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成長,有意義的

January 11th, 2012

網路的世界發展近 20 年,裡面累積了許多光怪離奇的現象,其中我最喜愛的一個,稱之為「蘋果橘子統計學」── 如果你有讀過 Steven Levitt 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就知道我的意思。這件事情是這樣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大眾媒體的記者們並不知道網路業到底在搞什麼鬼,所以我們必須要發明一些簡單易懂的統計數據,讓他們比較容易說我們的故事。

所以,我們會餵出一些像是「流量」、「Hits/Pageviews/PVs」、「會員數」等等的數字,然後再給他們一些比較的基準, 像是「我們現在有 20 萬會員,每個月成長 30%」。這樣的數據非常容易理解,聽起來也很厲害,所以就這麼被沿用了下來。但是真正經營過網路公司的人都知道,這些數字跟公司的實際健康情況關聯度極低,況且其實非常容易作弊 — 如果你沒有設計「刪除會員」的功能,那廢話你的會員人數一定會不斷的增加。流量更是簡單,只要登入 Google AdWords,把你的每日預算調高一點,流量自然就會增加。

問題是,累積 20 年下來,這種「蘋果橘子」的作法不但成功的誤導了大眾,最後也成功的誤導了許多新來的網路人。所以,當聽到年輕人說「網站上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衝流量、衝會員數」,我常常哭笑不得。即便是最近把焦點搬到了行動上,你還是看到大家把「排行榜 (最高) 名次」和「下載數」等這些假成績拿出來比大小 — 廢話只要你的 App 還在 Store 裡的一天,下載數當然只會上升,不會下降。至於排行榜名次,那更是可以直接用廣告預算去買。

所以作為一個正牌的網路創業者,你不能拿這些嚇唬外行的數字來追蹤自己的成長。相反的,你必須要專注在更有意義的東西上面。首先,你必須要精確的追蹤自己產品的轉換率留下率、使用率、回客率、病毒參數等等健康參數。接著,你要學會針對每個版本進行量測,然後確認每次更新時產品有實質的進步。你還要學會作 A/B 測試,在確認新功能的轉換率之前,不一定要釋出給全部使用者。最後,你必須要追蹤不同行銷管道間轉換比率的差異,然後學會針對表現好的管道加強投資。

而做這麼多事情,你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 LTV > CPA 的狀態。沒錯,這件事情很複雜,所以我們往往懶得跟外行人解釋。所以面對媒體,甚至你還是要跟著玩這場「蘋果橘子」的遊戲。但轉過身來,作為一個創業者,請注意千萬別再搞混了,好嗎?

(Inspired by Venture Hacks; photo via pandiyan, CC License)

Code Year:10 天吸引 28 萬人加入的關鍵

January 10th, 2012

上禮拜五,我寫了一篇「從今天起,開始學寫程式吧,每個人」。那篇文章除了因為 Tai (戴季全) 在 WIRED 台灣發表會上分享的誠品小故事而寫,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那就是看到 Code Year 這個一週一堂程式課的服務。除了從概念上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服務之外,從產品去看,Code Year 簡直也是 Lean Startup 中的 Lean Startup、MVP 中的 MVP。事實證明這個 MVP 還瘋狂的成功,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這個案例。

Code Year 的 Landing Page 是個名副其實的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除了因為它只花了一個小時設計,而且這整個「Product」的重點就是在確認「到底有沒有人想要一個星期上一堂程式課」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假設都沒有人願意留下 emails,那後面一整年的課程也不必做了。假設真的有人願意加入,那你收集到了 emails 之後再趕快去製作教材也不遲。這個作法跟傳統先製作課程再推廣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必先忙了 6 個月,再來發現這個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用。

而這個 MVP 最後也達到了 (某種程度的) PMF (Product-Market Fit),在短短 10 天中居然吸引了 28 萬人來加入。首先,它的 idea 簡單易懂 ─ 給我你的 email,然後就請乖乖坐在家裡等課程上門。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理解,消費者也很容易做決定。我不知道這個 Landing Page 的轉換率有多高,但我相信肯留下 emails 的,都是非常有興趣的潛在客戶。

再來,就像 Fred Wilson 說的一樣,這個服務上線的時間點剛剛好,恰好在剛過完年,人們準備好許下新年新願望的時間。但它沒有選在 1/1 或 1/2 大家剛 party 完的冷門時間上線,而是在 1/3,等人們收了心,準備好要面向 2012 的節骨眼出現,剛好抓住了大家想要積極進取的心理。

最後,Code Year 巧妙的運用了社群媒體,讓加入的人可以輕鬆的把有效的訊息發布到牆上,號召更多的使用者來加入。也因此,這個服務最後就像病毒一樣,快速的擴散開來。

說穿了,精實創業的技巧其實都沒什麼了不起,但你會發現真的懂得如何有效運用的人,少之又少。希望 Code Year 的案例,能夠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年輕人,捲起袖子,來把手弄髒吧!

January 9th, 2012

搬回台灣的這一年半來,我從南到北跑遍各大學校園去演講,幾乎只要學校有來邀約,即使是賠上時間和交通成本,我也會出席。這場網路革命來得很兇,我認為年輕人有必要知道世界正在往哪裡去,並且把自己準備好 ── 還記得前美國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的話嗎?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 2004 年根本不存在。

跑了這麼久,和這麼多年輕人對話之後,我發現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於「產業」的極度不理解。很多大學生跟我說,畢業之後要繼續念碩士。問他為什麼?因為「這樣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吧?」注意到了嗎,這樣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吧」,後面接的是一個「問號」,不是「驚嘆號」。 因為他從來也沒有確認過,念完碩士後是不是真的比較容易找到他想要工作,反正同學都在念,跟著念就對了。

年輕人,你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你最最黃金的青春年華,只因為這一個「吧」,就要浪費兩年窩在實驗室裡,當一隻任憑教授使喚的狗。更慘的是,它之所以會是一個「吧」,而不是一個「!」,是因為你不敢去面對這個事實,是因為你沒有先去確認清楚,到底,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人才。

我跟你說,每天每天,都有無數的企業跑來跟我求救 ── 他們找不到人幫他們規劃網路策略、執行網路行銷、用網路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用網路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透過網路來銷售他們的產品。為什麼?因為最好的網路人才,都想要自己創業。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學校根本沒教,上哪裡去找人才。

講到這點,你不得不佩服美國的年輕人,和他們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衣食的哲學家皇帝精神。往往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天起,他們就被趕出家裡。從此之後,學費、生活費自己負擔,也因此他們從大一的第一個暑假,往往就已經開始到企業實習。有些人甚至連學期中間,都還繼續 part-time 在公司幫忙。

千萬別小看這三個暑假、八個學期累積的實戰經驗,我從來沒有聽過美國的大學生說要繼續念碩士,只因為「這樣比較好找工做吧?」當你已經在一個、甚至好幾個企業裡面待過,那他們需要什麼人才,你一清二楚,哪有什麼好「吧」的,你要做的就只是把自己變成他們需要的那個人罷了。

所以,各位,別再窩那些沒用的象牙塔了,趕快多出來當當實習生吧!不管有薪水也好,沒薪水也好,能夠多了解一些產業的脈動、企業的文化,絕對比任何一張碩士文憑對你來得實用多了。如果有哪間公司你有興趣,那就主動去跟他們聯絡啊,大聲的說「我想成為你的實習生」,就算被拒絕,你也沒損失什麼不是。

而如果你想多了解的是網路產業,appWorks 也即將在 1/18 (三) 5:00pm-7:00pm 幫我們育成的新創團隊辦理「創業x實習 Let’s Match!」交流會,包括獎金獵人GoodLifeMamibuy 等數十家優秀的網路公司,都會釋出實習生名額,讓大家有機會一探究竟。

別再悶著頭拼文憑了,在那之前,快把袖子捲起來,跟我們一起先把手弄髒吧!

(Photo via kk,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