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3的文章

漫無目標的失敗主義政府

June 20th, 2013

Ma the Bumbler

…[第三方支付服務] 早在十五年前已於美國上路,當時美國PayPal成立,是全球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業者,目前已在一百九十多個經濟體通行;九年前,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也成立支付寶,如今一年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一兆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九千億元),已成全球交易金額、用戶數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業者…

…但台灣呢?很遺憾,除非你使用的是淘寶、eBay等外國網購平台,否則,台灣網拍平台至今僅能提供信用卡、提款機轉帳等十分有限的付款方式…

…王儷玲為金管會喊冤,認為台灣網路支付的發展比國外慢,「不能說都是我們的責任,」她強調這件事牽涉很多部會,而金管會的三大前提是保護消費者、防範洗錢、讓市場秩序穩定,「在這些疑慮沒有釐清之前,我們不會開放。」…

早上讀完商周本期的時事專題「詹宏志:我打交道的公務員,是一群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感觸良多。

搬回台灣三年多,我發現台灣的政府得了一種非常嚴重的病,一種「失去目標」的病。

80、90 年代,我長大的台灣,雖然剛剛解嚴,逐漸開放,但還是有「中共隨時會打過來」的想像 — 如果大家還記得,《一九九五閏八月》曾經嚇壞了多少台灣人,甚至造成一波不小的移民潮 (巧得是剛好也是這本暢銷書救了當時瀕臨倒閉的商周)。

那時的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全體戮力發展經濟,厚植出口實力,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缺乏邦交國的情況下,唯有在全球商業供應鏈佔有一定地位,才能夠把戰爭的威脅降到最低。

那是一種「求生存」的奮鬥。

當年要領先全球發展「半導體行業」時,是由經建會帶著民間去矽谷挖人才、授權技術,去跟國防部要土地、蓋園區,面對財政部、立法院的質疑,李國鼎、孫運璿先生們說將來有什麼閃失我們扛。因為這些官員們知道台灣不能不發展高新技術,不能不發展在全球 IT 產業鏈卡一個位置,那是一個 swim or sink,為了擁有明天,只能奮力向前游的年代。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有那種奮戰的精神了。

或許是經濟似乎發展起來了,或許是與中國間的戰爭威脅逐日降低了,今日的政府官員,即使是在發展一個落後國際 15 年的「低舊技術」時,都還要說「我的工作不是協助國家領先全球,我的工作只是管理社會秩序」。

與此同時,你看到國際間所有進步神速的小國,都是那些還有戰爭威脅的夥伴們 — 南韓、以色列、新加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沒有了目標,連已經變成鹹魚都還不知道要翻身。

這是一個無解的習題,因為當金管會、財政部這些官員,沒有感受到國家存亡的威脅時,他們關心的只剩下自己的烏紗帽存亡。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讓南韓瀕臨破產,造就了他們 16 年來的大躍進。或許台灣必須要這樣迷惘下去,直到某個大破壞發生之後,才會有大建設的動力。

而我痛心的是,I see the problem, but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天佑台灣,天佑馬英九,天佑金管會,天佑財政部。希望我們的大崩壞趕快來臨,好讓大建設能再次展開。

延伸閱讀:誰謀殺了台灣網路業 (商業周刊)

(Photo via coolloud, CC License)

洗澡水的熱度

June 19th, 2013

Good Shower

過猶不及 –《論語》

昨天一個主流商業雜誌來訪,聊的題目是「政府積極推動創業」這事。事實上,過去半年,所有主流媒體幾乎來過一輪了,每個人都在談創業。

總的來說這是好事。創業活動對於一個社會的貢獻,遠遠大過它的傷害,美國、以色列、芬蘭、德國都是「創業立國」的好例子。所以增進一個社會對於「創業」背後極度複雜的道理與 know-how 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 4 年前我決定開始寫網誌,還特別開闢了一個「創業必讀」專區。

但就像孔子說的一樣,什麼事情太過了,都不好。我說一個社會裡的創業溫度好像「洗澡水」一樣,太冷了洗不乾淨,太熱了又會燙傷。13 年前第一次網路熱潮,基本上整個社會都燙傷了,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會跟你說「網路是騙人的東西」。但 2001-2010 年的這十年,洗澡水又太冷了,導致現在我們的網路產業陷入嚴重落後的境地。別的不說,光大多數台灣人每天打開手機,用到的 Apps 幾乎沒有一個是本土的這件事,就能告訴你情況的嚴重性。

所以這幾年來我鼓吹創業,希望點把火,把水燒熱點,重振這個風氣。

到了今年,我感覺溫度是剛剛好了。兩天前截止的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收件,來申請的團隊很多是從一線科技公司跳出來,準備要自己開創一番事業的社會菁英 — 創業畢竟是一個全球性的極限馬拉松大賽,有練過的叔叔比較適合,小朋友不建議輕易模仿

於是我的心情有些反轉,開始擔心主流媒體再這樣吹捧下去,會不會又造成「創業好酷」的泡沫現象。或許是我擔心太多了,台灣的創業熱度根本還在「洗不乾淨」的階段。或許我擔心也沒有用,因為泡沫與崩解的循環本是自由市場經濟內建的機制,根本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總而言之,就像人生一樣,創業中的所有事情都是過猶不及,而能在中間找到最佳平衡的人,就是最厲害的創業家。

與大家共勉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Photo via eole, CC License)

別再讓大陸人笑我們沒志氣

June 18th, 2013

Twilight of Taipei

“他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都沒有辦法自己把它推向市場。”C說,“而且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想法,不和外界交流,那就沒有辦法全球化。”

昨天幾位創業者朋友紛紛在 Facebook 分享了 PingWest 上肖旭的一篇「台灣數位時代創業者:小而難美的煩惱?

我讀完後是非常生氣的。倒不是因為作者的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文章呈現出的面貌與台灣真實的創業環境有些差距。而是竟然連一個外地的科技網誌,都要來笑我們沒志氣。

儘管在我們看來,台灣已經具備很多讓人羨慕的條件,比如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優勢,但是在當地創業者眼中,他們反而認為台灣是個“三無市場”。哪三無?無VC,無Mentor(導師),無用戶。

的確,和矽谷、北京相比,台灣創業者比較難募資,比較難找到 (真正有經驗的) 創業者當教練,本地的網路用戶數量也較小。但相對的,台灣的網路公司在同一領域所碰到的競爭極小,沒有資金過熱造成的「人才通膨」、「通路通膨」、「焦土價格戰」等糟糕情況,本地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不低,對於網路購物、線上遊戲的付費習慣不錯,黑貓、超商取貨與信用卡普及度等營運環境也相當健全。

或者讓我用餐飲業來比喻,在台灣,或許很難取得像日本、美國一樣高品質的牛肉,但你卻有優良的放山土雞,甚至是風味獨特的烏骨雞可以選用。一個好的廚師不是坐在那邊抱怨我沒有什麼,而是看看市場上有哪些材料,然後想辦法用來做出最棒的菜色。

同樣的道理,台灣的市場不大,但絕對足夠讓一個好創業者賺到第一桶金 — 無論 PCHome、Lativ、KKBox、神來也或是愛情公寓,都是最好的例子。有了糧草與足夠的實戰經驗,這時候再出兵去攻打國外市場,勝算自然會高上許多 — 當然提早開始研究可能去的市場是必須的功課。

沒錯,台灣多半的創投看不太懂網路公司,但他們手頭上不是沒有現金。如果你能摸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 (Hint: 低風險的投資報酬機會),了解如何與他們溝通,懂得利用像 appWorks 這種「橋樑」的角色,事實上網路公司成功募資的比例與矽谷相比一點也不差

抱怨是沒志氣的創業者在做的事情,因為事實是全世界的生態圈各有它的優缺。如果真的那麼嚮往矽谷、北京,這兩個地方並沒有拒絕你搬過去創業。但如果留在台灣是你自己的選擇,那就別抱怨,把這裡所有的好物盡其用,然後再動手改善這裡所有的壞,留給將來的創業者一個更好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別再讓大陸人來笑我們了,拜託。

___

一天當中關於創業的種種觀察,我都分享在 Facebook 上

(Photo via jackview,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