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3的文章

要創業成功,先練好「將心比心」

July 4th, 2013

Guy giving a girl...

昨天朋友分享了這支「一針見血」的短片,精準描繪了情侶間都會發生的情境:

很多時候,女人只是想要男人照顧她的「感受」,男人卻以為他該幫女人解決某個「問題」。問題是男人忙著解決,回頭卻忽略了女人需要被照顧的感受。更糟糕的是,就像那根釘子一樣,很多時候只有男人覺得那是個問題,女人自己並不覺得那真的是問題。生命中本來就會有些不完美,很多時候女人只是需要有人陪她們一起度過。如果男人專注在釘子上,那就搞錯了重點。

想想「行銷」常常也是一樣的狀況。很多時候消費者並不覺得某些問題真的是問題,但創業者卻忙著做各種奇奇怪怪的產品與功能想要幫他們解決。很多時候他們更需要的是有人照顧他們的感受,但創業者卻忽略了要去琢磨每一個語言、每一個設計,去用心了解這些語言與設計帶給顧客的感覺,去仔細調校所有細節組合而成的體驗。

這些事情其實不難做到,如果創業者能夠養成「將心比心」的習慣。但太多時候,我們忙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 我創業很苦… 花了很多時間才把這產品刻出來… 現在只想要把它推出去… 我自己的煩惱更多… 還有這麼多事情等著我處理,實在沒空停下來好好傾聽…

但別忘了,當我們是消費者時,真正感動我們的不是那些只有功能很強的產品。真正感動我們的,是有故事的產品,是所有貼心的服務,是每一個「WOW 連這他們都想到了」的時刻。

所以,當我們變成供應者時,別忘了,將心比心,才是真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關鍵。

___

一天當中關於創業與行銷的觀察,我也會分享在 Google+

(Photo via brandoncwarren, CC License)

Traction 是什麼?

July 3rd, 2013

Uphill Battle

就跟 Leverage 一樣,Traction 大概也是名列最難翻譯的英文字前十名。但這個字對創業者又非常重要,因為現在「找到 Traction」已經是公認是早期 Startup 最關鍵的任務。

Traction 這個字的名詞可以翻成「牽引力」,但從那邊比較難了解它的意涵。要了解 Traction,從「Gain Traction」這個片語開始是最快的。Gain Traction 的意思是「受歡迎程度增加」,例如:Cars Made in the USA Gain Traction Abroad 意思是「美國製造的汽車在海外受歡迎程度增加」。Precious Metals Struggle to Gain Traction, Gold Miners Downgraded 意思是「貴金屬受歡迎程度增加困難,採礦公司評等遭降」。

因此,Traction 最容易理解的翻譯方式就是「受歡迎程度」,尤其是受「市場」歡迎的程度。如果一個產品符合市場的需要,當然就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就是找到 Traction,也因此 Gain Traction 與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其實是同義的。

但 Gain Traction 不只是指「受市場歡迎」而已,它指的更是「越來越受」市場歡迎,也就是受市場歡迎的程度增加的意思。所以說,當一個 Startup 找到 Traction,它需要呈現出來的證據不是「數字」而已,而必須是「數字的成長」。

最直接的 Traction 當然是「營業額的成長」,消費者口袋的預算是有限的,每天都在抉擇要如何把這些錢花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面。一個企業能不能真的為市場創造價值,創造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價值,它的營業額成長事實上是相當不錯的指標。一個早期的電子商務網站,從零營業額到百萬月營業額,如果能在半年內完成,算是相當厲害的 Traction。從百萬月營業額成長至千萬月營業額,如果能夠在一年內完成,那也是很棒的 Traction。(當然這兩個成長速度只是參考值,實際會因為每個 Business 不同的屬性而有相當大的差異。)

如果營業額成長得很快,但廣告預算成長得更快,則這個 Traction 純粹是「人工製造」出來的,是很不好的 Traction。因此,在營業額成長的同時,如果你的回購率、病毒參數也在成長,那你的長期 Marketing ROI (行銷投資報酬率) 應該也會有顯著的成長,則這個與營業額的 Traction 合起來,就是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最好的證明。

如果還不能有營業額,則至少你必須要呈現出將來能夠轉換成營業額的關鍵資源,是在加速累積的。也就是說假設營業額是函數 f(x, y, z),則你必須 Show 出 x, y and/or z 是在成長中的。舉例來說,EZTABLE 的營業額可以簡單的以

「透過 EZTABLE 訂餐廳的人數」X「訂餐廳後購買餐券的轉換率」X「餐券客單價」

來表示。因此,當還沒辦法說服餐廳跟他們合作賣餐券之前,EZTABLE 的團隊專注在創造「透過 EZTABLE 訂餐廳的人數」這個 Traction,因為當這個數字成長加速,則未來能夠轉換成營業額的機率就會增加。

同樣的道理,假設你在做的是一個 Mobile App,未來想要靠的是「廣告」賺錢,則你未來的營業額可以大略用

「日活躍用戶 DAU」X「廣告點擊率 DAU CTR」X「每點擊營收 CPC」

來表示。所以在 CTR 與 CPC 這兩個數字幾乎不是你能控制的前提下,你的 Traction 因此是 DAU 的成長速度。因此下載數與下載數的成長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如果有越來越多人下載,但是 DAU 並沒有在增加,則你並沒有找到你需要的 Traction。

所以 Traction 是什麼,Traction 就是你設計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對市場來說「越來越有價值」的最直接的證明。創業畢竟是要以為市場創造價值為依歸,所以身為一個早期創業團隊,以 Gain Traction 來做為努力的目標,當然是非常好的一個設定。

___

本週五,歡迎到 appWorks Demo Day #6 來看看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創造出來什麼樣的 Traction

(Photo via rainbirder, CC License)

創業 CEO:好策略運用「優勢」,「乘勢」而起

July 2nd, 2013

riding the wave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一個領導人的預測不需要完全正確,一個組織的策略只需要比競爭對手的「相對」正確就夠了。

歡迎來到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9,今天討論的是第十二章 Using Advantage 與第十三章 Using Dynamics。

Using Advantage 運用優勢

「優勢」的根源是「差異」,是對手間的不同處。在真實的對戰組合中,雙方的差異數量多如牛毛。領導人的工作是去辨識哪些差異是關鍵的,是可以被轉化為重要優勢的。

在十多年「量產式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被鼓勵從眾,任何離群的表現則會遭到懲罰。因此,我發現當決定要成為創業者時,我們必須要先「Unlearn」從眾這個脊髓反射,即使業界大家都是這樣做,也要先思考「Why Not」,才能從那邊創造出差異,進而產生出競爭優勢 — 不,做同樣的東西但售價比對手低,並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

一個優勢要可以持久,勢必要讓你的競爭對手無法複製它。或者更確切的說,沒辦法複製這個優勢底下的戰略資源。

競爭優勢是一個先天上的優點,一種做事的態度、方法,或是運用這些優勢所創造出來的產品。舉例來說,1997-2011 年的 Apple,其競爭優勢是 Steve Jobs 的品味,他們堅持用極簡、工業設計、垂直整合、每年改版一次等態度與方法去做產品,以及做出來的 iPod、iPhone 與 iPad 等產品。這些競爭優勢都是可以被競爭對手模仿的,但 iTunes、App Store、蘋果商店與經濟規模,也就是 Apple 利用其競爭優勢所創造出來的資源,則很難被對手所複製。

因此,一個領導人除了必須要了解自己組織的競爭優勢在哪裡,還需要運用這些優勢去創造難以被對手複製的資源。

競爭優勢與財富之間的連結是動態的。當優勢增加,或是對優勢產生的資源的需求增加,則財富才會增加。

競爭優勢,或是優勢所創造出來的戰略資源,並不是創造了之後就可以坐擁寶山,享受一輩子的福報的。事實上,優勢與資源會「半衰」,眾多的競爭對手更是永遠都在後面追趕。所以一個組織的工作是不斷想辦法拉開差距,也因此為什麼 Apple 會每年出一款 iPhone,而不是一款 iPhone 賣 10 年。也因此 Apple 的競爭對手試圖用更高的產品更新頻率、更多的產品樣式去減弱 Apple 的競爭優勢。也因此,雖然 Apple 擁有極大的戰略資源,一旦 Steve Jobs 離開,人們預期這樣的競爭優勢將會衰退,所以 AAPL 的股價就開始下滑。

Using Dynamics 乘勢而起

重大的改變浪潮就好像地震一樣,它會創造新的戰略高地,也會弭平舊的高地。

最好的例子就是網路遊戲產業正在經歷的板塊位移,由於智慧手機的普及,讓非常多的玩家從玩桌機遊戲,快速的轉為用 Mobile Apps 玩遊戲。這讓許多仰賴所謂「Online Game」風潮佔到高地的遊戲廠商頓失優勢,而讓許多 App 遊戲廠商有機會乘勢而起。

那些「不重視細節」的領導人在承平時刻可能表現不錯,但乘勢而起需要的是對改變以及改變的根源「密切的感覺」。

一個領導人要能夠辨識板塊位移,除了看見世界的變化之外,還需要知道變化發生的真正根源,也就是之前提過的,看見世界的五個層次的能力。其中 Rumelt 提到有五種跡象,可以協助你感受到浪潮的來臨:不斷升高的固定成本、政策的放鬆管制、普遍的預測偏差、既得利益者的反應,以及理想的狀態。

以上是我讀完這兩章之後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也歡迎你留言提出你的感想。下禮拜,我們將討論第十四章 Inertia And Entropy 與第十五章 Putting It Together。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10

___

關於領導與管理的種種想法,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追蹤

(Photo via haniami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