在科技圈才有的現象。平板電腦快速取代人們對 PC 的需求,那是在全世界都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所謂「後 PC 時代」的來臨。

「這干我什麼事?」你問。

干你很多事。以往,製造一台 PC,台灣的供應鏈可以賺到美金 30-50 元。現在,製造一台 iPad,台灣的供應鏈只能賺到美金 2 元。沒錯,我們 PC 製造業,我們整個社會賴以生存的經濟火車頭,已經開到了懸崖旁邊。當蘋果 2012Q1 獲利較去年成長兩倍的同時,Acer 卻要靠著變賣祖產才能轉虧為盈。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情況。

歡迎來到後 PC 時代,親愛的台灣同胞,現在,請你開始換顆腦袋。

(Photo via wafer, CC License)

後「股東權益最大化」時代

May 9th, 2012

我永遠記得我在 Stern 上的第一堂企業財務課,有多麼的震驚。我當時選的是 Ashworth Damodaran 教授的課,Damodaran 是北美非常知名的財管權威,他寫的財務課本更是被 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考試列為指定參考書。

開宗明義第一堂課,他站上台就說:

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最大化「股東得到的價值」。

因為股東才是企業的真正擁有者,所以企業存在的目的,必須最大化它的持有者能夠獲得的利益。另外,Damodaran 也堅持企業不應該分心於環保、公益、社會責任,應該把利益分配給股東後,讓股東自己決定要捐獻到哪裡。

我當時其實是被他說服的,因為他說的話邏輯上非常合理。事實上,大多數 MBA (企管碩士) 學生都被灌輸這樣的觀念,當然畢業後到了職場,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真的去實行 (他們可能忙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如果你問他們企業存在的目的,90% 都會回答你「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

但是這些年來,我開始有了不同的領悟。你看,所謂的股東才是企業的真正擁有者,那是非常「資本密集」的概念。在製造業的時代,蓋一條生產線要 10 億、100 億,整個公司的價值幾乎都是由「資本」去形成的,所以要說股東是企業的擁有者,那是正確的論述。

但我們已經要從「資本」密集的社會,漸漸走向「知識」密集的社會。在一個網路公司,當每天晚上下班,同仁通通回家的時候,公司的價值也等於都跑光了。因為「人」才是知識的載體,而他們只需要非常小的資本,就可以維持運作 (你知道 LCD 產業一年賠掉的錢,夠養多少網路公司嗎?)。在這樣的世界,我認為出「資本」的「股東」才是公司至高擁有者這樣的概念,應該要被推翻。

事實上,在一個知識密集的公司裡面,每個員工的貢獻可能都比當初出資的股東還高。在 LCD 產業,每個 100 億買到的生產線都差不了多少 (否則大家也不會這麼賠錢),但是在網路的世界,Google 花幾十億「買」來的 Google+ 和 Facebook 股東也花幾十億「買」來的 Facebook.com,那可是有天壤之別。而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員工的貢獻。

所以員工是知識密集企業更重要的價值產生者,因此現代化的公司應該要彰顯他們的權益。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股東,透過技術股、選擇權,讓他們用產生的「價值」去換取公司的「擁有權」。這件事情很多公司本來就有在做,但在普及度與比例上我認為還要更反映現實 — 也就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擁有股票,不是只有管理階層。而團隊合起來持有的比率,應該也要遠遠高過「出資」股東的比率,就像 Google、Facebook 這些成功的網路公司一樣。

過去 200 年的工業革命過程,我們累積了很多在「資本密集」世界非常合理、非常有用的觀念。但在進到「知識密集」時代的今日,這些觀念裡面有很多都必須被推翻。尤其身為創業者,我們更不能因循常規,我們應該要去思考,每個方法背後的邏輯,和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是否有別的可能。

以企業存在的目的來說,我認為我們已經走入「Post Maximize-Stockholder-Value」時代,必須更重視員工、客戶等所有「Stakeholders」得到的價值。

*篇幅的關係我們先不聊企業責任的那個部分

(Photo via bikoy, CC License)

重點只有一個:更用心

May 8th, 2012

這世界上有「Work」,然後也有你的「Life’s Work」。

那種上面沾滿了你指紋的「Work」,那種你絕不妥協,那種讓你犧牲周末的「Work」。在蘋果,你可以做這種「Work」。來這裡的人們,不是來打安全牌的,他們是來冒險的。

他們希望有一天,他們的「Work」會累積出些什麼。

一個很大的「什麼」,一個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會發生的「什麼」。

歡迎加入蘋果

這是每個 Apple 的新進員工,上班第一天都會收到的歡迎信 (謝謝 Alvin 的分享),我嚴重懷疑它是 Steve Jobs 寫的,因為跟他的人生哲學非常的像,不過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光從這邊,你就知道為什麼蘋果的對手,都無法跟他們競爭 — 他們不只跟任何人都一樣「努力」,而且比任何人都更「用心」。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出來創業越久,就越發現周星馳這句簡單的台詞,背後隱含了多少的人生哲理,因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沒有在用他們的「心」。

政府官員先冒然調漲油電價格,發現大家怨聲載道,趕快上演幾齣花招狀況劇來安撫百姓,為什麼?因為他們其實不 care。他們不 care 你過得好不好,他們只 care 在選舉的時候拐到你的選票,否則為什麼漲價一定要在選舉後?金融主管機關也是一樣,先放出風聲說要收證券交易所得稅,發現股市一蹶不振,趕快撤手,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不 care 國家的經濟健康,他們只 care 自己的官位和飯碗。

企業也是一樣,叫你買手機的時候什麼花招都使得出來,花大筆大筆的鈔票辦展、請 Show Girls、買電視、公車、大樓外牆廣告,什麼自由落體、什麼 20 連拍,通通都有。但是當你的軟體需要升級的時候,抱歉請再等兩個月,我們現在沒有空。而在你苦等了半年之後,他們接著告訴你更抱歉,你還是買新手機吧,舊的我們已經不再支援了。為什麼?因為打從心裡,他們根本不 care 這支手機到底有沒有很好用,他們只 care 去拐下一個消費者來買。

放眼四周,事實上你會發現,大多數的企業都不 care,他們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但其實一點也不關心客戶是不是開心。這些是非常容易打敗的對手,因為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比他們更有心,那就夠了。但說到也不一定做得到,因為你必須要真的 care 你的產品,真的 care 你的客戶。

既然會出來創業的,當然沒有人是想打安全牌的。但是你真的有把你的心,通通都放在客戶之上嗎?你真的有想要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更充實、更開心、更有價值嗎?還是你跟所有的企業一樣,只是在追逐一個所謂的「商機」?

Care. And care more. 因為那是少數你真的可以打敗大傢伙的方法。

(Inspired by Seth Godin)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