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3的文章

創業 CEO:讓同仁成為公司進步的引擎

March 18th, 2013

gotta score

領導人必須是「社會結構師」(Social Architect),他需要建造一種文化,在那裡面「有建設性的異議」是被歡迎的,在那裡面人們是願意挑戰風險的。–Warren Bennis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如果你去跟那些「平凡」企業的員工們聊聊,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公司出了什麼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老闆一意孤行,對員工的建議嗤之以鼻,久而久之大家也懶得再說些什麼。更慘的是有些上司不只不聽忠言,還極度情緒化,心情好的時候講些無聊玩笑,心情不好就拿人開刀出氣。到最後能走的人才早就離開,留下來混口飯吃的人也只應付了事,公司當然無可避免的陷在平庸。

也有不少公司迷信制度,任何東西都要照程序來,沒有遵守的絕對沿路被各小魔王卡關,嚴重的還會遭到訓斥懲罰。長期下來當然沒人想嘗試改變,而公司的運作效率也就這樣無法提昇。

這些情況你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從小到大無論是學校、班級、社團、公司,還是各種公家機關,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景象。換句話說,這是人類組織的通病,當你不用心領導,不用心經營文化,公司就會落入那樣的困境。不,雖然大多數組織都有類似的毛病,那不代表它是無可避免的。是,這是一個 Power Law 的世界,只有少數偉大的企業能夠做到,而能夠長期做到的企業也註定繼續偉大。

關於如何創造這樣的文化,1967-1998 年擔任 Nucor 執行長,把這家顛沛流離了近半個世紀,經歷過汽車製造、割草機、核能設備等失敗嘗試,破產重整了無數次的製造公司,一路建造成全美第三大,營業額超過 36 億美金,員工人數 7,000 人一流鋼鐵企業的 Ken Iverson,寫了一本相當值得參考的「Plain Talk: Lessons from a Business Maverick」。

書裡面很重要的核心概念,是讓同仁們,而不是老闆或制度,成為企業進步的引擎。Iverson 分享了一些好的觀念與方法,以下我加入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1. 選擇對的人 — 不是每個人都想要他的工作富有挑戰,也不是每個管理者都能夠用心傾聽同仁的聲音,因此,建立好的企業文化必須從雇用對的人開始。這代表著你必須改變你的雇人方法,找價值觀而不是找能力,找態度而不是找資歷 — 我有跟你說寫網誌可以吸引很多價值觀相近的人嗎?
  2. 重新分配管理者的時間 — 多數的管理者花太多時間在計畫、交辦、Review 進度上,但花太少時間在傾聽、實驗、分析上。如果要讓同仁成為進步的引擎,你必須把這兩種時間的配重對調過來。
  3. 讓同仁引導自己的發展 — 當你把責任交給同仁,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高度與寬度去成長。Nucor 的所有員工都被訓練可以做多個工作,並且當他們對另一個任務有興趣,公司絕對會協助他們去接受那個挑戰。Facebook 則是叫大家盡量嘗試,甚至連「Break Things」都沒有關係。
  4. 提供資訊 — 當同仁們必須要自己作主,他們需要很多資訊來做出正確的決定,而公司必須要能夠提供這些資訊。Nucor 的資訊政策是「Share Everything」,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甚至做到每週五舉行 All Hands Meeting,讓同伴們可以問任何問題。
  5. 讓同仁們決定要投資在什麼新科技上 — 當今企業的大問題,就是科技決策權牢牢抓在 CTO/CIO 手上,而他們往往把風險控管放在首要順序。所以當同仁們在家裡使用超方便好用的 Gmail、Dropbox、Google Calendars 等科技結晶,在公司卻只能使用老舊不堪的 Outlook、網路硬碟與 Exchange Server,甚至連 Facebook 都還會遭到封鎖。當你雇用對的人,給了他們足夠的資訊,則這些同仁往往能告訴公司我們應該投資在什麼新工具上,才能讓他們的生產力大大提昇,因此你只需要再給他們足夠影響決策的能力,那就能創造很棒的改變。

其實這樣的企業文化說穿了,就是把每個人都當做組織內的小小創業家,由公司提供對的養分與環境,讓大家可以發揮出全部的潛能與創造力。當然那是很難達到的狀態,但唯有當你能夠成功吸引到那些非常稀有,適合這種開放環境的一流人才,再加上長期、用心的經營,那麼跳脫平庸,建造一個像 Nucor 一樣偉大的企業才能真的有機會一步步實現。

___

一天中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Photo via shakeskc, CC License)

品味:Thermodo 把智慧手機變成溫度計

March 15th, 2013

Thermodo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今天要分享在 Kickstarter 上找到的新玩意兒 — Thermodo,一個把你的智慧手機立馬變成溫度計的小東西。先來欣賞一下影片:

這個由丹麥四人小團隊 Robocat 所設計的智慧手機小配件雖然只有一丁點大,但它能準確量測並且告訴你所在地的氣溫。我喜歡它的地方是它簡單到了極致,不需要學習,只要插入手機就可以開始使用。Thermodo 的功能也一點都不囉嗦,就是把溫度量出來,然後透過 Smartphone App 來告訴你這個溫度。而由於這個極簡的裝置實在太小,為了方便攜帶,Robocat 還非常細心的設計了一個鑰匙圈,讓你不致於丟掉它。

Thermodo

當然量氣溫只是一個方向,同樣的概念,我想還可以被延伸至很多地方,像是量體溫並且透過 Smartphone App 記錄變化就是一種。另外,很多人在設計 Smartphone 配件時,都會想要用藍芽、WiFi 等先進的通訊方式,但結果往往讓裝置非常龐大,需要另外充電,並且讓一般人很難學習、設定。但很多時候,其實一個簡單的耳機孔傳輸就可以解決達到同樣的目的,並且讓裝置容易非常非常多。

今天的 Thermodo 為我們做了完美的示範,希望你有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都分享在 Instagram 上,歡迎收看

(Photos via Kickstarter-Thermodo)

Facebook 的大隱憂:它的利益跟廣告主非常衝突

March 14th, 2013

War and Conflict

當兩個組織合作,其中 A 組織想要得到的利益與 B 組織想得到的利益相衝突時,這種情況我們叫做「Conflict of Interest」– 當然上述的組織也可以換為個人。

最典型的 Conflict of Interest 是你與任何賺「手續費」的代理人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你買賣股票是想要獲得投資報酬,所以只需要在「必要情況」時交易,越少越好。但你的股票營業員幫你買賣股票,他是在賺每筆交易固定比率的手續費,所以他希望你多多交易,越常越好。這是非常衝突的兩個利益,所以你會發現每次打電話給營業員時,尤其是一些不肖的營業員,他都不斷的提供你各種大小道消息,表面上當然是在幫你找投資機會,但隱含的意思是他是希望你多多交易,這樣他才能贏得更多的手續費。(當然也有很多優質營業員知道生意要做長線,不會這麼殺雞取卵,這裡的例子只是要指出雙方利益的衝突。)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共同基金。你買共同基金是為了有人幫你代管投資,累積退休基金,所以想要獲得的是長期投資報酬,越高越好。但基金經理人幫你代操基金,為的是每年 1% 的管理費,因此他需要的是基金規模,越大越好。表面上看起來,這兩者沒有衝突,如果他投資越成功,基金規模就越大,則管理費也越高。

但事實上,這兩者間隱含了不少衝突。首先,再厲害的公開市場股票型基金經理人,很少有長期年化報酬率超過 12% 的。普通的經理人,能夠有 8% 就很不錯。而且這是一個寡頭長尾的 Power Law 世界,因此要從 8% 變成 12%,他必須比別人拼命 2-3 倍。但你想他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把 8% 的變成了 12%,但到了年底結算,一支 1 億的共同基金,他也只是多賺 1.12 * 1% – 1.08 * 1% = 4 萬的管理費,那也太辛苦。

有沒有另一個可以更輕鬆的大幅提升管理費的方法?當然有,就是吸引更多客戶把錢放到基金裡面。只要基金報酬還可以,再用力打廣告,與銀行建立代銷關係,如果一年能讓多一倍的人把錢放進來,則基金規模從 1 億變成了 2 億,他的管理費自然也就多了 100 萬。兩者相比,如果他是高度在意自己利益的基金經理人,當然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推銷」他的基金上,而不是管理他的投資組合上。更重要的,當基金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將會出現「規模不經濟」因而降低投資報酬率的現象,問題是對經理人來說,多出來的管理費與犧牲掉的一點點報酬,哪個重要?很多人會選擇前者。

再來,台灣有很多所謂的「育成中心」,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跟你收取每月一次的水電租金,這與你希望「創業成功」的目的 — 不管是有大量、會重複購買的顧客,或是股票上市 — 當然不是一致的。因此這些育成中心的經理人並不會想盡辦法幫你大成功,因為無論你是大成功還是苟延殘喘,只要能夠按月付出租金,對他們而言都沒有太大差別 — 不過他們的確會很怕你倒閉,因為倒閉就付不出租金了。所以你會發現他們花很多時間在幫助那些失敗邊緣的人避免失敗,而不是幫助成功的團隊更加成功 — 因為一旦太成功,你就搬出去了!

Facebook 的 Conflict of Interest

了解了 Conflict of Interest,我們就可以來解釋 Facebook 的問題。

自從半年多以前,許多社群媒體經理都開始感受到在 Facebook 上經營粉絲團越來越難,雖然粉絲人數還有緩慢增加,但從 Facebook 來的流量卻不斷在減少。探究原因,因為 Facebook 修改了 EdgeRank 公式,讓每則粉絲團故事得到的自然曝光量大幅減少。你想要更多曝光,沒問題,請給錢推廣你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點奇怪的利益結構,廣告主買廣告是想要曝光與點擊,而媒體賣曝光是想要賺廣告費。理論上應該是交換價值、各取所需,但在 Facebook 現行的遊戲規則下,為了賺取更多的廣告費用,那會驅使 Facebook 去減少廣告主的自然曝光數量,來促使你下更多的預算以得到需要的曝光。也就是說當你有更多的預算可以給 Facebook,那並不會驅使他們給你更多的自然曝光量,相反的,那只會驅使他們給你更少的自然曝光量,然後用付費曝光來把你的廣告預算消耗完畢。

而這也會影響到使用者的利益,當我明明對某個品牌有高度的興趣,因此訂閱了它的粉絲團,想要收到更新訊息,但現在因為 Facebook 要調整自然曝光的關係,我可能不會收到我感興趣的訊息,這也是非常詭異的結果。

接著 Facebook 還把這個規則套用到了「朋友與朋友」間的訊息傳遞,也就是說你平常的更新,只有少數朋友看得到,當你要讓所有的朋友都看到,你必須要花錢增加曝光。這又讓 Facebook 的利益與大多數 Facebook 使用者的利益變成衝突 — 你上 Facebook 是希望看到多點朋友的消息,但 Facebook 為了促進大家買廣告,卻要讓你少看到朋友的訊息。

相較之下,Google AdWords 廣告的遊戲規則,廣告主、使用者與平台的利益就顯得比較一致。廣告主希望買到點擊,Google 則希望賣出點擊。所以當廣告主的預算越多,每點擊出價越高,Google 就會給他越好的版位,越多的自然曝光,希望能夠幫你把點擊創造出來。如果這些曝光沒辦法換成點擊,則 Google 也沒辦法跟廣告主收錢,所以它只能繼續嘗試其他的排列組合,好幫廣告主把點擊創造出來。更重要的,由於廣告與搜尋結果是分開的,Google 不會刻意改變網站的搜尋結果排名,或是讓使用者找不到某個網站,因此來促使廣告主下更多的廣告預算。

當然 Facebook 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必須要產生利潤才能維持股價,維持股價才能讓員工的選擇權有價值,也才能讓員工持續的為公司付出,這是 Facebook 與員工間對齊利益的方法。但相對的,如果它的利益長期是與廣告主、使用者打架的,則這門生意似乎很難變成超級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我們也可以再度體會為什麼 Google 是一家超級厲害的公司,因為即使要賺錢,Google 也能夠用一個三贏的模式來長期實現。

創業過程很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設計,希望今天的 Conflict of Interest 討論,有幫助到你思考如何把所有人的利益,通通都對在同一個方向上。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追蹤我的碎碎唸

(Inspired by BetaBeat; Photo via imcomkorea,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